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工作总结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工作总结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工作总结一、主要成绩(一)召开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二)参加科协年会组织的分会场;(三)组织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前沿研讨会;(四)组织编写2007年《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

二、综合情况(一)学术活动1.学术会议(1)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是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加剧,为此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在中国科协2007年会上牵头组织了"生物能源及其开发利用"分会场。

会议的主要内容分为二部分:生物燃料和生物制造。

旨在对如何开发、利用新生物能源,并对由氢化合物为主要原料逐步向碳水化合物转变的应用开发前景进行广泛深入研讨。

(2)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和青岛农大联合召开了全国性微生物农药应用和基础研讨会。

出席会议的有关部委领导、专家充分肯定了微生物农药应用基础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对产、学、研相结合方面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并鼓励与会代表在今后研究中"强化攻关、加强集成、重点突破"。

(3)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化学会甲壳素专业委员会等共同主办了"2007年中国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学术研讨会"。

会议的召开对我国甲壳素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联合化工出版社共同主办了"工业生物技术及分离纯化技术的研讨"。

本次会议的特点是由《生物产业技术》杂志承办,充分体现了杂志社不仅是发表学术论文的阵地,同时也是联系官、产、学的纽带和桥梁,可以架构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推动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5)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了"《中华海洋本草》编纂学研讨会",保证了该辞书的科学性、权威性、创新性。

(6)安徽省科协联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举办了"中国(合肥)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论坛介绍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最新进展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并对我国生物产业进程的经验和发展思路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

2.学术期刊(1)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的《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在2007年的特点是:结合中国科协年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的分会场《生物能源及其开发利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报道;对发稿质量严格把关,期刊的学术水平不断提升;编辑部加强了MagTech远程编辑办公系统对工作流程不断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刊物网站开通,实现了电子文档发行与印本发行的同步出版;通过网站为学会会员(单位)发布了专题信息。

(2)化工出版社联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共同主办的《生物产业技术》杂志,2007年3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刊号(CN 11-5606/Q),并于2007年9月正式出版,目前为双月刊。

2007年的最大特点是:对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报道并出版了专辑。

这不仅宣传了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同时也为广大的从事生物产业研究和开发者提供了交流和探讨的平台。

(二)际学术交流活动江南大学联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单位举办了"第五届国际纺织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德国、巴西、葡萄牙、奥地利、印度、匈牙利等15个国家的约120名国内外专家共同研讨纺织生物技术发展之道。

大会在我国纺织界最发达的城市--无锡市召开,无疑国内外专家带来新成果将为无锡市进一步加快纺织、生物产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最重要的是,纺织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纺织企业在节约能源、减少废水排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有着重要的启迪。

三、典型事例(一)2007年6月在石家庄市召开了"第一届生物产业大会"。

此会由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任名誉主席,国家发改委作为第一支持单位,在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等18个国家级部委的支持下,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牵头、发起联合13个国家级学/协会、河北省人民政府、科学时报社共同策划、组织、主办的一次高层次、高水平、大规模、具有广泛影响力与专业性的盛会。

大会举办了聚集中国生物产业宏观战略的生物产业高层论坛。

12位有关部委的领导人、院士、专家(其中包括国家发改委张晓强副主任、国家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现卫生部长陈竺院士、开发银行姚中民副行长等)分别就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生物技术交叉融合、发挥开发银行的金融作用、生物经济、知识产权等问题作了精彩报告。

会上举办了5个主题论坛(包括生物医药产业论坛、生物农业产业论坛、生物能源和生物制造论坛、生物产业投融资论坛、生物产业基地论坛)。

在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等领域进行新产品、新成果展览。

参展企业达130家,参展代表1200余人。

参观人数达3.5万人;会上举办了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学会理事长杨胜利院士等出席的(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以及石家庄、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融资合作签约仪式;会上,国家发改委为9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举行授牌仪式,实现了政府、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会上成功举办了院士、专家咨询恳谈会。

