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世之杰,非常之作——曹操《短歌行》赏析授课对象:教学目的:了解曹操和建安文学特点,掌握《短歌行》的诗歌内容和情感,感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和魅力。
教学内容:一、作家作品介绍二、《短歌行》内容分析和情感把握三、《短歌行》的深刻内涵教学重点:诗歌内容和情感、深刻内涵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盖世英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汉篡逆”、“巨奸大滑”。
但,也不断有人为他翻案,毛泽东和鲁迅就对他极为赞赏。
他是谁呢?他就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曹操。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借着官渡大战胜利后的声威,以及成功统一北方后形成的昂扬的战斗意志与雄厚的军事实力,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列阵长江之岸,要一举荡平孙权刘备的势力。
大战前夕,曹操设宴犒劳众文臣武将,酒宴进行至半夜,忽然听见夜空中传来鸦鹊的叫声,一会儿,鸦鹊往南飞去。
此情此景激发了曹操的灵感和思维。
他手持长矛走出营帐,面对浩瀚的天宇和苍茫大地,当场赋诗一首。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短歌行》。
一、超世之杰与非常之作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是影视作品中对这首《短歌行》的演绎。
(插入视频)这段视频中,扮演曹操的是张丰毅,他吟诵的《短歌行》,慷慨激昂,富有气势。
我们说,张丰毅的这种处理不是随意的,《短歌行》这首诗歌传递给我们的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诗歌的这种特点,与曹操的胸怀和气势有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坛特点有关。
东汉末年,阶级矛盾非常尖锐,连年战乱,社会动荡,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
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在这么一个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时代中,涌现了一批胸怀宏伟抱负、奋发努力、富有作为的英雄人物。
曹操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位。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公元155年—220年,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曹操是“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
这是非常高的一种评价。
曹操在北方实行了抑制豪强兼并、大兴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等一系列进步的政策,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使残破的北方日渐恢复,同时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统一了北方。
在他有生之年,奠定了统一南方的物质基础。
曹操一生戎马倥偬,在汉末风云突变的乱世中纵横驰骋三十年, 成了一方霸主。
他还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
从军事理论到战争实践, 都取得卓越的成绩。
不可否认,曹操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人物,不管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在小说中用艺术处理手法突出放大了他的“奸诈”一面的曹操。
曹操具有雄才大略,具有宏伟的抱负。
他站立的高度是远超一般人的,他的境界也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
在当时而言,可谓独步天下的英雄,一位“超世之杰”。
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在当时而言,还是一位独步天下的作家,他是当时建安文学的代表性的人物。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当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建安七子”如王粲、孔融、陈琳等也大都死于建安年间,这时期的文学被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时期的一些文人,多受曹操的影响,有一颗热情的心,想干出一番事业。
这些文人都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国家危亡,更加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诗中多有雄心壮志,想建功立业,实现宏伟政治抱负,开辟一个新时代。
当时的很多作品有着共同的特点:风骨遒劲,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这种独特的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舞台上,曹操是当之无愧的领衔主演,他的作品正是“建安风骨”的典型作品,像《短歌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歌流传很广。
毛泽东对曹操的诗歌赞叹不已:“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短歌行》就是如此的一首诗歌。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
古代很多文人都用这个乐府旧题进行过创作,作品很多,但以曹操的作品最为出名,他的这首诗歌正如毛泽东的评价:“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堪称“非常之作”。
究其原因,可能就与英雄人物的那种胸怀、气魄有关,与棱角分明、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有关。
二、慷慨激昂的《短歌行》(一)内容分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平调曲》。
这是一首四言诗,全诗共32句,八句为一层次。
我们就按照这个层次,八句八句地进行分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当:对着。
去日:过去的日子。
苦多:恨多。
苦:感到痛苦、烦恼。
慨当以慷:即为“慷慨”,这里形容歌声激越。
这八句的意思是:面对美酒与乐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内心的忧愁长久难以散去。
靠什么来排忧解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衿:同"襟",古称衣服的交领。
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后来以“青衿”指代读书人。
苹:艾蒿。
这八句的意思是:穿着青领衣服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缠绵深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
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是比喻了对读书人、对“贤才”的思念。
曹操的引用,实在是太巧妙了。
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曹操仿佛是随口吟咏《诗经》中的名句,又自己加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二句,便把本是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了。
“呦呦鹿鸣”四句是《诗经·小雅·鹿鸣》中诚恳热情欢宴宾客的诗篇,曹操又信手拈来,表示自己期待贤者的热诚。
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这八句虽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但他借用典故,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露出来。
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
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中:中心,内心。
“越陌”句:这句说客人远道来访。
阡、陌:都是田间的道路。
枉用相存:枉劳存问。
枉:屈驾。
用:以。
存:问候。
契阔:聚散。
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
谈宴:饮宴谈心。
旧恩:旧日的情谊。
这八句的意思是: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
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情谊。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匝:周。
周公:姬旦。
周武王之弟,虚心招纳贤才,辅佐成王治理天下。
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
归心,人心归服。
这八句的意思是: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黯淡了,一群鸦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
高山从不满足于自己的高大,大海从不满足于自己的深广。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在寻找寄身之地。
动乱时期,那些人才的寄身之地是哪里呢?在这首诗歌里,答案是明确而肯定的,就是曹操。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借用《管子形解》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撑起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曹操忧愁人才不够用,明确表达尽可能多地招纳人才的愿望,希望人才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戒伯禽日: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忧恐失天下之贤人。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吐哺,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
这句话字面是说,洗澡要多次拧干长发,吃饭要多次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意思是为了招待来访的贤士,连洗一次澡、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
后来便以“吐哺握发”形容为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作者在这儿引用这个典故,说贤才应多多益善,以周公的求贤若渴来表明自己同样有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心思。
以上是我们对《短歌行》内容的分析,下面我们来看看诗歌表现出来的情感。
(二)情感把握我们先来找一找:诗歌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表示情感的一个词是哪一个?诗中出现得最多的表示情感的一个词是“忧”字。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
曹操反复写到“忧”,并且说这种忧“不可断绝”,可见他胸中之忧何其重,何其深。
那么他“忧”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忧”?如何解忧?能否解忧?“忧”是不是消极的表现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1、“忧”的内容。
通观全诗,我们可以发现,曹操在这首诗中的忧有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为人生苦短而忧。
其二,为贤才难得而忧。
其三,为功业未就而忧。
对于曹操来说,这三种内容的“忧”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的一生有多少时光?可是时光易逝,人生短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是如此短暂的存在。
逝去的日子越快越多,有生之日就越短越少。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陷入苦难无望之境或对生活平淡之极、无聊之极、厌倦之极,那他对有生之年的短暂和稀少也许会不动情色,而当一个人的生活处在快乐之中或人生尚有未曾实现的愿望、抱负,那么他对时光的疾逝、人生的短暂,就会大悲大痛。
“去日苦多”正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大悲大痛的心境。
诗歌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开始,大量的文字都在表达招纳贤才的急迫心情,我们在刚才对诗歌进行内容分析时已经讲得很多了。
诗歌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以“周公”自比,要一统天下。
曹操手下有许多人才,但如果要完成一统天下的宏伟大业,自然是希望人才多多益善。
我们前面说了,曹操在当时可谓是独步天下的英雄,他具有雄才大略,宏伟抱负,他的政治理想需要许许多多的人才帮他一起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