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论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摘要:通过分析安全效益、安全投入等反映安全生产的经济活动特征和规律的经济学范畴的内涵,指出从企业的经营利润指标上看安全投入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只产生远期(长远)的、潜在的间接性效益,包括间接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安全投入的效益具有间接性、潜在性、隐形性、不确定性和迟滞性。
由于生产安全事故风险不可能为零,当事故预防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可接受的程度及其以下)时,通过增加经济投入提高预防水平而对于事故风险的削减无明显的效果,就应考虑与经济效益的结合问题。
关键词:安全投入;经济效益;分析评价;关联关系1、引言自从人类有了生产经济活动以来,安全生产就与其相伴相生,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覆盖了整个社会的劳动过程,包括工业、建筑、交通、商贸以及农业与服务业等各行各业。
因此从大的方面讲,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存在着安全问题。
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生产安全与企业经营更是如影随行。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以经营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但从经验上又不得不投入一部分资金来保障安全生产,从而在表面上与“经济利益最大化”产生了一种“对立”和“冲突”,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从安全经济学角度来讲,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就像一枚硬币,从一开始就是矛盾统一的两面。
为了维护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经济效益,或者只谋求眼前的利益,对于安全投入问题,每个企业或老板心里都有一本账,他们都在寻找安全与利益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但是由于认识和文化以及受到政策和社会影响的不同,这个平衡点的取得可能相差万里。
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函数关系问题,求解出安全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处理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问题更像一种博弈,而博弈的双方往往就是同一个棋手(企业或业主)。
博弈的高手就是那些安全与效益良好,持续和谐发展的优秀企业。
1、经济投入与安全状态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长期以来被看成是一对不可调和或难以调和的矛盾。
从国家经济与安全生产总体状况分析来看,1995-2004年,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从1995年的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万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近10年全国每年平均发生各类事故高达70多万起,死亡约12万人,受伤70余万人,仅接触毒物、粉尘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人员高达2500万人以上。
各类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也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我国近年来每年因各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均在2500亿元以上,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职业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多亿元。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铁民通过对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率等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工伤事故死亡指数与GDP同步增长。
他对经济增长率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之间的相关性和线性回归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个“死亡弹性系数”:当我国GDP增长率大于5%时,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死亡人数指数随之增加%,当GDP增长率超过7%,这种同步增长的趋势更为时显。
他认为,决定工伤死亡数字的不是GDP的静态总量,而是它的动态增长变化,更确切地说,是由于GDP及其增长方式影响的能耗需求的动态变化引起的。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安全生产事故峰值最高的年份,正是在经济发展最快、工业发展重型化的时候。
如日本1960年代,每年因工伤事故死亡6000多人,而今每年仅死亡1800多人;美国的煤炭生产在二战前上,每年事故死亡2000人以上,而现在每年仅死亡30人左右。
研究还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正值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期。
中国目前恰好处于这样一个交叉路口。
与国外相比较,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化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中已经很少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粉尘、毒物、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更加关注的是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条件、实现体面劳动等。
安全健康目标与社会经济已进入平行发展的轨道。
而近年来我国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涉及面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多,损失惨重;职业危害严重,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积数量、死亡数量和新发病人数量,都是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安全投入不足。
安全生产投入问题不仅是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一大硬伤,同时也是制约社会经济生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
2、安全与效益的优先级自从我国提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口号以来,这一问题就无可争议,特别是《安全生产法》颁布以来,“安全第一”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而实际上这一指导思想在许多场合解释为:“在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以安全生产为重”。
企业毕竟要追求经济效益,等到两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再去权衡和处理,一方面往往为时晚矣,一方面反映出企业还未从根本上认识和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没有做到防危杜渐,也并未真正领悟到什么是“安全第一”!可以说,只有真正领悟到“安全第一”的本质,才能正确地对待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只有正确把握“安全第一”,才能掌握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博弈的技巧。
