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浙教版运动和力1.[2011·鞍山中考]“五一”节期间,小丽随父母乘车到大连探望爷爷和奶奶。
她们刚刚进站上了车,小丽侧脸望去,对面的客车上坐着赵老师,正准备下车跟老师打招呼时,她感觉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无奈她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可不大一会,赵老师乘坐的客车离开了车站,而自己乘坐的客车却没有动。
图3-1-4(1)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是以对面的客车为参照物。
(2)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3)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解析】参照物与判断的对象之间发生位置改变,说明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如果两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C )A.迎面走来的行人B.路旁的树木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解析】小红与小红所骑的自行车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若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则小红是静止的3.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公路上。
观察图3-1-5中旗与烟的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图3-1-5A.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a车可能运动,b车向右运动D.a车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解析】因为b车的旗与烟运动的方向相反,若以房子作为参照物,则b车的运动方向与烟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同。
而a车可能与烟的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4.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v=st,说明某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C )A.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速度的大小不随路程的长短或时间的多少而变化D.以上三种说法中,没有一个是正确的【解析】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不随路程的长短或时间的多少而变化。
5.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物体速度是乙的2倍,甲、乙所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1,则甲、乙所用时间之比为( A )A.1∶1 B.2∶1 C.4∶1 D.1∶26.一列火车以3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
在相邻的平直轨道上,迎面开来一列长300 m 的货车,速度是20 m/s。
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货车从他眼前经过的时间是( D )A.30 s B.15 s C.10 s D.6 s【解析】t=sv=300 m30 m/s+20 m/s=6 s7.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 s钟内通过了25 m距离,那么它在第3 s内通过的距离是( B )A.15 m B.5 m C.10 m D.75 m【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每一时刻速度都相同,v=st=25 m5 s=5 m/s。
8.[2012·苏州中考]2012年4月28日,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
一号线起点位于苏州吴中区木渎站,终点为工业园区钟南街站,共二十四站,横跨苏州六个区,全程约260 km,列车全程行驶总时间约为45 min。
列车全程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346.7km/h,坐在行驶列车上的乘客相对于车站是运动(填“静止”或“运动”)的。
9.甲乙两地相距70 km。
一辆汽车从甲地向乙地开出,速度是15 m/s,一辆自行车同时从乙地出发驶向甲地,它们在离甲地54 km处相遇。
求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16 km/h。
【解析】 相遇时汽车和自行车行驶的时间相同,15 m/s =54 km/h 。
54 km 54 km/h =(70 km -54 km )v解得v =16 km/h 。
10.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3-1-20所示,图3-1-21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D)图3-1-2111.[2011·安徽中考]如图3-1-23所示,某物体(可看成一个点)从坐标原点O 开始以3 cm/s 的速度沿x 轴正方向匀速运动2 s ,然后以4 cm/s 的速度沿y 轴正方向匀速运动2 s 到P 点(图中未标出)。
若物体直接从O 点沿直线匀速运动到P 点,所用时间也为2 s ,则物体的速度大小为5cm/s 。
【解析】 根据直角三角形解得OP 的长度为10 cm 。
12.[2011·淮安中考]蜻蜓点水是指雌蜻蜓将卵直接产入水中。
如图3-1-24所示,是小华观察到的蜻蜓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水面振动的波纹图片(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O 。
由图片可知:图3-1-20图3-1-23图3-1-24(1)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反方向(或负方向),其平均速度等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2)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4.5m/s。
【解析】波纹在蜻蜓的力的作用下形成,第一次波纹最大,第三次波纹最小。
所以蜻蜓飞行方向与y轴相反,平均速度相同。
三次点水的位置是每个波纹的圆心,第一次(圆心在10 cm处)和第三次(圆心在1 cm处)的距离为10 cm-1 cm=9 cm。
13.[2012·吉林中考]如图3-2-4所示,小强和小丽坐在滑板车上,各自握住绳子的一端,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拉动绳子。
请你写出在此情境中涉及的两个科学知识。
图3-2-4(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4.如图3-2-5所示,跳水运动员在向下压跳板的过程中,压跳板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运动员,受力物体是跳板,压跳板的力使跳板发生形变。
