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书笔记
读《理想国》,我认为最重要的,乃是不自满于眼下所有,唯有不断地融入新的环境与集体,才能启发思考从而了解自我、社会、
国家政治、世界历史的变迁,体察到宇宙永恒的真理。
最终有所获益。
《理想国》以复杂逻辑架构起来的精致的语言论证背后,乃是透视了古希腊雅典城邦盛极而衰的政治乱象和在如此背景下体现的自
由人的各种病态面貌。
通过归纳对比奴隶制社会现存的六种政制以
及联系互生的状态,对应六种人格,如画家一般将这些表现勾勒出来,暴露其弊端。
“王者政治”,才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理想体制,才是正义的政治,统治者才是正义的统治者。
理想国的理想统治者
当是哲学家无疑。
学习哲学,随时随地扩展眼界,灵魂始终被善的
光芒照耀,以见识丰富认知才能更接近正确,对当下我们完善自身
修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穴喻最让人印象深刻:一群人坐在洞穴中,背面连通光源,因为背对光源,头颈无法转动,因为有限的活动空间导致他们必然会把
人走过的影像当成真实,沾沾自喜于摸透了影像运动的规律。
假如
此时有人帮助一个人解脱了枷锁,此人身体能够自由转动而看到真
实的光源时,他的眼睛因习惯黑暗而感觉痛苦,假如有人铁了心要
将其拉出深渊,进一步认识外面的世界时,他仍需要一段时间改变
自己既已形成的思维习惯,从近观事物的影像直到能够直接看到地
球的最直接的光源,才有了对世界的基础认知,而那些安于洞穴环
境的人则因为不愿挣脱束缚的“虚假自由”而陷入无知的深渊。
人
寻求智慧的过程正是背过影像直接运用理性了解实体背后的实在的
过程。
摆脱原有的有限视野,直达无限的旅程,建立理性,就是哲
学的发展目标。
辩证法就是通过分析矛盾直达本质的过程。
以见识丰富认知,丰富哲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进而改变社会的风貌。
以为古希腊有限的经济基础以及风俗习
惯使得《理想国》趋近正确却依然残留有唯心主义的问题,不能更
加正确科学的看待世界观,但通过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开拓眼界,通过思考深化认知,就可以更加了解实在,趋向正确,这应当是本
书最能够给我们启发的部分。
希望《理想国》的精神时刻引领我识得更多,见得更广,过理性的,趋向正确的正义的生活,学正义的知识,做正义的工作。
我从不曾认真去思考自由。
当铁链日渐被腐蚀,我终于挣脱了铁链,尝试着去走出洞穴时,我以为我是自由的了。
但是,洞穴外强
烈的阳光却刺得我眼睛生疼!我开始思考,我是行动自由了?还是
思想自由了?我迷茫,我摸索,我一步一步地探寻。
“极端的自由就是极端的奴役。
”柏拉图在谈到四种制度时认为极端的自由就是不自由,而是变成了奴役,人本是自己的主人,却
变成了自由的奴役。
我们得到的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也失去了越来
越多。
无论古今,人们追求自由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们追求
自由,却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自由的牢笼。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
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本是我们追求的东西,但是成为普世价值的“自由”不再是给人们带来兴奋感,反倒是让人陷入越来越深的迷茫之中。
如果有
人问我,你自由吗?我可能会难以回答。
什么是自由?人们一边不
断实现自己的愿望,一边疯狂地增长自己的欲望,无形中我们给自
己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
甚至很多人因为焦虑和惯性而陷入“超重”的生活。
我们改变着,也被改变着。
物质增长,欲望滋生,竞
争激增,我们被迫前进,被迫选择,处于时代的激流中,不进则退。
自由,本该是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呀,为何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处
于巨大压力之中?上午捕鱼,下午打猎,晚上从事批判,这是一种
自由的生活生活方式,但是996的日子里怎么会允许你这样?我们
行动越来越自由了,但是我们思想却被禁锢了。
高铁飞机,速度越
来越快,但是有多少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又怎么会有时
间来享受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自由并不在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
而在于可以不做他不想做的事。
甚至,我们会经常看到朋友圈的人
似乎都有各种各样的爱好,旅行、摄影、美食等。
但事实上,很大
一部分人并非是发自心底的热爱,而是孤独和焦虑在作祟。
换句话说,那是一种压力和快节奏下的极度不自由状态。
身体的压力和心
理的压力共同作用,我们被时代所束缚,被别人的思想所束缚,我
们不再是我们自己,我们是许多的别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
我们甚至很难找到自己,又怎么会找得着真正的自由?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说,自由是令人迷惑的:人们占有它的时候,往往不知
道有它;直到失去了,没有了,他们才知道它。
在《理想国》中,雅典城邦赋予公民的自由只是一种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自由——源自个人想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期望,但是它从
未给予公民消极自由(强调自由的内在价值),也就是个人能够不
受阻挠而私自行动的自由。
现代民主社会,我们不仅重视积极自由,也注重公民的个性发展,重视消极自由。
但是,消极自由也有其限度。
自由是无所不为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由是不是意味着我们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不是,纵欲享乐、穷奢极欲虽然也会带来
快感,但过后却是更多的空虚和落寞,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虚假表
面的快乐而不是真实的快乐。
尼采说,那些不知道自己缺乏自由之
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
自由不应该超重,但是真正的自由应该
是有重量的,否则就成了生命难以承受之轻了。
自由可以自主选择,但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放弃,选择越多,束缚也越多,并且随之而
来的就是责任,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自由买单。
所以,每个选
择都要慎重。
我们的责任、理想、追求等便是我们给自由适当增加
的重量。
有人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理想,二是理想实现”说的正是两种失重的状态。
自由,意味着要成为自己,通过追求、通过理想来实现自我,达到更高的高度,成为真正的自己,而
不是做别人,做许多的别人。
回到《理想国》中,在柏拉图看来,自由的最高追求是善,善是一切的最高理念。
人是向往善的,当人对善的向往得到了满足,那
么人就在此时此刻拥有了自由,认识善是人走向自由的根本途径。
但是,洞穴的人走到洞穴外后,是要承受着阳光的灼肤之痛的,靠
近太阳,更要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熊伟在《自由的真谛》中写到,“世界之大,机缘无尽,我在其中,可以无动于衷,可以随遇而安,可以抉择决断以成大器。
此之谓自由。
由真正的自己决断,乃真正的自由。
”我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或者失重,或者超重,慢慢地也学会平衡两者的关系了。
追求自由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并且不会很轻松,但是自由是让人神往的,自由也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有自由,便会有不自由,而且,我们常常因为不自由而产生痛苦。
痛苦是生命本质的来源,我明知道这样,仍万般欣喜地追求着,在这个过程可以无动于中,可以随遇而安,可以抉择决断,便也算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