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后果【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1.前期的扩张2.后期的扩张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1.失败的内部因素2.失败的外部因素三、改革的意义1.改革目的及局限性2.实际效果重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难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性质【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可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多媒体手段,以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后,为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不断对外扩张,几十年的战争耗尽了全国人力和物力,把广大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
在埃及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他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辉煌一时,昙花一现,就是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好比喻。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随着国力的强盛,穆罕默德·阿里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从18开始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长达近三十年的对外扩张战争。
提问: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后,归纳概括指出:阿里对外扩张前后30年,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1811~1831年)为前20年,阿里打着素丹的旗号对外扩张,以维护帝国统一为名,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
先后出兵阿拉伯半岛、苏丹、希腊。
第二阶段(1831~1841年)为后10年,阿里在羽翼丰满后,走上了直接与素丹正面交战,摆脱素丹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路子。
扩张指向四个国家或地区,即东方的阿拉伯半岛、南方的苏丹、西北的希腊、北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前期的扩张讲清先后出兵阿拉伯半岛、苏丹、希腊大致过程、结果。
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始于1811年。
首先入侵阿拉伯半岛。
历经17年的艰苦战斗,穆罕默德·阿里以高昂的代价,换来了第一次对外扩张战争的胜利。
阿拉伯半岛实际上处于埃及的统治之下。
其次1820年阿里派兵侵入苏丹,以弥补兵员、劳力的损耗和国库的亏空。
两年之内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
阿里虽然将埃及的疆域向南大大推进了,但获得的金银财宝、兵源和劳动力却十分稀少,反而使自己的改革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再次渡海进攻希腊。
1821年,希腊人民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展开了争取独立的斗争。
奥军队无力控制局势。
素丹以平定希腊后将叙利亚和克里特岛授予阿里的许诺,换取埃及出兵相助。
此时,埃因改革而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埃军对苏丹的征服进展顺利,便同意了素丹的要求。
1824年渡海赴希腊。
1825年底,埃军占领了几乎整个摩里亚半岛。
入侵希腊威胁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地中海的利益,三国形成了暂时联盟,决定援希反土。
1827年10月,英法俄联合舰队发动突袭,一举歼灭埃及和土耳其联合舰队,埃军的精锐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为此,阿里只得从希腊撤回全部军队。
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
入侵希腊的惨败是阿里对外扩张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2.后期的扩张出于对奥斯曼素丹未将叙利亚补偿给埃及的愤怒,阿里于1831年10月派遣3万大军侵入叙利亚(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这标志着他的对外扩张进入了直接与奥斯曼素丹抗争的阶段。
战争初期,奥斯曼军队节节败退,进入奥斯曼帝国领土,进逼伊斯坦布尔。
在这种形势下,素丹只好向阿里求和。
1833年4月,土埃双方签订协定,素丹同意恢复阿里对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阿里则同意从其他地方撤军,继续承认素丹的宗主权。
通过扩张埃及成为事实上的独立主权国,且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
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虽屡屡取胜,但长时间的对外扩张也给帝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提问:危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连续的扩张,使埃及元气大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这就动摇着阿里政权的根基。
从而成为导致阿里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提问:对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教材是从哪两个来概述的?(内因与外因)让学生阅读、思考、概述,最后教师加以简单讲解。
从内因来说,阿里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与对外扩张;因此对内极大压迫剥削民众、统治残暴,民不聊生,起义暴动不断,而穆罕默德·阿里不断镇压。
从外因来说,埃及是英法俄列强争相争夺的目标。
1.失败的内部因素虽然穆罕默德·阿里推行的改革措施最初给埃及人民带来了一些好处,但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特征决定了这一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不可能是埃及下层群众,而只能是以阿里为首的新地主贵族集团。
阿里发动的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又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境况更趋恶化。
为将沉重的财政负担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阿里政府设法增加捐税,热衷于大兴土木,从而导致埃及的劳动力匮乏。
