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传说
上海市华博利星行小学
上海,一个妇孺皆知的地名。
哪么请问:有谁知道她为什么叫做上海呢?
有人说,这个地方之所以叫“上海”,因为它的东边是东海,所以叫上海。
此话说得似是而非。
其实“上海”的上是个动词,如同上北京,就是到北京去的意思。
上海地处黄浦、长江口的交汇处,内河的航船要出海,必然要经过这个口岸。
有人问船家:“船老大,你到哪里去?”船家回答:“朋友,我上海去。
”时久日长,这里就有了个约定俗成的名称——上海。
将“上”这个动词变成了名词。
“上”还有一层意思,古人认为东与北为上方,西与南为下方,所以有郑和下西洋、乾隆下江南的说法。
本地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把市中心称为上海,他们去市区往往会说:“上上海”。
在1000年前的宋代,朝廷在黄浦边设置了一个上海镇,目的是征收往来运货船只的关税,这天下的江河都是皇帝老儿的,不能被老百姓白白使用,雁过拔毛得交点钱。
在700年前的元代扩大范围建立了上海县。
到了民国时间的1927年将上海县的一部分(现市中心)设为上海特别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上海市,包括整个市区和郊县。
上海的顺序是地名上海——上海镇—上海县—上海市。
上海还有两个简称。
一是申,二是沪。
关于“申”的说法是,2000年前的楚国有个公室(朝庭)大臣叫黄歇(公元前314—公元前238),人称春申君,相传我们这个地区是他的封地(统治)地之一。
他最大的功绩是组织老百姓开拓了黄浦,解决了水患问题。
人们为了称颂他,就这条大江命名为黄歇浦,简称黄浦。
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又变成了“黄浦江”,该知道浦就是有波浪的大江,画蛇添足了。
因为春申君也就留下春申江的河名和一座春申庙。
于是后人把这个地方简称为申。
“沪”的来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实行郡县制,就碰到了一个地名的大问题,朝廷通过派人巡查各地,发现许多偏僻荒凉的地方根本没有什么地名。
有巡查官汇报:“下官在长江口的东海滩边转了一大圈,只见茫茫的大海,无垠的沙滩,还有比海鸥还少的当地居民。
就是没人知道这脚下的土地叫什么。
”无奈之下丞相李斯问了一句:“难道那里真的就没有一点比较特殊的、可以成为象征性的东西?”巡查官思索了半天说:“当地人在海滩上用树枝、竹竿围成一个
个半圆形的栅栏朝着大海,当海潮涨时海水就把栅栏淹没。
当海潮退时,栅栏里留下了不少鱼虾蟹贝。
”李斯一锤定音地说:“这就对了,这种捕鱼工具叫沪,那么这个地方就叫沪罢。
”噢,原来如此,真有趣。
如今的闵行区是上海县的儿子,而从前华亭县是闵行区的爷爷。
那么照理应该先从爷爷说起吧。
华亭县,也称云间。
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有位年轻的将领陆逊因大败蜀国军队战功赫赫,被封为华亭侯,“侯”是一个很高的爵位。
到了唐朝天宝十年(751)设立华亭县,再到了元朝至元十四(1277)年升格为华亭府,第二年被改为松江府,但在松江府内还保留了一个华亭县。
这段历史知道的人不多,知道了,你就是地方史的专家。
上海县,在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从华亭县的东北部划出一大片地方建立了上海县,县丞署(衙门)旧址在如今的城隍庙南边。
她经过元、明、清、民国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直至建国后的1989年与老闵区合并成为新闵行区,也就是现在的闵行区。
作为上海市母体的上海县七百年的历史到此划上句号,上海县的名称从此消失,很是可惜。
“闵行”,也称敏行。
在明代弘治年间(1848—1506)形成集镇,地处南黄浦畔。
1960年成立闵行区,俗称老闵行区。
说到这里顺便说个故事,有一次在火车上,上海人碰到山西人,那个山西人就对上海人说:“上海什么都好,就是你们历史太年轻了,充其量还过二百年历史,那像俺山西,千年的文物遍地都是……”上海人笑而不答。
山西人越发得意:“俺山西出了个大名鼎鼎的关公,你们上海出过什么历史大名人?哈哈哈……”上海人等他笑不动了就缓缓地说道:“很渐愧,只是出了个年轻的将领陆逊,听说他在麦城大败关云长,砍下脑袋并送给了曹操。
他就是咱拉华亭(上海)人!”山西人的脸顿时红得像关公,半晌没有啃声。
说这个故事的目的不是要讽刺这个山西人,而是要让同学们明白,全国各地都一样,都有悠久的历史、杰出的人物、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
切不可妄自菲薄,也决不能骄傲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