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法的意义

加法的意义

加法的意义)————————————————————————————————作者: ————————————————————————————————日期:ﻩ走进花果山——加法的意义中心发言人:崔晓阳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一册第29—30页。

教学目标:1、学习10以内的加法,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2、能够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3、通过创设的花果山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加法的含义,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与体会加法的含义。

教、学具的准备:课件、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西游记》的动画歌曲片段。

(欣赏完毕)同学们,你们知道动画中本领最大的是谁吗?它的家乡在哪里,知道吗?生:齐天大圣——孙悟空生:它的家在花果山……以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走进花果山。

二、探索新知:体会加法的含义1、课件出示课题的主题图:观察花果山上有什么?生自由发言,说出花果山上有猴子、小鸟、桃树、……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到主题图上的一个问题,即解决“有多少只猴子?”的数学问题。

师:哪个同学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猴子?(板书此数学问题)生:有5只猴子。

继续让学生想一想如何来计算出“5只猴子”,引导列出算式:3+2=5(只),并说出3和2各表示的含义。

然后教师用小棒演示:用1根小棒表示一只小猴子。

先摆3根小棒,再摆2根小棒,然后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一共的5只小猴子。

2、师:看着美丽的花果山,大家这么聪明地解决了数学问题。

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生:天上一共有几只小鸟?指名学生来回答这个数学问题,师板书算式:5+1=6(只)。

让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小棒来操作5与1合起来是6的过程,并让一位同学来演示给同学们看。

生:花果山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此问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并操作小棒来演示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解决的数学问题都是运用了加法符号列出的算式,这就是今天学习的10以内数的加法。

大家既能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并能顺利地解决,花果山的小猴子们都为我们一年级一班的同学感到高兴!三、应用练习师:为了奖励大家的出色表现,小猴子愿意作导游,带我们游览花果山上的百果园。

你们说好吗?1、苹果园师:小猴子说苹果园里的苹果又红又大,你们相信吗?师出示苹果的挂图,只要说出苹果上算式正确的得数,就能得到又大又红的苹果。

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投入“摘苹果”的活动中。

2、樱桃园师:小猴子说百果园里有许多许多的水果。

下面要带我们到樱桃园去,你们想去吗?出示课件中的樱桃园:观察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列出算式,看谁解决的问题多!之后,进行互相交流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说说你的收获?认识位置中心发言人:潘娟[教学内容]左右、上下、前后的教学。

[教学目标]1. 能分清上下、左右、前后。

2. 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以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2. 能分清上下、左右、前后。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剪下的画片[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二、新授课1.小游戏,你说我做。

(1)教师和一学生做游戏。

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2)学生明白后,同位做这个游戏。

(3)引出问题,你知道上、下、前、后吗?(4)小比赛,只说上下、前后,看谁反映最快。

(5)做左右,请几位学生上台,背向大家比赛左右。

2.分清左右。

(1)请这几位同学面向大家做左右,引出问题,为什么会和下面同学不一样呢?(2)生小组讨论。

(3)请同学回答,(一般会有个别学生找出原因)。

因为他们是和我们面对面的,他们的左边正好在我们右边,如果他们转过身去就和我们一样了。

3.分出上下。

小队比赛,看哪个小队找上下找得准。

4. 游戏,你说我指,巩固左右的认识。

1)教师和一个学生做游戏。

指鼻子指眼,说好指眼时是自己的左眼或右眼。

(2)请两位同学上台做这个游戏。

(以此演示两人面对面时如何指左右眼、左右耳。

)(3)同位做这个游戏,巩固左右。

三、练习1. 说说或指指哪边是左,哪边是右。

你能说说你见过哪些东西在左边,哪些东西在右边吗?2. 说一说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3. 自主练习3,找一找,贴一贴。

4. 大树左边有5只小鹿,右边有3只兔子,树上有4只小鸟,树下有6个蘑菇。

(1)看黑板图,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读题,你来贴一贴。

(3) 集体订正。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中心发言人:周萍萍教学内容:认识图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积木,图形卡片,各种形状的包装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看!老师这里有一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把图形组合成机器猫)今天,机器猫想和同学们一起来上课,你们愿意吗?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吗?想玩吗?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吧。

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放好呢?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来分类?分成几组?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

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特点分组……)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这一组的分法来学习。

(出示按形状分的图形)(认识图形)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一)正方体的认识1.师:你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出示正方体积木)2.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3.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当学生发现正方体有6个面时)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来给大家数一数吗?5.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

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小结: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

而且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6个面一样大)6、你在哪里见过正方体呢?(二)长方体的认识1.师: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出示长方体积木)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2.师: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用刚才学习正方体的方法,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2)长方体也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一样大。

(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4、认识特殊长方体。

(1)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2)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的不同摆法。

(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6、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的呢?(三)球的认识1.师手里拿一个篮球,问:这是什么?再出示一个乒乓球,问:这是什么?师:我们把这样的形状,叫做“球”。

(出示球体)贴图并板书“球”2.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3.师用手轻轻碰一下球,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容易滚动)(四)圆柱的认识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桌上,滚一滚,问: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它叫什么呢?(出示圆柱体积木)贴图并板书“圆柱体”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什么了?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而且一样大。

出示不同大小的圆柱体物体。

(有两个面都是圆形,一样大,容易滚动)4.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师: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

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出示各种图形及其名称)(五)基本练习1、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2、连一连。

(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四种图形相连)四、游戏活动,发展思维(一)神奇魔术师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五、观察生活,解决问题(一)欣赏暑假期间,老师出去旅游,发现外面的城市可真美。

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拍的照片吧。

(展示多种建筑物的图片)(二)数一数1.小动物们看到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它们可羡慕了,也准备建一座动物乐园,我们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什么形状的材料?(出示各种图形)2.动物乐园建好了,请你来数一数,他们各种材料都用了多少个呢?(出示搭好的图形乐园)六、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