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 字乐 天,号香山居士,山西太 原人,唐代大诗人。今存 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 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 指。其诗语言通俗易懂, 明白晓畅。著有《白氏长 庆集》七十一卷。这首诗 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游 览钱塘湖(即西湖)而写 的。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
博大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 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 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 风骨”的代表作。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言事点题 地点、俯视 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
《钱塘湖春行》 主题思想 诗人通过描绘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 浅草、绿杨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 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喜悦和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课外拓展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 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 •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 •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 •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
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译读课文!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 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 胸怀?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 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 诗句是写想象的?
思考回答:
1、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初春的景色? 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渐欲、浅草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 什么不是“家家”?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为是初春, 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 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 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 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 来。
诗人当时正处在事业的最高峰,削平了北方 群雄,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 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一统天下了。《观沧海》 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 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碣石山,心情像 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的宏伟抱负、阔 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 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 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名句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清晨江上行舟,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轮 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 意。时光流逝,岁月无情,怎能不叫身在“客路” ,时当岁末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 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 新生事物是挡不住 的,人应该对待生活更乐观、积极、向上。
2、这首曲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景物烘托
小结: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 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 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实 有
动:水波荡漾 静:山岛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 海
动 有
第一眼观海全景,大处落笔 气势苍茫浑然,辽阔威严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景/ 静 转入动态,波澜壮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虚 言显示大海惊人力量,宏伟气象
诗的高潮,奇特的想象、夸张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志
《次北固山下》
主题思想 诗人王湾从洛阳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去,一路走来,到达北 固山下。时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他却依然要到处奔波。 面对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他旅途中的 思乡之情。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 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导语: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 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 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 题。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 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 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 有此作。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 句,被称为近体诗。律诗的 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 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 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 对可不对。绝句规定为四 句。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景又点明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天亮之时。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 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暗含思乡盼归之情 名句:描绘中富有理趣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雁足传 书”
运用典故直抒思乡之情
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是诗的颔联,是船上所见景色。“阔” 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 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 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 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挂着的样子。诗 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 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 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 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 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 谐优美。
归乡江海风潮行客 次 雁书春日正平舟路 北 洛何入生一两绿青 固 阳处旧残帆岸水山王山 边达年夜悬阔前外湾下 。,。,。,。,
律诗
次北固山下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言事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驿道,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 还要乘车到别处,暗含羁旅奔波之劳。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船上所见景色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借以抒发内心豪迈的情怀与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合乐时的附文
诗意理解: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 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 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正确顺序(1)(4)(3)(2)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曲 小令
曲牌名
天净沙
题目 秋思
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 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 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 “秋思之祖”。
观 沧 海
幸星日秋树水东
甚汉月风木何临
至灿之萧丛澹碣 哉烂行瑟生澹石

歌若若洪百山以 以出出波草岛观
曹 操

汉海
咏其其涌丰竦沧 志里中起茂峙海
乐 府 诗
(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 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 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 人。建安十二年东征乌桓取 胜,次年进位为丞相,率军 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 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即 魏武帝。子曹丕称帝,追尊 为武帝。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பைடு நூலகம்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 欲”和“才能”表现了( 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
(2)这首诗是写( 春天骑马游西湖)作者的兴趣不在于 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 从总体着眼描绘( 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
3、哪几句是写景名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D)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第一层(1-2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 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
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 种苍茫动荡的气势。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第三层(9-10句):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 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 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 远、白朴、郑光祖。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思考: 1、全曲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表达出游 子的思乡之情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断肠人。 写景紧扣“情”,处处透露出一种悲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