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详解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详解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详解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性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死亡率: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2.其他影响因素:人口基数。

3.时间特征:近百多年来增长迅速。

4.空间特征:存在地区差异。

5.两类国家人口增长情况比较:两类国家人口增长情况比较自然增长特点增长快慢的原因今后变化趋势经济发达人口数量比发达国家增长缓慢社会福利保障完善较稳定,一教育文化水平高些国家还会生育观念淡薄逐渐减少。

政治上独立采取控制人口发展中国家增长较快民族经济的发展的措施,人口增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长将趋于缓慢。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和类型:①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②类型: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增长迅速。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

2.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3.空间差异:①发达国家已步入现代型。

②我国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源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③世界仍处于传统型像现代型过渡。

注:人口增长图,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判断依据:居住地的变更,时间的持续性(约一年以上),超越一定行政界限。

3.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4.国际人口迁移特点:①二战前,伴随地理大发现,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②二战后,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5.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人口迁移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人口迁移特点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地区新中国成立到20计划经济,有计划无世纪80年代中期严格的户籍管理有组织20世纪80年改革开放自发,从农村向城市代中期以来数量大从内地向沿海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

3.政治、文化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4.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注:人口迁移图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⑴影响因素:1正相关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

2反相关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3其它:社会分配制度。

⑵估计值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估计值不确定。

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形成原因:集聚效应。

2.主要功能分区:①住宅区: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分化: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②商业区:位置:市中心、干道两侧或街角路口。

形状:点状、条状。

特殊形式:CBD中心商务区。

特点:建筑物高大稠密。

③工业区:运输量大→寻求交通便捷的地带→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形成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⑴经济因素:①距市中心远近②交通便捷程度⑵社会因素⑶历史因素⑷行政因素:如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多是先建基础设施后招商引资。

2.空间结构不断变化和发展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4.付租水平:商业区变化最急剧,工业区变化最和缓。

注:风玫瑰图、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等级划分标准:①超级大城市:人口1000万以上②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③大城市:人口50~100万④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⑤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⑥城镇型居民点:县城、建制镇、工矿区2.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3.城市发展的条件:地形、资源、交通。

二.城市等级体系1.特点: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彼此间间隔越大。

2.原因: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注:枣强镇图、上海市图、德国图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及特点1.城市化的概念: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发展的动力:①推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②拉力: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3.城市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城市化水平←表―示―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4.城市化发展特点:1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发达国家起步早3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5.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城市化:改善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2.过快的城市化:环境质量下降。

3.建设生态城市:节能建筑,绿色交通,与自然协调。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概念:⑴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⑵区位:①绝对区位:该事物所在的位置,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②相对区位:该事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空间联系,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3.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运输。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混合农业: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且两者规模与收益大体相当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⑴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1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气候暖湿,土地肥沃社会经济因素:悠久的历史,引进良种羊,农场规模大,政策,机械化水平高②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⑵珠江三角洲的混合农业:桑基鱼塘主导区位因素:地形、气候3.种植业⑴季风水田农业1地域:亚洲季风区2主要农作物:水稻3主导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市场(饮食习惯)4生产特点:劳动密集型农业,小农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5典型:东南亚⑵商品谷物农业1地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2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3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开阔,降水丰富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先进,地广人稀4生产特点: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农业5典型: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4.畜牧业美洲(美国、阿根廷):牧牛业非洲南部、大洋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牧羊业欧洲西部:乳畜业亚欧中部:游牧业⑴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优势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科技先进(发明冷冻船,培育良种牛),市场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⑵乳畜业①地域:西欧②主导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温带海洋性气候社会经济因素:紧邻消费市场,布局在市郊原因分析:盛行西风北大西洋暖流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候温湿多汁牧草地势平坦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的区位选择导向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因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2、区位因素: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二、工业区位的选择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技水平提高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鞍钢宝钢交通因素铁路运输便利水陆交通便捷主导因素原料、燃料市场和交通地位曾是我国规模最大、部门最齐全的钢铁生产企业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生产基地3、科技进步的影响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4、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时间主导因素原因区位特点举例早期煤炭资源早期冶炼单位钢铁消耗煤炭较多靠近煤炭产地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铁矿资源冶金技术的改进,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靠近大铁矿中国的鞍钢、武钢、攀钢等二战后消费市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海运成本大幅度降低靠近沿海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宝钢、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5、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区位选择要求举例环境要求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的工厂电子厂、感光器材厂污染程度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服装厂、玩具厂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机械厂、仓储严重污染的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钢铁厂、水泥厂污染类型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置时考虑风向: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处,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已知当地最小风频的地区,工厂宜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处水泥厂、酿造厂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区及河流上游,尽量布置在下游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扶梯废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钢铁厂、发电厂6、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政策因素: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都会发生有利于投资办厂的变化。

决策者因素:决策者的乡土情感及个人的理念和心理等因素,也是工业区选择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