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对高考冲刺的正确心态适度焦虑并快乐着

面对高考冲刺的正确心态适度焦虑并快乐着

面对高考冲刺的正确心态——适度焦虑并快乐着面临高考,作为一名考生不产生一丝焦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只要是正常人,在考试前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程度的紧张情绪——即焦虑,但适度的焦虑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

因为,只有适度的焦虑,才能保持学习的警觉性,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其次,适度的焦虑,还有助于促进兴奋,使头脑中储存的知识更有效的调动出来;最后,适度的焦虑还会调动身体的能量,使我们有充沛的精力去迎接挑战。

【举例】谈恋爱的双方,如果喜欢他,身心就处于一种全身动员的焦虑状态,陪他逛街也会不觉得累;如果不喜欢他,身心没有动员起来,没走两步就觉得很累了。

点评:虽不是很合适的例子,但也说明了适度的身心焦虑会调动身体的能量,使本来不能完成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而我们大多数人在判断自己是否焦虑时,往往有两种错误观念:一种是认为,只要感觉到压力,就怀疑得了考试焦虑症,越怀疑就越紧张越紧张越怀疑,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另一种是认为,只有一点儿都不紧张的人,才是一个能在考场上发挥正常的人。

考试焦虑表现在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

在认知方面表现为老想着考好了怎么样,考糟了又怎么样,不能复课怎么办,考个不好的学校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等等跟学习无关的事情。

这些想法、思维总是指向考试失败的方面,从而引发忧虑、烦躁、思维的迟钝僵化,记忆力的衰退,以及由此产生的自信心的动摇和对高考的恐惧感等,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的焦虑所产生的焦虑也就是焦虑的二次反应。

在行为方面,表现为三个,一个是拖延,一个是逃避,一个是转移。

【举例拖延】有些同学,离考试越来越近,心里很着急认为再不努力就真的完了。

开始制定一个非常完美的计划,比如早上6点起床,背英文单词,上午复习语文、数学,下午复习物理、化学,或者文科综合。

但表现在行动上却是每到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借故拖延。

总觉得自己没有休息好或没有找到最佳状态等等,找各种借口开脱自己,好像总也找不到精力最好的时候。

点评:精力不能集中,这就是考试焦虑的第一个表现,在行为上的表现就是拖延。

这也是有计划无行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举例逃避】有些学生,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言谈的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压力无法派遣,只要在学校待着往班里一进就觉得脑袋一沉、胸口堵的慌,往自己座位一坐看着谁都在认真的学习,唯独自己什么也学不进去。

越着急越觉得自己糟糕极了,在班里怎么要待不下去了。

于是开始想着自己回家学习吧,怎么想都是在家学习比较妥当,等该考试的时候再来。

点评:想像回家学习的行为就是对高考的一种逃避。

【举例转移】一中咨询的例子——一中复习班的一名学生在二月底第一个回家周的时候找我做咨询,原因是被仁和杀人案吓得吃不下睡不下光想哭,上下学需要家长接送,眼看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就要高考了,特别想赶紧克服这种恐惧状态,别再瞎想,但越着急越想。

去年考了530多分没走今年复课现在的成绩没多大长进,还有三个月就高考了目标变成了考出去年那个成绩。

点评:对杀人案的恐惧正是对高考焦虑的一种转移,正在自己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感到无法适从的时候,杀人案出现了,于是它便成了本来就胆小的她转移焦虑的一个最好途径,用对这件事的害怕来释放自己对高考的焦虑情绪。

考试焦虑水平过高的原因:1.遗传及身体状况的原因。

从遗传学来看,体质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前两种神经类型属于强型,后两种神经类型属于弱型。

神经类型属于弱型的人,性格比较内向,对环境刺激比较敏感,考试焦虑水平也较高。

而身体素质差、健康状况不良的考生,因为精力不够,又处于人体生物规律的低潮期,所以也容易产生较高的焦虑反应。

2.认知偏差。

焦虑水平高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不敢去面对考不上的事实,越紧张,就越有压力。

(我们通常说的“死心眼儿”)3.知识准备和应试经验不足。

4.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对学生的过高要求,造成了他们的压力。

5.求胜动机过强,给自己定的目标太大,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也是焦虑水平过高的一个原因。

上面我们共同认识了“焦虑”,我说了面对高考冲刺的正确心态应该是“适度焦虑并快乐着”。

有些同学可能会说:“高三还有快乐可言,有,恐怕也是麻木不仁或是极少数人的快乐吧!”不是,高三有快乐,这里所说的快乐即“充实”,这里所说的快乐即“效率”,也就是“充实+效率”。

注意这里充实不是你在高三处了一个梦想已久的男女朋友的充实而带来的快乐,也不是你高枕无忧考上考不上大学都无所谓的轻松。

它是贯穿于我们整个高三阶段生活上的充实和学习上的效率。

生活上的充实来自和谐的同学关系、健康的竞争心态、足够的自信和不认输的精神和协调的师生关系;学习上的效率来自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和克服外界诱惑的能力。

在这个高考冲刺阶段,怎样调整心态做到适度焦虑并快乐着。

1. 正确认识高考是什么:高考是什么?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甚至有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回答。

有一个高考状元这样回答过:“高考就是人生路上的一步棋,你要为人生走很多步棋,高考这步棋也许稍微重要一点,但决定不了你的命运,人生不一定是由高考决定的,但是如果你高考考得很好,无疑是拿到了一张王牌,以后一路走来会顺利一点,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高考中尽量考好一点;考不好也没事,从商的从商,复读的复读,这些都可以,怎么样都可以活得很精彩,但要尽力。

”让我说:“高考就是我们青年阶段生命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你可以选择珍惜它也可以选择放弃它,高考不是使我们人生路走向更高更宽的唯一途径,但却是一个难得的途径。

