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其认知发展理论可以说是发展理论中最重要、最详尽和最有争议的理论。
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识发展的了解可以解释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成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对儿童认识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认识发展的理论。
第二,描绘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认知发展的路线。
第三,首次将树立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
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独特的方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一)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主动性儿童不是只能被动的等待着环境刺激的影响和塑造的生物体,而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环境之间构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自己在决定这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儿童发展具有内在主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儿童的好奇心。
(二)儿童的发展是其心理结构的改进与转换认知结构或图式是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概念,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感知及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
皮亚杰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的单元称为"图式",图式(或基模schema)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不断建构和改进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强调儿童认识发展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转换,而成熟又是促进这种变化和转换的重要因素。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建构性特点建构是指个体通过对物体和事件进行活动或操作,去发现事物的性质,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皮亚杰看来,客体只有在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题具有什么样的认知结构。
因此,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经知道的关于世界的知识。
对现实和认识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活跃的建构过程,体现了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就会建构出不同的现实。
(四)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第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具有不同质的特点。
第二,每个阶段都使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
第三,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相当的。
第四,阶段间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照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认识发展机制的理论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理论的伦理的核心是: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现实的。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一)适应组织皮亚杰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都有适应和组织(或建构)的倾向,这同时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是消极被动的过程。
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组织过程。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理的反应,不管指向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
都是一种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组织是通过整合和协调生理或心理结构,最终形成较复杂系统的心理倾向。
组织过程的运作,保证了所有结构能合适地发生相互关系。
(二)同化和顺应皮亚杰人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将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有机体正在形成或已经新城的结构之内。
即把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当个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
也只有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作出反应。
当个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顺应过程对主体认知结构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主体认识结构会不断得到修正。
皮亚杰人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同化和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有同化,必然有顺应。
(三)平衡皮亚杰认为,平衡是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
克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基本途径:(1)忽略(2)同化(3)顺应、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
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
前一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
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联系二、前运算阶段(2~7岁)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7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的信号功能(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2)语言符号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皮亚杰的三山试验)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儿童能反向思考它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如何发生的。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性。
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而几何重量守恒和长度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11~12岁以后。
2、群体结构的形成群体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类群集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在解决两类范畴相结合的复合群集的分类任务上,具体运算期与前期运算期的儿童不同,他们能够根据物体各种特性结合的复杂规则进行分类。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儿童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18、对皮亚杰的评价:(1)贡献:第一、发现了认知发展的规律。
第二、把儿童看成一个充满好奇的经历的探索者;第三、第一个试图用解释而不仅仅是描述发展的过程的理论;第四、他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如何思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当精确的概述;第五、他的观点对教育工作者有许多实际的指导意义,对有关社会性的与情绪性发展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局限:(自己补充)第二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
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
前一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
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事业中消失时,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联系二、前运算阶段(2~7岁)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7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的信号功能(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2)语言符号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
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皮亚杰的三山试验)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儿童能反向思考它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如何发生的。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性。
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边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而几何重量守恒和长度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11~12岁以后。
2、群体结构的形成群体结构是以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类群及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地提高。
在解决两类范畴相结合的复合群及的分类任务上,具体运算期与前期运算期的儿童不同,他们能够根据物体各种特性结合的复杂规则进行分类。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儿童这是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对皮亚杰的评价:(1)贡献:第一、发现了认知发展的规律。
第二、把儿童看成一个充满好奇的经历的探索者;第三、第一个试图用解释而不仅仅是描述发展的过程的理论;第四、他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如何思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当精确的概述;第五、他的观点对教育工作者有许多实际的指导意义,对有关社会性的与情绪性发展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局限:(自己补充)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1)品德的发展与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认知的发展决定着道德发展的阶段(2)总体趋势:他律到自律(3)四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权威阶段(6岁~8岁)®可逆性阶段(8岁~10岁)®公正阶段(11岁~12岁)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