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8
项目名称
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1.束文圣(教授;工作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代表性论文1-9,专利2-6)
2.李金天(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代表性论文1、4、5、6、8)
11.俞陆军(讲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代表性论文8)
12.张金桃(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主要贡献:专利1)
13.杨胜香(副教授;工作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专利3、4)
14.吴建强(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主要贡献:项目整体技术的推广应用,见成果登记证书粤科成登(2)字[2018]0181)
论文3:Ecological roles of dominant and rare prokaryotes in acid mine drainage revealed by metagenomics and metatranscriptomics
(1)深入研究了重金属矿业废弃物酸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首次确定了废弃物酸化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G-pH阈值,解决了快速预测矿业废弃物酸化这一关键技术难题。
(2)建立了矿业废弃物酸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创造性地将调控微生物群落的理念应用到基质改良策略中,发展了基于微生物群落调控的矿业废弃地酸化控制技术。
(3)系统研究了植物的重金属耐性形成机制与重金属矿业废弃地原生演替过程,在生态恢复中的物种筛选与配置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发现并报道了130余种重金属耐性植物和12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构建了以生态位、原生演替理论为核心的植被重建新模式。
代表性论文
专著目录
论文1:Change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following phytostabilization of an extremely acidic Cu mine tailings
论文2:Microbial ecology and evolution in the acid mine drainage model system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可以用于重金属矿业废弃地(包括尾矿库、排土场、废石堆、采空区等)的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重建,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矿业废弃地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源头,也是导致周边地区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重要原因。因此,对重金属矿业废弃地进行有效的生态恢复治理,实现源头控制重金属污染,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传统方法有两种:表土复原技术和覆土植被技术,但这两种技术成本过高,且伴随着二次环境破坏、返酸、效果不持久易退化等一系列问题,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从2002年开始,在国家863计划以及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的支持下,本项目基于对重金属矿业废弃地自然演替、废弃物酸化与重金属行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酸化与重金属胁迫下的植被重建等一系列核心理论与技术的长期系统研究,建立了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种生态恢复技术——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直接植被技术体系,成本相比传统修复技术降低一半,效果持久不退化,对于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创新点包括:
9.陈波(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贡献:创新点4,见附件非代表性其他论文1、2)
10.廖志刚(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贡献:创新点4中陡峭酸性岩质边坡生态袋恢复技术的研发,见代表性论文10,附件非代表性其他论文3)
(4)基于一系列针对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核心理论与技术问题的长期系统研究,建立了以“以废治废”和重金属耐性植物的应用为主体的、经济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体系,并与工程学技术结合进一步衍生了系列相关技术。
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6件(有权6件),高新技术产品3项,在ISME J、ES&T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107篇,先后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02年)、国际香根草网络二等奖(200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5年)等奖项。由邱冠周、刘丛强院士等组成的专家组对本项目评为国际领先水平。培养珠江学者、国家优青各1人,广东省创新团队1个,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家。成果已在广东省大宝山矿、江西德兴铜矿以及凡口铅锌矿等多个大型矿山得到广泛应用,生态恢复工程总面积达110.8万平方米,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736.61万元,为矿企节约生态恢复成本等产生的间接效益合计1.87亿元,并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
6.杨涛涛(博士;工作单位: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主要贡献:代表性论文1,专利1)
7.吴启明(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贡献:创新点4及项目整体技术的推广应用,见附件非代表性其他论文5)
8.李国平(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贡献:创新点4及项目整体技术的推广应用,见附件非代表性其他论文6)
3.黄立南(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代表性论文2、3、4、5、6、7)
4.廖斌(副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代表性论文1、4、7、8,专利1、3、4、5、6)
5.黄雪平(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贡献:创新点4及项目整体技术的推广应用,见附件非代表性其他论文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