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第一章总论(一)何为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含义。
如:汉代认为是与武治相对的,文教治理国家的手段。
唐代孔颖达认为是指社会的文化,主要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也属于文化的范畴。
西方“文化”一词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为耕种、栽培,也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所以西方“文化”的含义包涵了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之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更加宽泛。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定义到“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在文化史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
近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的核心是人。
没有人就没有文化。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享受者和改造者。
人在受到文化约束的同时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
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终成果。
文化层次分为四个:一、物质文化层:即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集体实在的事物,如:衣食;二、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三、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四、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二)了解中国文化必要性:中国人也要认识和改造自己1.我们并不真正地了解自己2.我们不容易认识自己3.我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文化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的是样子即形态,内在的是品性即精神。
中国文化外在特点四方面:1、统一性,中国文化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包含多民族文化的统一体;2、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连续而不中断的,不像希腊、巴比伦、埃及等文化出现过间断暂停或跳跃,以文学为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3、包容性,中华文化有容乃大,包含多民族多种思想;4、多样性,民族众多,人口众多,形成了复杂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内在特点:(众说纷纭且和个人研究侧重面有很大关系,还有近几年的新概括)冯友兰“哲学特性说”,中国文化具有以儒学为主导因素的哲学特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塑造了中国传统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
任继愈“宗教特性说”,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教合一,儒学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在实质上都是宗教。
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鸦片战争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
李泽厚“伦理特性说”,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很不相同。
其他,一是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宗教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方面,相反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二是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不像西方讲究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易经》。
三是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
农业文明致使中国人有着浓厚的乡土情谊,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中国文化正处于一个深刻变化和巨大发展的阶段。
在生活、思想、道德伦理方方面面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
张岱年先生主张中国文化“综合创新”: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总和,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三就中国本身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道墨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发夹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不崇洋媚外,实事求是,汲取和借鉴。
第二章地理概况(一)中国文化所处地域环境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
中国卫浴亚洲大陆的东部,其东南濒临浩瀚无边的太平洋,而至西、至西南、至西北则居于亚欧大陆的中心腹地。
在这样辽阔地域里生息的中华民族有足够的天地创造文化,演绎自己的历史。
这也是早曾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
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人们依据自然条件决定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其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二、中国历代疆域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四、现代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第三章历史发展一、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华大地:黄河与长江贯穿东西形成两大“文化哺育区”考古证明,中国文化是像满天星斗、四面火光一样分布于神州大地的;中国文明的流向也不仅仅是由西向东,而是四面八方融合交汇,互相渗透,彼此印象,形成秦汉以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大一统多元性文化。
据考古成果,专家将古代文明起源分成许多区域,其中“四大区域”说可供参考。
(一)黄河流域文化区,这是中国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极有可能是夏文化)(二)长江流域文化区,包括江汉流域、太湖流域和巴蜀地区。
已发行的原始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三)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遗址在马坝人头骨附近,证明其是中国文明发祥地之一。
(四)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其代表性文化是“红山文化”(内蒙古)辽宁西部“牛梁河遗址”。
还有六大区域说:(一)陕豫晋邻境地区;(二)山东及邻省一些地区;(三)湖北好附近地区;(四)长江下游地区;(五)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六)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由此可知,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的不是外传来的,它并不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遍地火光,多元融合;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原始文化比较发达,是中国文明奇缘的主要区域;各个区域内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以中原地区成熟最早,约在五千年前已进入文明社会。
二、三皇五帝“三皇”有六种说法:(一)天皇、地皇、人皇;(二)天皇、地皇、泰皇;(三)伏羲、神农、祝融;(四)伏羲、女娲、神农;(五)燧人、伏羲、神农;(六)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有三种说法:(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二)黄帝、颛顼、帝喾、尧。
舜;(三)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历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是: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三皇五帝究竟是否真实存在不可简单断言,不论有无具体的人存在,他们的名称和流传的事迹都反映了原始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他们可能是某一社会阶段的概括和象征,也啃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称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
如:慈宁宫社会发展和科学认识的角度看,燧人、复习、神农这一序列反映了中国原始先民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
燧人——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伏羲——渔猎阶段,神农——农耕时代。
“三皇五帝”是由儒家选择加工而来,以天地人为“三才”,以三皇相配;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以五帝相配。
在儒家的大力推崇下,秦汉后,三皇五帝被奉若神明。
三、夏代文明(极有可能是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禹后,其子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中国由此进入奴隶社会。
共历十七君,至桀为商所灭,共计四百三十余年。
夏代社会几大情形:1、生产力有所提高,夏禹治水推动了农业发展;另外传说禹制兵器、九鼎,青铜器出现;2、私有财产出现,“货力为己”,且出现战俘转奴等现象,说明奴隶制基本形成;3、夏代的王朝建立,较完备的国家统治系统建立:1)“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形成;2)国家官吏制度,设职分官,形成官僚群体;3)行政区域划分,分九州,每州设地方官,称“九牧”。
四、商周社会起于商汤,止于商纣帝辛,合计约六百余年,其间五起五落,六次迁都,商最终迁都至殷,即今河南安阳,故其地商朝遗址命名“殷墟”。
(妇好墓,司母戊鼎代表着商朝青铜器的最高成就)通过甲骨文考察得出商朝社会基本状况:1)成为了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奴隶主随意屠杀奴隶状况常见;2)国家机器发展成熟,拥有成熟的国家社会统治体系,商王拥有天下一切权力,最高官位叫尹,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武装力量也相当可观;3)社会生产力提高,精美的青铜器,统一通行货币(贝币),商品交易活动活跃,天文有所成就,有完整的纪时、纪日、纪月、纪年法。
4)宗教祭祀活动活跃五、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其子周平王迁都史称东周。
前一段称为春秋,后一段称为战国。
)六、秦汉帝国七、魏晋南北朝八、隋唐时代九、宋元明清十、近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