对企业在生物产业发展上的疑难问题进行指导、解答。

大会的特点是层次高,规模大,表现在这次大会参会代表1285名,其中,国家级领导人1名、省部委领导12名、特邀院士专家46名,有33个省、市组团参展参会,有美国、韩国、加拿大、瑞典和日本等6个国家38名代表参会;会议的水平高, 12位部委、院士专家在高层论坛上作了报告和80位院士、专家、企业家在主题论坛上对生物产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商我国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大计;会议的影响力大。

出席这次大会的全国政协李蒙副主席、国家发改委张晓强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陈竺副院长(现任卫生部长)等领导对大会的成功举办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大会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多彩,特色和亮点突出,取得了丰硕成果。

产业大会的召开促进和推动了我国生物产业化的进程,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例如:会上共发布生物产业经济合作项目80项,总投资156亿元,技术需求项目28项。

(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于2007年8月联合四川大学在成都共同举办了"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前沿研讨会"。

本次会议有20位老、中、青院士、专家作了学科前沿的报告。

有8位院士出席会议作报告和指导。

如学会理事长杨胜利院士作了"系统生物学"的报告;中国医科院强伯勤院士作了"基因组研究"的报告;中国工程院刘德培院士作了"系统生物学与基因表达调控"的报告;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刘新垣院士作了"癌症靶向基因治疗"的报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大成院士作了"蛋白质结构研究世界前沿"的报告;学会副理事长曹竹安教授作了"抓住机遇发展工业生物技术"的报告;陈润生研究员(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作了"生物信息学"的报告。

这些精彩报告对推进我国西部地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知识更新,促进西部地区和全国各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

大会的学术委员会组织院士、专家从投来的论文中评出63篇论文,以摘要形式在《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增刊上公开出版;从中还评出四篇优秀论文。

基中包括:人类新基因CMTM3能够在体内外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的生长(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王彧等);两株原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部分特性的研究(新疆大学葛春辉等);去除Etag标记的抗CD3\抗Pgp微型双功能抗体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中国医科院血液所高瀛岱等);和厚朴酚处理Hela细胞的差异蛋白组研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凌波等)。

以上论文有的是97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以上四位优秀论文获奖者在大会上作了报告。

院士、专家们认为他们的工作有所创新。

并由大会学术委员会颁发了"优秀论文证书"和奖金。

四、经验体会学会作为国家的民间学术团体要时刻把握着国家的需要开展工作。

当今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将生物技术列为实现重点跨越的领域。

200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了"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牵头组织召开了我国"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旨在加速推进我国生物产业化的进程。

学会组织大型交流活动,政府和地方的支持是关键。

如: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7年牵头组织召开的"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

国家发改委给予大力支持;河北省人们政府和石家庄市政府的支持是会议成功的基础条件;18个国家级部委的支持,尤其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国家开发银行等不仅在会议筹备过程中给予支持,会议召开之时有关领导亲自出席并作报告。

学会开展工作时刻牢记中国科协提出加快改革的号召。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牵头组织的"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是联合了13个有关学/协会共同策划、组织召开的,这可以说是一次"创新"活动。

在大会组织的五个主题论坛均是由各个学/协会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圆满成功的。

例如,5个有关医药的学/协会组织召开了"生物医药产业论坛";有关农业生物技术的学/协会组织召开了"生物农业产业论坛";中石化协会组织召开了"生物能源和生物制造论坛"。

学会组织大型活动一定要联合,只有联合才有大的作为。

学会组织学术活动,一定要一人为本,尤其是要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作用。

如2007年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组织召开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前沿研讨会"评出的四篇优秀论文均是年青科技工作者。

院士、专家一致肯定他们的学术水平高,都有所创新。

发给他们证书和奖金,旨在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五、学会需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一)应加大学会改革工作的力度。

(二)要加强科普宣传和继续教育工作。

(三)要加强国际民间学术交流工作,创造条件努力争取加入国际组织。

(四)应加强就利用学会的自身优势努力开展有生物技术科研项目转化、项目咨询、项目评估工作。

(五)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工作。

把发展会员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