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复习资料2011-2012(上)
1.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群体。
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长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大学生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
当代大学生要: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③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科学内涵:①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③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国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具功能,各有侧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3.学习思修课的方法
①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②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③注重联系实际
④注重知行统一
4.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特征:新年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人们的某种信息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
具体为:特征性、稳定性、坚韧性、导向性、多样性、亲和性。
5.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
首先,理想信念的作用:
①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其次,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①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②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
③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6.做忠实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实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做一个忠实的爱国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②促进民族团结
③维护祖国统一
④增强国防观念
⑤振兴中华为己任
7.什么是国防观念?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
意义:①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②增强国防观念,是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③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8.人生价值的标准和评价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身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身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②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身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对社会和
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③人生价值的评价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9.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①平等原则
②诚信原则
③宽容原则
④互助原则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
因此,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10.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个人与社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①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②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③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④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11.大学生与诚信道德的关系
⑤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⑥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⑦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12.公共秩序的意义
公共秩序是有一定规则标准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⑧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⑨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⑩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⑪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1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作用: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与其相关的法律规范:
《治安管理处罚法》
一方面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是人人懂法、守法,即实现自身的合法权益和自由,又不对他人的合法权益和自由造成伤害;另一方面规范、指导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执法行为,在有效惩治违法行为的同时充分保障人权。
《集会游行示威法》
是在维护社会安定的前提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力和自由。
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原则;二是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三是和平进行原则。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基本原则:一是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二是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三是与现代化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14.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特征:①鲜明的职业性;
②明确的规范性;
③调节的有限性;
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两者除了具体的内涵、调控手段等方面的差异外,职业道德体现的是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人们的自律意识,职业活动中法律更多的体现为社会对一定职业活动的他律要求。
15.权利与义务观
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制观念。
两者的关系:
①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②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③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16.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药以下几点是十分必要的:
①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②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③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创业观:
①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②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③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17.我国的国家制度
①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⑤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⑥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18.犯罪概述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①犯罪构成
②排除犯罪的事由
③故意犯罪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
④共同犯罪
19.犯罪的构成:
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刑法》规定,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0.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①正确认识竞争;
②正确认识合作;
③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1.理想的含义
理想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过程中的集中体现。
特征:
①具有超前的驱动性;
②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③客观实践性;
④具有时代性;
⑤具有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