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家庭收入与消费变迁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实践近二十年家庭收入与消费变迁调查指导教师:陈仲常学生:蒋健学院: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专业:200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班近二十年家庭收入与消费变迁调查重庆大学200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班蒋健指导教师:陈仲常本次社会调查是在我的家乡─江西省鹰潭市所做的,通过对五个属于不同收入群体的家庭的调查,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我家乡、我们国家近二十年家庭收入和消费变迁的情况。
一、城市简介江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而鹰潭市是一座1979年设市的年轻的由火车拉来的城市。
小平同志曾经夸奖鹰潭说:“鹰潭是个好口子。
”鹰潭现下辖贵溪市、余江县、月湖区和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
全市现有21个镇,13个乡,8个街道办事处。
全市总面积3556.7平方公里,人口106.81万人。
鹰潭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境内320国道、311高速公路(上海—瑞丽)东西横穿,206国道南北纵贯。
鹰潭是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浙赣、鹰厦、皖赣三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并与京九线贯通,沟通大江南北。
铁路鹰潭站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特等站之一,鹰东编组站是华东四大编组站之一,日平均编组1万余辆。
鹰南货运站是一个百万吨级大型综合货运站,也是全国最大的零担集散中转站。
鹰西客运站每日始发和经过客运列车110列,年发送旅客343万人次。
改革开放以来,鹰潭的经济发展迅猛,总量不断扩大。
目前,鹰潭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日生活供水量、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民用燃气普及率等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为使调查更具有代表性,我分别选取了属于不同收入群体的三个城市家庭和两个农村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这五个家庭中两个农村家庭均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生;三个城市家庭中有一户为夫妻双职工家庭,一户为丈夫在职、妻子下岗在家,剩余一户为夫妻均为下岗工人,现共同经营一个店铺个体户。
这五个家庭来自于不同的收入群体,基本代表了我的家乡—鹰潭市最一般家庭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情况。
通过采访他们,并填写调查问卷,我获得了他们近二十年家庭收入和消费变迁情况,为下一步的分析总结提供了真实的数据依据。
三、分析评述通过采访调查,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各项数据,综合被采访者提出的意见观点,我总结出以下几点:1、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年前,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20年后,我们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实惠。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85年到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1991年到1995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1.56%;1996年到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9.53%。
2001年到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9.7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全国职工收入稳步增长。
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9.2%。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从各个方面,吃、穿、住、行、娱乐、教育等多方面都看得到近二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如今我们可以在冬天吃到各种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北方人到了冬天再不是从前的“大白菜过一冬”了,冬天再也不用囤积大白菜了,再也不用为吃什么发愁了。
人们的饮食结构正慢慢发生着变化;各个百货商店货架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新鲜的瓜果和蔬菜,水果有富士苹果、京欣一号西瓜、南方空运过来的荔枝、杨梅等等,蔬菜有各种的常见蔬菜,还有很多的绿色蔬菜如仙人掌、小西红柿等等,总之老百姓的菜篮子是越来越丰富了。
从住房条件上说,市区的居民从原来的矮小的平房、瓦房搬进了高高的楼房,而农村的居民也纷纷建新楼、盖新房。
大家买房的买房,购车的购车,从“老三大件”到现在的新三大件“汽车+房子+通讯产品”,人们的消费水平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人们的穿着也从以前的“军装绿”、中山装的老样式向现在的着装个性化、职业化、多样化、舒适化方面发展。
铁路的三次大面积提速,新修的公路架起了经济腾飞的桥梁,加快了人们发家致富的步伐。
发达的运输网使老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另外大众的娱乐方式在旧有的形式上,除了有更加丰富的电视节目、更多的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外,人们更多地选择了出游、到外地去旅游这些娱乐方式,目前自助游的方式十分盛行。
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开放,观念更新也越来越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不少人为了生存或更好地生活从而走进了阔别已久的大学校门,为自己再充电,一圆昔日的大学之梦。
目前教育产业正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为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切切实实的深刻变化,这点不仅可以直观的从我家乡和全国各地的城市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中看到,更能从调查问卷中更详细的、更有说服力的看到这一变化。
五户家庭的近五年的总收入分别为二十年前的5倍、2.5倍、4倍、40倍、3倍。
当然在采访各户家庭时,被调查者反映不能准确的记起二十年前的实际收入值,只能粗略的有个概念。
但这些不够准确的数据却也反映出:二十年来,各个家庭的收入均已增长数倍,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在对五户家庭中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家庭中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电话等家用电器都是在90年代才出现的,2000年以后各家基本都购置了这些电器,有些家庭还拥有不止一件同类电器。
