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准备和应对编讲故事

如何准备和应对编讲故事

如何准备和应对“命题讲故事”?“讲故事”也是广播影视艺术部分专业的面试项目(比如导演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等)。

“命题讲故事”环节考查的具体方式为:考生在考场上抽取一个故事题目,通过一定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的准备,然后根据自己抽取的命题讲述一个现场构思的完整故事。

故事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为好。

考官通过命题讲故事的方式,主要是在考查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牛活的观察力和艺术的创作力,等等。

1.一般都会有哪些命题?面对“命题讲故事”的考试,很多考生最关心的往往是“到底会出什么样的题目”。

其实不同的广播影视类院校,不同的专业,在每年的题也都不同,命题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大概可以总结为四大类别:第一类是实,也就是以生活中某件具体的物件作为话题。

比如“花”“全家福”“玩具’”一张珍贵的照片”等等。

第二类题目多是一场景)。

比如“农贸市场”“下课时间”“假期”等等,在面试中出现次数较多。

第三类题目多是一些缺乏形象化的命题,比如“梦想”、“奔向明天”、“乡愁”等等。

另外,除了这些开放性的题目,部分院校还会出一些带限制性的命题。

这类命题往往不是一个词,而是一系列的词组,要求考生通过联系所给的词语来创作一个小故事,且故事里一定要有这几个词组组出现。

比如“老人、草帽、鱼、爬楼梯”,“小学生、橡皮筋、考试、笔”等等。

2.如何来“讲故事”?其实广播影视艺术类面试中的“命题讲故事”和考生在高中作文课中接触的“命题作文”基本是一个意思,也要有人物、要有情节、要有环境,考生们在平时都进行过这方面的作文训练,都有过创作的经历,所以说对“命题讲故事”也不用太担心。

但不同于“命题作文”的是,命题讲故事”是要求考生在15分钟里现场创作一个小故事,且讲述时间不允许超过5分钟,并且是要求用口头表达,这相对于平时的40分钟作文的笔头功夫而言,还是有一些难度的,需要考生在平时下点工夫来准备。

那么,要怎样才能在短短的15分钟内创造出一个吸引考官的,精彩完整的小故事呢?以下就为考生提几点建议:(1)抓住关键点结构故事很多考生在考试时觉得准备时间太短,往往底气不足,再加上考试时的紧张情绪,更是让他们在这15分钟里不知从何处下手构思故事,脑子空白一片,到最后准备时间到了,只能随便瞎编一个草草应付,考试结果当然可想而之。

其实考生在创作故事时根本不用慌张,只要抓住了结构故事的几个关键点,用15分钟创作出一个情节完整的小故事根本不是难事。

一个故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物、环境、情节,考生在抽到考题后,首先是认真审题,看清楚到底是实体性的题目还是场景性的题目,又或者是开放性、限制性的命题,是要你以“花”为心来开展叙事,还是已经给了你一个场景“下课时间”来让你讲故事。

在认清楚命题后,再开始从情节、人物、环境上来构思,迅速确定三个信息,即“一到两个主要人物,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发生了某一件事情”。

比如以“花”这个题目为例,考生在拿到题目后就可以确定“一个中年男子,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在一个小女孩那买下了一朵玫瑰花”。

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先从三个基本要素开始构思设定,即给整个故事先架起了“故事脊椎”,让考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可以很好地顺着这三个点来往下搭建故事。

但要提醒考生的是,不同类型的命题在确定三要素时要有所侧重。

一般来说,实体性命题,例如“玩具”、“照片”,这样的命题本身就是情节发展的中心,是故事矛盾设置的中心,考生在构思情节时,一定要磐紧地扣住命题,要以所给的实体为中心来结构故事;而场景性的命题,例如‘假期”、“教室”等,已经在环境这个要素上对故事做了限制,确定了时间或者空间,考生在这样的命题下构思故事时,就要结合所给的环境侧重对故事人物的选择和情节设置,即往环境里放故事;而一些抽象的命题,比如“梦想”、“乡愁”等,这样的命题是比较难的,需要考生将抽象的题目通过人物、环境、情节来予以具象化,主要是在主题的升华上下工夫;而带限制性的命题,往往给考生一系列的词组,例如“老人、草帽、鱼、爬楼梯”,这样的命题已经限定了“人物、环境、情节”,已经为考生搭好了“故事脊椎”,面对这样的命题,考生要关注的是如何来结合这些所给的要素继续发展故事,要侧重“确定矛盾,丰富人物”,用戏剧化的故事情节为线索来串联这些词在确定了“一个主要人物,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发生了某一件事情”之后,考生接下来要思考的是“找一个主题、确定一个矛盾、建立你的人物”,即在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故事脊椎上继续搭建故事。

主题。

就是主要的题目,是你讲故事的前提条件和依据,确立主题就等于确定了你故事的中心内容。

很多考生认为命题讲故事对主题的要求和平时命题作文的要求一样.府该是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问题的,其实不然。

在考场上,命题讲故事的主题应该是一种情感主题,是亲情、友情、爱情,是让你开心,让你感动、让你悲伤的情绪情感,这样的主题内容才是考官希望听到的。

因此考生在构思故事的时候,一定要切记:自己不是在准备一篇通篇批评的议论文,而是在创作一个充满感情的故事,自己在追求的不是一味的深刻,而是要表现出最真切的情感。

但在表达情感的同时要注意的是,主题不要落入俗套,动不动就是同学得了白血病,父母离异等等。

故事是应该表达情感,但一定要是从自己有感受的真实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构思故事。

