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间,在一片废墟上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促使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日本人崇尚群体的利益,自觉维护群体的和谐与统一的集团意识,在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人拟将从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形成原因上,分析论述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利弊中,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以便更好地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关键词】日本;集团意识;原因;影响一、形成集团意识的原因(1)“稻作文化”的产生。
“稻作文化”对日本人的集团主义意识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集团意识的产生与日本的历史背景有关系。
从弥生时代开始,“稻作文化”就对“稻作文化”产生影响了。
那时候,生产力低下,而水稻的收割期短,所以在水稻收割期结束之前,邻里之间必须团结合作,互相帮忙,因此养成了共同作业的传统习惯。
这就是最初的集团意识。
对于农村而言,现在也是如此,在水稻收割期依然保持者共同作业的习惯。
日本属于水稻文化圈,日本人长期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以共同作业的方式培植水稻。
由于“稻作文化”劳动,日本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好,日本的语言习惯也好,日本文化也好都与从游牧业、畜牧业发展起来的西欧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又很大的差别。
因为水稻的培植每年都在相同的地方,不管是耕田还是灌溉设施都是固定的。
从古至今,日本人在耕地共有、耕地保护和灌溉设施上都是以集体作业为基准的农业共同体方式共同生活的。
就水稻耕作而言,从播种,插秧,收割等等都是需要共同合作完成的。
这样以家族为单位纵横结合形成村落共同生活的模式,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与和谐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尊重。
于是每个家庭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形成了稳固的地域社会关系。
就像一条河流,通过主流把所有支流都联系在一起一样。
紧密相连的村民便成了命运一体化、生死一体化。
每年年初,一起去向管理五谷丰收的神祈祷,大旱之时,一起祈求上天降雨,风调雨顺之时,一起开心的向神还愿表示感谢。
然而,在共同的管理设施和共同作业的地域社会中,一个人为中心的活动会影响到整个团体,因此,在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常常的都是集团利益优先的。
如今日本的集团主义就是这样形成的。
至今为止,这样的集团行动模式在企业和团体等集体组织中都继承了下来,和其他人之间和谐相处在日本的集团注意下特别注重。
在同一个地域社会中的日本人都希望一视同仁的对待,不希望出现特殊化。
(2)危机意识的由来。
日本的国土面积大约有38万平方千米,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差不多,但是,日本人口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之多,是加利福尼亚州的20倍。
另外,有四分之三的国土是被森林覆盖的山地,人口主要分布在交通、产业发达的日本沿海及平原地区,集中在从本州南部的关东到本州北部。
人口密度相当大。
再者就是日本列岛地处地壳活动地带,多火山地震。
没有大的平原,河流又短促湍急,使得蓄水十分有限。
最重要的是,由于国土面积狭小,煤炭、石油、矿产资源稀缺。
曾有日本人说过“日本只是一个大的加工场,被勒住了脖子谁都会担心”。
我认为这样的感受是日本人共同的认识。
因此,日本人强烈的不安感和危机感产生了。
带着这样的意识的日本人认为个体的力量小,人多力量大,都怀着没有集体做不到的事情的心情。
于是,集体意识在他们思想中形成了。
(3)儒教思想的影响。
儒教思想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儒教主要宣扬的“仁”与“和”的思想对于日本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和”的思想一直都影响着日本人。
也因为这样,在思想上集团意识形成了。
这样的集团意识就是深埋在日本人心中的“和”的思想的表现。
二、集团意识对日本的影响1.对日本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
日本着重强调集体观念。
正是日本的集团意识,才让日本的民族团结,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推动日本社会的进步,大和民族这样优秀的素质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原动力。
集体意识之下,民众的力量成为了国家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持。
政府利用对忠诚于集体意识的权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生活。
集体意识在日本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集团意识的忠诚是维系组织和企业中的最有力的纽带。
就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如何管理和组织职员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之中。
实际上,日本的企业就好像一个大家族,所有职员都是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日本企业中,利用维护集体主义的思想的精神来协调企业内部的关系。
核心就是发挥整个团体的优势,维护整个集团的利益。
集团的主人用这样的思想领导集团,日本企业的管理主要对象集体,而不是个人,着重强调职员对企业的忠诚,志愿之间的团结协作,强调企业就是企业所有职员的共同体,所以,日本企业的职员对于企业的归属感特别强,职员之间也比较和睦,企业的竞争力也增强了不少。
自二战战败后,日本经济状况很差。
日本所有人都怀着“追上发达国家,超越发达国家”这样的心情,开始了对日本经济复兴的努力。
日本经济从1950年开始的10年间进入高速成长期。
值得一提的是,从1955年开始的10年内日本经济实际成长率达到9%,接着,1965年之后的10年内经济实际成长率为8%。
20年的经济高速成长期内,日本的经济在世界上是发展最快的。
在1955年gdp 排在资本主义国家第七位的日本仔12年后的1967年上升到第二位,曾被评为发展中国家的日本一跃成为了经济大国。
这样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实际上,国际援助等等之类的原因也是有的,但是日本人本身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