目前我国对安全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1%,而在发达国家,预防性投资占GDP的%。
这也反映出我国安全成本投入上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投入主要是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其比率一直为10%至20%。
对于矿山、化工等企业则大于20%,而据有关调查,不少企业单位实际执行的提取比率却低于这个数字。
因而,有专家指出,在新、改、扩建一些生产性项目时,对配套安全成本的随意削减为这些项目埋下了隐患,最终往往导致投产的生产项目无法正常运转,或事故频频。
办企业不可能不考虑利润,并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如果平时肯在安全生产上花本钱,注意把保证安全投入作为加强重要基础性工作,就能防微杜渐,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无数惨痛的教训都说明,企业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不仅厂毁人亡,造成大量财产方面的损失,而且将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其有形的、无形的损失远远高于未雨绸缪的先期投入。
真正高明的企业经营者,应该充分明白这个道理。
一些企业之所以不惜“血本”抓安全,就在于经营者学会了算大帐:抓安全生产不只是投入,还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积极有效的安全投入,能够使企业消除安全隐患,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水平。
但愿更多的经营者学会算大帐,下决心建立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机制,使企业安全生产真正步入正轨。
3、安全投入——生命与效益的双重需求如果没有充分的安全条件保障,企业的任何生产过程都无法进行;而如果没有经济生产活动,也就谈不上安全问题。
安全与经济密不可分,安全生产的实质是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保驾护航。
看待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要看到安全投入避免经济效益的负效应和产生的正效应两个方面。
、负效应的避免和减损安全投入不足往往造成的损失严重的经济损失。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伤亡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占各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左右。
以美国为例,1980~1985年,每年工伤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300亿美元以上。
1985年总损失为365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39153亿美元的%。
在安全科学的理论研究中,有一条被称作是“事故法则”的“海恩法则”,即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也就是说,任何的严重事故都不是偶然的,做到先期的预防投入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在安全经济学上,预防性安全措施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投入产出比”,据测算,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为1:5的关系,这一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正是指导安全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
从这一规律中很容易看出,“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保障安全生产要通过有效的事故预防来实现。
但是企业不可能进行无止境的投入,毕竟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用于消除和控制事故的资源更是有限的。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安全投入方案的优化以及合理安全投入方向的确定等,就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在搜集安全投入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分析,全面、系统、多方位地对安全投入的投向、投入力度、合理性等进行研究分析,以真实地反映安全投入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安全投入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引导企业进行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的正效应一般人认为安全投资是单纯指直接的资金投入,其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用于解决物的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为主,提高物质安全化的资金投入;二是用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解决人的问题为主的人力资源、人员素质的投入。
如开展各种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活动、安全教育、安全培训的投入,职工防护用品与保健、安全技术攻关等投入皆构成了企业安全投入、投资。
这些安全投资有利于安全生产系统的整体安全化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也保障了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发展和提高。
安全投资不同于一般生产经营性的投资,没有直接的很明显的盈利收入,它是渗透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成果中,效益是潜在的。
它的经济效益来源与何处(1)安全投资可转化为效益由于安全投资能解决不安全的因素,加强了安全管理,使之不发生各种事故,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使得生产经营性投入不受到损失,实现产品质量、产量的提高,节约材料,降低成本,也是一种经济效益。
例如“九五”期间,我国在役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投资在2400亿元以上。
按最保守的估计,平均使用寿命能够延长其设计寿命的50%,可节约投资1200亿元以上。
以平均寿命20年计算,每年可节约设备投资60亿元以上。
若再计算避免更新设备减少的停产损失,其经济效益将更为可观。
再如“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典型作业环境粉尘危害治理技术研究”项目开发了双区交变电场静电凝并除尘技术,增强了粉尘凝并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微细粉尘的收集难题。
开发的不对称预荷电静电增强过滤除尘技术,有机地结合了粉尘静电凝并与常规静电增强效果,可显著地降低过滤阻力,改善清灰性能,延长布袋使用寿命,提高微细粉尘的收集效率,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负效益转化为正效益在某企业曾发生一起事故,给企业的利润和产值造成了损失,而后来采取了措施,进行了安全投入,治理了事故隐患,加强了安全管理,杜绝了类似事故的发生。
这可以将前次事故损失数视为安全投资后实现的直接经济效益。
安全投资无论是人力还是资金投入获取的经济效益都是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