高考考与不考是一回事,考上了与考不上又是另一回事。

高考对于我们成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是否能够考上大学、考上能找到工作的好大学,参加不参加高考还在于它对我们心理和行为上的后续影响。

”【举例】就比如说:一个成长在战争年代的士兵,本来有上战场的机会,但因为怕死或者感觉别人的枪法都比自己准自己没有能力打胜仗,或者即使打了胜仗也当不了将军,而选择了放弃。

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这都是你作为一名士兵最大的遗憾,一提起战场你就惭愧,一看到或听到战争胜利者的消息尤其是当初那些还不如你的但上了战场的士兵当了将军,你就会无比的悔恨,于是慨叹命该如此,干什么都觉得没有精气神,干什么都觉得不如人。

相反,如果你上了战场,没有胜利或者说胜利了没有成为将军,但你完成了一个士兵应该完成的使命,在战场上你证明了自己的勇敢和斗志,那么你也会带着这种精神去对待其他的领域,最后肯定会对自己和家人有一个满意的交代。

所以说高考是什么,高考就是生活赋予给青年人的一次既具体又抽象的历练机会、成长机会,它的成功不能只用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来衡量,它的失败不能用落榜来定论,我们还要看到它背后的无形的但同样影响至深的成功与失败。

这段话我尤其想送给一直处于高考心理弱势的俗称为“片班”的学生。

我曾经是一个“片校”的学生,片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就是一个更大的片班,我们大学的班上有唐山一中的学生两个。

再有就是有些同学担心考完后,失败了心理怎样调整。

我高三第一次考试失败后的“唐山一行”。

无论分高分低,你都要首先看到你的胜利和勇敢,然后再决定自己该选择哪条路,根据你那时的情形选择那时的路,因为那时的你跟现在的你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外在环境还是内在心理,所以说现在想什么也没有用。

2.丢掉嫉妒心理和既损人又不利己的不健康竞争心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有这样一个笑话:上帝向一个人允诺说“我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但有一个条件——你在得到你所想要思维东西的时候,你的敌人将得到你所得到的两倍。

于是这人开始提出自己的愿望,第一个愿望第二个愿望都是一大笔财产,第三个愿望却是将他打个半死。

虽然只是一个笑话,却能够很形象的倒出我们现在一部分高三学生的心理。

我们需要竞争也需要比较,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有竞争才有共同的进步,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竞争要健康。

不健康的攀比和竞争会使心理严重失衡,从而产生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因为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润滑剂,是让高考无憾的强劲支柱。

有句话说“孤掌难鸣,独燕难飞”。

我们要有学习上的伙伴,学习讲求的是协作,学习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相互的鼓励,然后才会有进步而且会是大跨度的进步。

经过多个咨询的案例我也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当你想要你的生活中只有学习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学习是最没有效率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叶克斯一多得森定律,该描述了动机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即二者之间呈“倒U型曲线” 的关系:动机过高时效率却最低,而中等程度时的动机效率最高。

我在这儿所讲的只剩下学习就是为了让自己专心学习而盲目强迫自己排除一切跟人相处的机会,那么最后你不仅成绩提高不了而且会搞得自己很累很无助,然后就会更加沮丧的说:我都学到这个程度了,连朋友都不要了,成绩还是上不去。

此时的你不仅更进一步的否定了自己而且还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侵蚀着自己。

成都外国语学校同一个寝室的4名女生分别以677分、663分、647分、61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另外一人则以全额奖学金考入美国蒙霍约克学院。

高考结束,这4名女生再次创下一个奇迹——在即将迈入大学前夕,她们拿起了笔,写出了《我们一起上清华》一书,揭秘她们的高三生活。

高三的她们是如何相处的?如何学习的?如何看待爱情的?又是如何面对高三学习生活情绪上的低潮?四名女孩用细腻而独到的文笔一一向读者展示了她们高三生活的点滴。

书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因为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润滑剂,是让高考无憾的强劲支柱。

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一本复习资料四个人分成四半,轮流看,试问我们同学们有几个人有这种境界。

同学们不健康的攀比心理和嫉妒心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整天在意别人的动向:“看着别人越投入越着急,感觉任何人的状态都比自己强。

”谁都羡慕就是自己最苦涩。

同桌、同宿舍关系紧张:“我同宿舍的同学每天晚上看倒很晚,早上起床也特别早,我心里很嫉妒他们,也很害怕他们会很快超过我,但我自制力又比较差也可以说比较懒,根本坚持不下来,现在我很困惑,想找一些方法来给自己加压。

”互相欺骗看着学、偷着学:胆战心惊的学习,自己吓唬自己别人却不知道,一知道了还讨厌你。

早上上操、中午午休、下午吃饭还有晚上回宿舍。

紧张又富有竞争性的高三,对于每个学生来讲,身边的每一个同龄人几乎都成为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举例】曾经有这样一封高三学生的来信:我自认为最贴心的朋友,不知道是高考的压力压坏了我的脑神经,还是炎热的夏天烤坏了我的神经中枢,面对他,我不再真诚,不再信任,也不再相互帮助。

取而代之的则是猜疑,躲避,以及欺骗。

记得在那段紧张的日子里,我们之间最频繁的沟通就是“昨晚你都做什么了?你看书到几点?”如果对方的回答是“没怎么看书……”,心里马上就会窃喜好一阵子,觉得自己一下子就占了优势,比对方多学了很多知识;每当发现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宁可浪费时间藏起来,也不愿意在仅有的复习时间里,拿出来学习,因为生怕自己的“不小心”,让劲敌有机可乘,窃取这来之不易的“机密文档”;更是期盼对方多多偷懒,自己多多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