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努力创新,才能适应新课改。

课堂教学艺术的内容很多,如导入新课的艺术、启发引导的艺术、教学语言的艺术、课堂结尾的艺术等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育艺术
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而语文教学更加体现了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是大语文教学观最终的目标和最高的理想境界。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包括的内容很多,下面我仅从五个方面谈一谈我个人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一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
有人说,一堂课好的开头似高妙的棋,第一招就为全局的胜利奠定基础。

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

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表明,讲好一节课的导语,设计好一节课的开讲,对于上好一节课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如何重重地敲响课堂教学的第一锤,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呢?
我在讲《草船借箭》一课时,我是这样开头的。

一进教室兴冲冲的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爱听故事吗?”
“爱听。


“好,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说着,我就绘声绘色的给学生讲开了。

学生都瞪大眼睛,凝神聆听。

可是故事讲到一半,我戛然而止。

“老师,快往下讲啊!”孩子们高声嚷到。

他们对故事的发展和结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不在往下讲,而是用一串问题去诱导学生读书。

我不紧不慢地说:“听到这里你们都在为诸葛亮的生命担忧吧!那么诸葛亮有没有完成借箭任务?周瑜图谋陷害诸葛亮的阴谋得逞没有?故事的结果究竟怎
样?欲知后事如何,现在大家看书。

”此刻,由于悬念的诱惑,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新课一开始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急待地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维持心理平衡。

二、启发引导的艺术
语文教学离不开启发引导,启发引导是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原则之一。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启发引导包含着教师的点化开窍、诱掖启导,蕴涵着学生主动活泼学习精神的发挥,智慧火花的迸发。

启发引导的着眼点是开动学生的思维器官,积极主动的去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甚至独辟蹊径,独立而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有一次我在教学一年级小学生用“高兴”说一句话。

一般说,一年级小学生能说出“我很高兴”或“我非常高兴”就行了,因为“我很高兴”或“我非常高兴”是一句完整的话。

我却不是到此为止,我是这样启发引导的。

师:今天有一件什么事让你高兴?
生:我妈妈和爸爸和好了。

师:哦,妈妈和爸爸和好了,那的确是一件高兴的事。

你能把两句话连在一起说一下吗?
生:妈妈和爸爸和好了,我很高兴。

师:这两句话,哪句是原因,哪句是结果?
生:“妈妈和爸爸和好了”是原因,“我很高兴”是结果。

师:你能用“因为……所以……”把两句话连在一起说一下吗?
生:因为妈妈和爸爸和好了,所以我很高兴。

我在锻炼学生造句时经常不满足于句子结构完整,而是尽量让学生把句子意思说的更圆满一些,更严密一些。

在此基础上,再启迪学生使用关联词语,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学生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打下基础。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
有人说:“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应是语言大师。

”这话并不为过。

因为教学是经过语言作为媒介来进行的,语言是完成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功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语音标准、用词恰当、句法规范、表达连贯等一般要求外,还应努力做到准确简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直观形象。

时而像滔滔激流,催人猛醒;时而像霏霏细雨,润人心肺。

同时还要借助恰当的表情和必要的手势,来增进教学效果,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例如,我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是这样设计开端语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大年夜吗?大年夜对我们来说多么美好啊!一家人在温暖舒适的房子里,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美味家肴,享受亲人团聚的欢乐。

精彩的电视节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陪伴我们迎接新年的到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有个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穿着一身破烂的衣裳,手里拿着一把火柴,哆哆嗦嗦的走在大街上,叫喊着卖火柴……”这段导入语言倾注了我的感情,一下子就把学生领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悲惨情景,为我教好《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课堂结尾的艺术
如果说,一堂语文课开讲的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则在于“课已尽,趣无穷”。

一堂课好的结尾,往往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整理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升华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的结尾,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归宿,是教学设计连贯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组合,是教学艺术的完整体现。

语文课结尾的方式很多。

有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概括性的结尾;有瞻前顾后,融为一体,串联性的结尾;有立意激趣悬念性的结尾;有循循善诱思考性的结尾;有语重心长激励性的结尾,等等。

例如,我在讲《少年闰土》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结束语的。

我说:“少年闰土是多么活泼、可爱啊!然而作者三十年后回到故乡时,闰土却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成了怎样的‘木偶人’?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小说《故乡》中有答案,同
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虽然课文教完了,但这个“悬念”还是在学生的脑海里萦绕,强烈的探究心理驱使他们在课外找《故乡》来阅读。

我认为这样的结尾,能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总之,艺术是多解的,艺术是没止境的。

相信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教坛待有才人出,我们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能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大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