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各种电子产品的价格趋于合理,极大的促长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在现代化的消费理念的引导下,人们纷纷用自己的收入购买心仪的产品。
旺盛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市场,又进一步促进了各企业的发展,企业通过优化管理、技术创新等手段再生产出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来吸引消费者。
企业赢利,人们收入增长,人们加大消费,进而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它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动力之源。
2、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差较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从调查问卷中提取2000~2005年的数据,作表1。
表1:2000~2005各户月收入及拥有的部分家电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城镇居民的家庭月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家庭月收入,并且城镇居民拥有的家电数量和种类也明显多于农村家庭。
同时,从该表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富裕的家庭可以拥有数个空调、彩电、手机电话等家用电器,而贫穷的家庭只有1个彩电。
当然,我所调查的是最一般的普通家庭,并没有涉及到特别富裕或是特别贫困的家庭。
如果要拿这两种家庭的经济情况作比较那结果可想而知了。
这是我们家乡农村与城市家庭的收入、消费差距,是我们家乡富裕家庭和贫穷家庭的差距。
也许这些数据不具备一般性,那么,接下来就再让我们看一看,分析一下全国目前的情况。
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以来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需注意的是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的变化都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
1978-1985年,中国农村首先进行了改革,摈弃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一度减少。
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6:1,消费比为2.23:1。
1985年后,中国政府的注意力从农村改革转向了城市经济改革。
在整个城市改革期间,城市居民的真实工资水平一直在提高。
这主要是政府对城市企业进行放权以及对城市居民进行保护,避免农村居民进城与城市居民进行竞争所造成的。
这一时期,虽然农产品的价格有所提高,但城市各种实物补助提高的幅度更高,因此这一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反转增大。
到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达到2.9:1,消费比为2.70:1。
90年代中期启动国有企业改革,被很多人认为是国家保护城市居民时代的结束。
但实际上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利润不断下降,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阻碍了经济增长,政府情愿冒着损失城市居民利益的政治风险采取国企改革政策。
到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达到2.9:1,消费比为2.99:1。
目前,尽管中国被列为贫困人口的数量已经显著降低,但中国10%的最富有的人口占有全国41%的财富。
中国最富裕的家庭的资产与最穷困的家庭的资产的比值让人不忍提起。
社会不平等现象会严重的威胁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当前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良好势头。
受采访者普遍反映:二十年前,虽然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很低,相比现在来说是很清苦的。
但是,那时候大家都差不多,没有谁特别穷,也没有谁特别富,所以没什么生活压力。
可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是提高了─这是摸的着,看得见的,但富的人可以有汽车洋房,穷的人确仍然还在为衣食担忧。
人们的心理的天平便有所倾斜,生活的压力也加大了。
一系列问题萦绕在人们心头:为什么有人可以那么富有?为什么那个人不是我?富有的人不应该帮穷人一把吗(特别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贫富问题,着实导致了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我个人认为要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需先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
虽然贫富差距问题不等于社会公平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只是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方面。
尽管可以说,严重的贫富不均必然是社会有失公平的一种体现,但是一般程度上的贫富差距的存在并不必然反映社会公平的丧失。
社会公平意味着在平等的规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以达到最终资源分配上的公平。
因此,社会公平意味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以及分配上的公平。
撇开机会公平、过程公平而求分配公平,不过是过去“一平二调”、“一大二公”的回头;撇开分配公平而只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可能导致弱肉强食,这样的社会不仅不能算社会主义,也不可能有基本的和谐,社会成员之间难以共生互存。
目前,社会成员普遍关注社会公平与贫富差距这个问题,根本的原因并不仅是贫富差距的存在,而在于贫富差距的形成过程。
城市中有吃国家低保的贫困居民,而在中国的广大农村中也有勤劳致富的农民企业家。
贫富差距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但从某方面来看也是公民个人的问题。
毫无疑问,贫富差距的存在使人产生了普遍的心理感受。
富可敌国与贫无温饱之间的差距,会唤起人们复杂的感受,同情、愤怒、怨恨等等心理可能藉此而生,但假如这种差距的形成建立在机会和过程都不失公平的基础上,较少有人因此心理失衡。
当前稳定的社会局面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如果是在社会公平的前提条件下,所造成的贫富分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其采取分配政策调整,但这种社会控制将是相当缓和的。
任何一个公平的社会,不可能消灭贫富差距,但是可以控制贫富差距的范围。
不可能消灭公平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使这种结果不至于无限扩大。
一个公平的社会,必须要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一定要力求消灭机会不公平、过程不公平的社会丑恶现象。
通过公平的社会竞争,让全社会所有的人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我们还需要营造一个强者扶助弱者的和谐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够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