阿里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随着对外战争的持续,埃及的兵源已告枯竭,征兵制便演变成了抓兵制。
兵役无止境使得土地荒芜、工厂停业,暴政与天灾陷民众于绝境。
大批农民弃地逃生,一些人乞讨为生,一些人充当城镇苦力,还有些人逃到荒僻地区乃至国外谋生,以致田地荒芜,工厂因无人而停业。
为了不去当兵,许多埃及男子将自己弄成残废。
矛盾激化、危机加重,境内人民起义不断。
埃及各地已不时爆发抗税抗丁的农民起义。
各地驻军接连向开罗告急,致使阿里应接不暇。
2.失败的外部因素从外部形势来看,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
同时,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1838年8月,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新的英土商约。
该条约规定只对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外国商品征收5%的低关税,废除帝国境内的所有专卖制度,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为欧洲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进入奥斯曼帝国大开方便之门。
阿里知道若埃及实施该条约,本国的民族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乃至崩溃,因此拒不承认这个条约。
在英国的怂恿下,奥斯曼素丹宣布讨伐阿里,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
1840年7月,英、普、奥、俄、土五国签订伦敦条约。
要求穆罕默德·阿里撤军;自恃有法国作靠山的穆罕默德·阿里断然拒绝接受伦敦条约。
1840年9月,英俄奥土对埃及发起进攻。
此时又发生了叙利亚反埃大起义和法国援埃态度的转变。
穆罕默德·阿里只好屈膝求和,答应列强和土耳其提出的一切条件。
1841年接受奥斯曼素丹分封。
战败标志着穆罕默德·阿里建立的大帝国土崩瓦解,此后埃及再次降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属国,而且开始沦为欧洲列强的半殖民地。
由于1838年的英土商约开始在埃及实施,阿里政权对工业、农业、商业、外贸等实行的严格垄断被逐步废除。
阿里通过经济改革经营起来的民族工业被冲散,大批工厂倒闭。
到19世纪40年代后期,阿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已告失败。
提问:穆罕默德·阿里经济改革失败的根源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思考后,归纳概括指出:列强的插手和干涉是阿里改革难以取得成功、埃及不可能真正振兴的外部根源所在。
而阿里封建王朝的封建的专制性和扩张性,抑制了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这正是阿里改革遭到失败的内因所在。
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终失败说明,在西方工业革命浪潮,世界市场日益形成的过程中,列强并不希望在欧亚非三大洲的要冲出现一个大帝国取代衰落的奥斯曼帝国而成为列强对中东进行殖民扩张的新障碍。
三、改革的意义1.改革目的及局限性穆罕默德·阿里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推行的以写列一系列改革措施,目的是建立和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
但穆罕默德·阿里在统治期间,农民受地主的剥削依然沉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工人来源于战俘,失去人身自由,形同奴隶过着军营式的生活,与西方的自由工人不是同一概念,也带有农奴制的烙印,残暴的统治和对外扩张战争对国家的创伤,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激化了内部矛盾。
阿里政权是封建的,专制与残暴是它的本性。
这充分体现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
但是,穆罕默德·阿里为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不断对外扩张,几十年的战争耗尽了全国人力和物力,把广大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
在埃及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他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2.实际效果提问:穆罕默德·阿里经济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后,归纳概括指出:对埃及来讲,政治上他用极端的手段消灭了中世纪最反动的、在埃及肆虐数百年的马木路克势力,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使长期停滞的埃及社会焕发了生机活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
文化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文化繁荣。
对列强来说,穆罕默德·阿里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他的改革不仅拉开了埃及早期现代化的序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拉开了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广大亚非拉国家现代化的序幕。
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
穆罕默德·阿里依靠本国的人力和物力,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在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所有这一切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客观上符合埃及人民利益,因而是进步的。
【课后研讨】马克思在评价穆罕默德·阿里时曾说“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已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上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
他是“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的人”。
对于马克思的这一评价,谈谈你的认识何看法?思路:评价的关键是如何理解一个国家和一个人物生命力的含义。
16世纪后半期以来奥斯曼帝国急剧衰落,名义上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却腐朽没落,社会停滞不前,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是一具庞大而腐朽的帝国僵尸,穆罕默德·阿里以其特有的智慧进行改革,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以强势手段开放、学习,走向近代化,摆脱了埃及数百年的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