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何图形》说课稿

《几何图形》说课稿

《几何图形》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府苑实习组三(1)班的实习生徐林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几何图形。

我的说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教材,第二部分是说教法和学法,第三部分是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整体优化实验教材第五册第102—104页的几何图形及相关练习。

几何图形是在学生对长方体、立方体、圆柱和球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长方体、立方体、圆柱的面、棱、点及其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从本单元来看,几何图形是几何图形认识的第一块内容,而且这一块内容可以说是个基础。

它直接关系到下面的知识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周长计算。

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里来看,它贯穿“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的研究。

学好这块内容,便于以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我是根据新课标中,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而且我还考虑了本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征,主要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主要是掌握长方体、立方体的面、棱、点的特征,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中获得自信、成功和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长方体、立方体面、棱、点的特征。

教学难点:
1、长方体、立方体面、棱、点的数法
2、圆柱体面的特征
教学内容:
纵观全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体是由面围成的,面有平的、有曲的
(1)长方体、立方体面的特征。

(2)圆柱体面的特征
2、面面相交于线,线有平的、有曲的。

(1)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于一条线
(2)圆柱体的侧面和一个底面相交于一条曲的线
3、线线相交于点
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相交于一点
4、集合图形的意义及其分类
点、线、面或由若干个点、线、面组合在一起就成为几何图形。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征,我主要采用实物教学法,并适当地采用尝试教学法。

以实物导入新课,用实物教学突破难点。

用尝试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获取学习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以实物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摆好已经准备好的长方体、立方体、圆柱和球四种模型。

进行简单的回忆。

(二)进入新课
1、体是由面围成的
先让学生拿起长方体,让学生自己去感知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平的面)。

再进一步研究面的特征,当学生明白“面”的概念后让他们尝试着数一数面的个数。

再进行引导长方体面的特征。

立方体的面主要由学生自己先去尝试,再进行引导。

(在屏幕上出示表格)让学生先填好刚讲完面的特征。

备好的球面。

都是只有一个面,而且不是平的面。

再引出圆柱体是由哪几个面围成的?再把苹果切一刀,让学生观察到非平的面也能创造出平的面。

2、面和面相交于线
这里主要是以棱为切入点。

让学生拿起长方体去摸一摸棱,感觉到棱是直的线。

让学生自己去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

再引出正确的数法,相对的棱以及它的特征。

主要是强调相对的棱。

再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立方体棱的特征。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再原由知识基础上的一个延伸。

让学生想一想一个土豆切几刀能形成一个长方体。

再切给学生看。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圆柱体有没有棱,再进行引导(圆柱体底面和一个侧面相交于一条曲的线)。

填上面图中的棱的特征部分。

3、线和线相交于点
主要是指长方体和立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摸一摸。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应用。

让学生想一想教室8个顶点中哪两个距离最远,哪两个相距最近。

4、几何图形的意义及分类
这一块内容我是这样安排的,立体图形、平面封闭图形三年级的学生基本上能判别。

所以就是让学生看课件(用Authorware做成)判断。

当学生对以上两种图形基本清楚时,再引出平面不封闭图形,问学生是否是几何图形。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

几何图形就是由点、线、面或由若干个点、线、面组合在一起的。

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再让学生去判断(课件展示)。

(三)练习
最后就是练习,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一共由两道题。

第一题就是重点知识的巩固,也是提高性练习。

展示事先做好的长方体(橡皮泥和筷子组合成),让学生想一想。

这个长方体是由几块橡皮泥几根筷子组合而成的。

用事物做成的图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题就是几何图形分类知识的巩固,判断平面封闭图形。

也是在课件中演示,全体学生一起看屏幕做题。

本节课的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实物和多媒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