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5)开拓新领域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相互作用。

4、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5、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6、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介质的特点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8、环境因素(en 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9、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者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0、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1、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例如:光化学烟雾)12、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1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特异性疾病。

(如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14、次生环境(s 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15、环境问题(environment al problems):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

16、小气候(microcimate):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湿度,温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有机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17、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18、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某些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调节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19、环境污染性疾病(environmental pollution-related disease):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公众健康所致的疾病统称环境污染性疾病。

(例如:日本水俣病和痛痛病、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20、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导致臭氧层破坏)(3)酸雨(大气中的成酸物质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遇水形成)(4)生物多样性锐减21、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①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构成。

1)、大气圈:主要指围绕地球周围的空气层,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外大气层)2)、水圈: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与地下,成为大气水、海水和陆地水(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雪水),他们共同形成了水圈。

3)、土壤岩石圈: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岩石构成。

地壳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形成母质,母质经微生物和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土壤。

土壤是覆盖于地表,具有肥力的疏松层,含有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水和空气等成分,能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称为土壤岩石圈。

4)、生物圈:指从海平面以下深约12km至海平面以上高约10km的范围,包括了一部分大气圈和水圈及土壤岩石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

2、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3、生态环境(e cological environment):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总体。

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自然环境。

4、生态系统(ecosyst 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界6、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获益,如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水、氧气等)、调节服务(如控制疾病和调节气候)、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7、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具有活力和自调节能力、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8、生态系统健康的特性:有活力、结构稳定、有自调节能力9、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是起作用的)2)开放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自调控(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

)4)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是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功能单位)10、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P21-P24)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1)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2)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三、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四、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11、紫外线的作用:1)、杀菌2)、抗佝偻病3)、增强机体免疫力12、过量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1)、致红斑作用2)、使皮肤色素沉着甚至产生致癌效应3)、增加人群白内障的发病风险13、Hormesis 效应(或称兴奋效应):在极低剂量下,也会表现出对机体的有益效应。

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具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其剂量-效应关系以双相曲线为特征。

14、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15、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1).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2).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3). 生物性迁移。

16、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化学物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或者生物学作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包括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

1)化学转化: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

2)生物转化:指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17、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1). 扩大暴露范围2). 增加暴露途径3). 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4). 影响暴露剂量18、暴露特征与反应:1)暴露途径:环境有害化学物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暴露途径进入人体。

1.影响总暴露量2.影响吸收率3. 改变作用靶19、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20、剂量:通常指进入机体的有害物质的量。

21、阈值:产生某一反应的临界剂量称该反应的阈值。

22、无阈值化合物(No­threshold compound)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零阈值化合物。

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认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

23、阈值化合物 (Threshold compound ) 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 S 形或抛物线形。

有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呈 U形。

24、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combined toxic effect ):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成为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25、根据多种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性质,可将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分为以下几类:(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交互作用的各种化学物在化学结构上如为同系物,或其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化合物成分单独效应的总和,这种现象即为化合物的相加作用。

2).独立作用(independent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或靶器官等不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无互相干扰,从而其交互作用表现为各自的毒效应,称为独立作用。

3)、协同作用( Synergistic effect):各化学物交互作用结果引起毒性增强,即其联合作用所发生的总效应大于各个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

这种现象称为化合物的协同作用。

4). 增强作用( potentiation ) 某一化学物本身对机体(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另一化学物对机体有一定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此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5). 拮抗作用(antagonism )指各化学物在体内交互作用的总效应,低于各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