跳板弹起的过程中,跳板推运动员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跳板,受力物体是运动员,跳板推运动员的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综上所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5.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是:弹簧所受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长度成正比;弹簧测力计能否在月球上测出拉力的大小?能。
【解析】测力计可以在月球上测力的大小。
16.小明同学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后,决定探究“风”对纸片作用力的大小。
他用电吹风、测力计、迎风面积相同但迎风面形状不同的纸片做了如图3-2-9(a)、(b)、(c)、(d)所示的实验。
其中,图(a)、(b)、(c)三次实验时电吹风的风速相同,图(d)实验时电吹风的风速比前三次实验时的风速大。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图3-2-9(1)比较(a)、(d)两图可知:当纸片的迎风面积和形状相同时,风速大,风对纸片的作用力大;(2)比较(a)、(b)、(c)三图可知:当风速和纸片的迎风面积相同时;纸片的形状不同,风对纸片作用力的大小不同,风对凹形纸片的作用力最大。
17.小明在欣赏茶艺表演的时候发现,表演者在改变茶水流出的方向时要不停地改变手拿茶壶的位置,这体现出( C )A.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B.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C.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D.力的作用效果与以上三者都有关【解析】不停地改变手拿茶壶的位置的目的是改变力的作用点。
18.用扳手拧螺母时,如果手朝某一个方向用力可把螺母拧紧,则向另一个方向用力,可把螺母拧松。
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 B )A.力的大小有关B.力的方向有关C.力的作用点有关D.上述三项都有关19.用撬棒撬石头,手握在撬棒的末端比握在撬棒的中间要更容易些,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有关的一项是( C )A.力的大小B.力的方向C.力的作用点D.施力物体2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力产生的效果的是( D )A.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B.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C.用力弯锯条,锯条变弯了D.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运动21.在排球比赛中,二传手传过来的排球,主攻手用大小不变的力扣球,球的落地点和旋转性各不一样,这说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不同。
22.作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如图3-2-16,用力的示意图画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受到的40 N的支持力。
(2)如图3-2-17,用20 N的平行于斜面的力沿斜面向上推木箱。
图3-2-16图3-2-17【答案】如答图所示第13题答图23.某人用100 N的力与水平线成30°角斜向右上方拉着一重力为300 N的小车运动。
请在图3-2-20中画出小车所受拉力和重力的示意图(提示:重力的作用点在该小车的中心,方向为竖直向下)。
图3-2-20【答案】如答图所示第16题答图24.如图3-2-22,所示,甲同学做了力F1的图示,乙同学做了力F2的图示。
你能否确定F1、F2两个力哪一个大?为什么?图3-2-22【答案】F1>F2,因为F1=180 N,F2=150 N。
25.[2012·南充中考]如果用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则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的重力G=mg,它受到的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6.[2012·扬州中考]小明踢足球时脚感到疼,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他能踢出“香蕉球”,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飞行中球最终落向地面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
27.[2011·义乌中考]利用身边的物品可以进行许多科学实验。
如图3-4-1所示,小明用饮料罐代替小车,文件夹当成斜面,探究粗糙图3-4-1程度不同的接触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关于本实验,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D )A.饮料罐从相同高度滚下,是为了保证它刚滚到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B.饮料罐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和接触面之间有摩擦C.饮料罐在水平面上滚动时,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该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的,不能通过某个实验得出。
28.[2012·玉林中考]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们做了如图3-4-2所示的实验①、②、③及推理④。
图3-4-2(1)为了使小车在进入平面时初速度相同,在实验中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
(2)实验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填“远”或“近”),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填“快”或“慢”)。
(3)进而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9.如图3-4-8所示,水平路面上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车上的人会向前倾。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B )图3-4-8A.人向前倾不能说明人具有惯性B.人向前倾能说明人具有惯性C.人向前倾能说明车具有惯性D.人向前倾能说明人和车都具有惯性【解析】刹车时人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向前倾。
30.[2012·吉林中考]如图3-4-9所示,用手指快速地把小卡片向前弹出,小卡片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但夹子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落入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