矛盾。

在确定了人物、基本情节之后,考生们下一步就应该把人安排在一些似乎是无法解决的难题与逆境中去,也就是说必须要有矛盾冲突。

所谓的矛盾就是差异、冲突,就是故事曲直潮,如果整个故事就是一条直线,没有任何酌曲折、冲突,这样的故事绝对是不吸引人的。

矛盾是整个故事的趣味所在,故事情节也是由某一个特定的矛盾冲突的形成、发展而成的。

因此考生在构思故事时,要侧重于对矛盾冲突的设置,围绕一个特定的矛盾,来确定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增进故事的趣味性。

人物。

人物构成故事的重要因素,故事是人的故事,考生在构思故事时,要注重从人物的角度出发,要迅速确定一个主要人物,并将其丰富成一个真实可信、个性突出的人物角色。

在确定人物的过程中,你可以先设置情节冲突,再根据故事的情节来确定人物性格,比如你的情节是一个老头去农贸市场买菜,结果被人欺负,主要人物那个老头的性格就应该是唯唯诺诺的。

你也可以先构思一个人物,再根据人物特征去发展情节,比如你先确定老头是一个吝啬的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的形象,那么情节就可以安排成他去农贸市场买菜时顺手拿了别人的菜,被人发现,而发生口角。

另外在构思人物时,考生要注意把自己故事的人物塑造成个性突出、真实可信的角色。

人都要有性格,在构思人物时,考生应该尽量突显出人物个性,但同时要注意这种个性必须是真实可信的。

很多考生在塑造人物时脱离生活,不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凭空想象,塑造出来的人物要不就是完全超越生活的“天使”,要不就是背离生活的“魔鬼”,这样的人物一看就是在生活中找不到影子的,就是虚假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就算你情节设置得再精彩,但人物缺乏可信度依旧会让考官怀疑你对生活的观察和判断能力,怀疑你学习艺术的能力,这样的故事当然不会赢得他们的好感。

在构思人物时,如果考生一时很难找到思路,可以考虑遵循以下两个创作经验:①想想周围的人。

在塑造人物性格时,考生完全可以从身边人的身上来寻找素材,可以想想你的亲戚、同学、朋友等等,想想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中的趣事,借助这些素材来构思故事。

②从自己身上去寻求。

除了想想周围的人,考生还可以从自己身上来找素材,把自己身上的某些性格特征,或者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进行放大、夸张,再放到你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去,这也是一种创作人物的方法。

(2)尽量简化你的故事很多考生在进行命题讲故事的环节,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考官,总是希望构思一些人物繁多、情节曲折多变的小故事。

故事量大当然好,曲折精彩的情节也更能扣人心弦,但考生要注意的是,命题讲故事的准备时间只有15分钟,考生要在短短的15分钟里迅速地确立人物、情节、环境,构建起一个主题突出、故事性完整的短小故事已属不易,但有些考生为了吸引考官的注意力,而竭尽所能地为自己的故事加情节,设置大量矛盾冲突,弄得错综复杂,如果考生有很好的文学创作功底,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就构思出一个情节复杂精彩的故事当然好,但如果平时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练习,一味地增加复杂情节只会打乱考生的临场思路。

同时,作为高中生的考生大多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如果只是为了情节复杂而乱编情节,往往会让故事落人俗套,有时还会因为前言不搭后语而闹出笑话。

另外,命题故事最后的考查方式是口头讲述,如果考生的故事情节过于复杂,结果在口头表述的时候叙述不清楚,会让考官弄不清楚情节,同时超时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所以在构思故事的时候,考生应该创造一个精彩的故事,只要做到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故事具有完整性就够了,不要乱加复杂的情节线索-尽量简化你的故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你高潮矛盾的设置上,构思一个精彩的矛盾冲突,这样就足够了。

(3)15分钟构思故事的主要步骤考生在15分钟内构思一个故事,一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认真审题。

考虑“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

选择主题并设置情节2、根据故事情节来构思人物3、考虑对细节的描述。

烘托人物4、设置一个矛盾。

制造矛盾冲突,确定高潮5、选择结局3.在考前如何复习准备讲故事的内容前面已经谈到考生如何在15分钟的准备时间内来构思一个故事,但如果考生不在面试前进行一定的复习准备,就想在最后的这15分钟里得出一个好故事,也是不现实的。

考生在面试前一定要进行一些积累。

(1)首先是坚持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

前面已经说到过,在考场上,命题讲故事的主题应该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情感主题,无论是故事的人物、情节、矛盾等都必须做到真实可信,而不是凭空的想象和捏造,命题讲故事除了考查考生的文学创造能力,其实也在考查考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考生在构思故事的时候脱离生活的本质,那么这样的考生在考官眼里是缺乏生活感悟的,这样的考生创作艺术作品必定也是缺乏感染力的。

而为了能让自己的故事更贴近生活,考生应该在艺术类面试前多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观察和积累,了解各式各样的人物性格特征、生活中发生的给你带来感悟的事情,有可能的话最好对你的观察做一些记录。

这种对生活素材的大量积累,不仅是在你构思故事的时候有利于拓展你的思路,让你的故事变得有生活气息,变得真实可信。

在面试的其他环节,也会无形中给你带来帮助。

要记住,艺术类考官想要招的可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读书虫。

(2)多看一些小故事。

积累情节素材。

除了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观察和积累,考生在考前还可以多参看一些杂志上的小故事小短文,例如《读者》、《青年文摘》、《格言》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