国家复兴这样的事情,光靠一个人,不管是谁都不可能完成的。
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发展都最重要的是因为日本人的同心协力,是因为日本人所具有的集体意识。
我认为集体意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就好像日本人每见一个人都说可爱,没有一个例外,口吻统一的令人不可思议,或许在这面就能看出一些东西吧。
日本人与其他国家的人相比或许会有很多奇怪的地方,但是,他们团结在一起就会是很强大的力量。
正是日本人这种“团结”的精神让日本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
(2)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日本人特别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等之间各种关系的和谐。
特别是人际关系,强调感情上的友好。
每当有重大决定的时候,都是团体成员讨论决定的,绝对不是形式主义。
一旦团体的决议成立了,所有人都会全力去完成。
日本人的集体力量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正因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给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也因为这样的凝聚力使得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相帮互助成为理所当然,而这样的行为方式在很小的交际就开始了,人际关系扩大后也会很和谐,养成人与人之间的团结精神和正确的竞争观念。
这样一来,重要的决议都是由大部分人通过来决定,从而达到良好的效率,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劳资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和谐,犯罪率低,大大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安定、团结、发展。
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于集团意识,日本人创造了一个漂亮的社会秩序。
日本人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会兼顾到别人的感受。
做事情往往会把别人的事也考虑在内。
整个社会都严谨的遵守着“和”的精神。
看到日本的小镇,行人总是走得很快,奔波在来回之间。
车辆总是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沿着道路跑到终点,就算出了意外,也不需要交警就能很好地解决。
他们不会超车,很少会交通堵塞,甚至很少能听到驾驶员按喇叭。
电车里,他们不会吸烟,不会相互交谈。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日本人凡是为别人着想,就是他们自身最好的一面吧。
不仅仅小范围的集团是这样,全国全民族都是如此。
2.消极影响。
(1)集团意识抹杀了个性,抑制了自由。
在集团活动,集团感情,集团观念的长期影响下,所有人都形成了一个同样的生活工作模式,和大家在一起,那就什么都能做,但是离开了集团,就会跟平常的日本人产生完全不同的印象。
比如:联合国会议,日本人总是面带微笑沉默着。
一个人离开集团,就会很不安,好像做什么都会很难做好。
需要想象力,重视个人意见的世界对于日本人而言,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重大挑战。
而要摆脱如今的经济不景气,对于现在的世界而言,光靠努力是不够的。
(2)内外区别的观念造成了集团的封闭性和排他性,集团之间,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不同分派之间的关系互相助长封锁性。
另外,内外区别对待的集团意识是日本最突出的民族特性,使得本民族停滞不前。
在日本说自己的集团是最好的是不可原谅的。
有调查显示,如果日本社会内部的违法活动(如偷税、漏税等)绝大多数都是“外部人”揭发的,还有一些是政府部门揭发的,如果是“内部人”揭发的,那么在“内部”的揭发人甚至知情人都会受到排斥,被孤立。
平时有公司职员对领导不满,也只会在公司内部表示不满,在与外部接触的时候都会说自己公司如何如何的好。
内外区别对待这样的集团意识在封闭自己的同时也带了强烈的排外思想。
三、结论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关键点在于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之间巧妙的结合。
集团对个人负责,尊重个人,以人为本,个人应当融入集团。
在工作上,个人属于集团的一员,为了集团的发展共同努力。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现在,应该积极汲取先进的外来文化成果,这对于本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至今依然对日本的社会经济和道德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也应该从社会经济建设的现实中出发,在日本的集团意识精神及其他优秀的外来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民族特色。
我认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的日本企业文化的集团意识的经营管理思想对本国的企业建设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汲取其精华必将大大推进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1]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戴季陶.日本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3]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5]程丽华.日本人的集团观念及其成因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赵淑玲.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集团意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7][日]濱口惠俊,公文俊平.日本的集団主義[m].東京:有斐閣,昭和63年[8][日]中根千枝.日本社会[m].许真,宋峻岭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9][日]间庭充幸.日本的集团の社会学[m].河出新房出社,1990[10]肖霞.儒家“家”文化的遗传与变异[j].理论学刊.2002[11][奥]吉里·纽斯图普尼.如何与日本人交际[m].林书武.钱敏汝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1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孙志明马小鹤朱理胜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