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作文之辰山植物园的作文

山作文之辰山植物园的作文

辰山植物园的作文【篇一:辰山植物园游记】辰山植物园游记盼望了许久的秋游总算来临了,有一丝兴奋也有一丝的窃喜,就当作是期中考后的一次休假吧第一站是矿坑花园,它坐落于辰山西侧脚下,后来通过网络了解,原址是一处采石矿坑遗迹。

为保留这处珍贵的遗迹,景观设计师将它改建成一个集山崖、深潭、山坡、台地、地坪为一体的综合性花园。

往上看,是近百米高的悬崖峭壁,瀑布从山上飞流直下;往下看,是采石场遗址的矿坑深潭,水面幽碧。

一直走,穿过由石梁开凿而成的“一线天”,沿水面浮桥绕过潭中孤岛,便进入了贯通东面岩石药用植物园的山中隧道,踏着错落有致的青石台阶,湖面倒映着辰山,恍若水天一色。

由于没带摄像机等电子设备,没拍到这一美景,着实有些遗憾。

第二站便是辰山植物园温室,1.2万多平方米的温室由3个馆组成。

这3个馆的建筑造型奇特,外观蜿蜒曲折,内部无支柱,从室内看犹如世博园区的阳光谷造型。

据说辰山植物园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植物已经达到了9000种,真可谓是新、奇、特。

(通过植物园简介了解到)温室外并没有很多人,也许是工作日的缘故,不一会就进入温室,同学们都慢慢欣赏、拍照。

累了,我们就在外面的大草坪上休息,嬉戏,玩耍。

到了中午因为忘带餐布,就与同班的一组同学合用一个餐布。

由于草坪较高,一些同学在那草坪上跑来跑去,有些逗乐。

参观完三个温室,我们就在大草坪上躺着,融入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被太阳那温和的阳光包围着,微微的风衬托与此,软软的草坪异常的软,寒冷的秋天也变得格外的亲切。

许久,没有与大自然这么亲近了。

辰山植物园,值得一游。

【篇二:上海辰山植物园实习报告】上海辰山植物园实习报告孔德淼1110012101基地现状上海辰山植物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山系中,距离上海市中心区约35km。

其东北面与著名旅游景点西佘山相望,南邻松江大学城,与a9高速公路和318国道相连,东面是轨道m9线,对外交通便捷。

植物园所属地块多为平地,仅有一处独立山体辰山,缺乏地形变化,生境过于单调,地下水位较高,水质低劣,土壤偏碱,给植物的引种驯化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东西走向的佘天昆路和南北走向的辰山塘运河将整个园区分割成3个部分,使各景区间的联系难度增加,尤其是园区内外的交通分工和组织的问题比较突出。

2设计理念与总体布局在全面系统分析研究场地特性的基础上,找出制约因素,遵循本地文化脉络,营造理想的自然与人文空间。

根据植物园的功能要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园”的解析,即“园”字的各部首中包含了“山、水、植物”和围护界限等要素,从而勾画出能够反映辰山植物园场所精神的3个主要空间构成要素——绿环、山体以及具有江南水乡特质的中心植物专类园区。

植物园附属区如林荫停车场、河水净化场、科研苗圃、果园和宿营地等则分布在绿环外围的4个角上,总体结构简洁明了,功能分区合理。

符合中国传统的造园格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绿环面积约45hm2,被城市道路、运河分割的3个地块有机连成一个整体,形成辰山植物园主次空间的分界以及主要外来植物的引种区,并且植物园的主要建筑——主入口综合建筑、科研中心和展览温室等巧妙地镶嵌在绿环上,丰富的竖向变化形成具有雕塑感的大地艺术景观。

南面主入口的综合建筑将主入口、科普中心、接待服务中心以及行政管理等多项功能巧妙地构筑在一个屋檐下,节省了用地空间。

科研中心与地形完美结合,屋顶绿化在视觉上与绿环浑然一体。

展览温室采用单层铝合金玻璃网架结构,设3个展馆,展示8个不同气候区的植物。

造型独特、晶莹透彻的温室亦为植物园东入口大堂,和佘山主峰交相呼应,构成一幅具有时代感的动人画卷。

通过绿环上下起伏的地形塑造,形成平均高度约6m,宽度为40~200m不等的环形带状地形,改变原场地多为平地,仅有一处独立山体辰山的地貌特征,构筑延绵的大尺度山水格局,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生境,形成乔木林、林荫道、疏林草地、孤赏树、林下灌丛以及花境等多层次的植物生长空间,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为植物园引种驯化奠定了良好的立地基础,基本解决了园区地形缺乏变化、生境过于单调的矛盾。

绿环上的各段将按照与上海相似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分别配置欧洲、美洲及亚洲等不同地理分区具代表性的引种植物。

中心植物专类园区面积约63.5hm2,被绿环围抱,由西区植物专类园区、水生植物展示区以及东区华东植物收集展示区等构成。

和绿环大尺度的地形塑造不同,该区基本保持原有农田、水网的尺度和肌理,仅通过微地形处理,专类园相对高程控制在0.8~1.2m左右,改善地下水位偏高的立地条件,西区专类园边缘由块石垒砌而成,构成能反映江南水乡景观特质的岛屿状植物专类园,具有浓郁的地域风貌。

并且专类园内外空间的植物景观形成精致与粗放,多样与简单的强烈对比。

辰山植物园共设置约35个植物专类园,分4种类型,第一类是世界湿生植物专类园3条平行水渠有效构建水生、湿生及旱生生境,展示自然水体沿岸植被分布模式,即形成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及深水区无植物的梯度变化特点。

特殊水生植物专类园收集所有能在上海生长的水生植物品种,作为科普科研的场所,29种水生植物类型在这里充分展示,水池大小有3种,深度各异,通过池中基质断面形态、基质营养条件、酸碱度等因子的变化,模拟了自然条件下的典型11种生境,为收集、展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及沼生植物等4大类型水生植物提供了科学的物质基础,清晰地表现了它们的生态群落特征、系统进化进程及不同生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各地植物园普遍设置的,按照植物季节特性和观赏类别集中布置展示区,如月季园、春花园、秋色园、观赏草园等;第二类是为增加植物园游园的趣味性,吸引某类特殊人群或为游客科普活动设置的园区,如儿童植物园、能源植物专类园以及染料植物专类园等;第三类是结合植物园的研究方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专类植物收集和引进植物新品种展示区为主,如配合桂花品种国际登录,建设桂花种质资源展示区,收集华东区系植物,建设华东植物收集展示区等;第四类是根据辰山植物园场地特征营建的特色专类园区,如水生植物专类园、沉床花园和岩石草药专类园等。

水是植物园中最重要的景观元素,利用中心区现状河道和鱼塘开挖面积适中的湖面,形成湖泊、河道、湿地、溪流、池塘等富有变化的水景序列,突显地带性水乡景致。

水生植物专类园收集、展示不同类群的水生植物品种,着重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同时强调科普性,展示丰富多样的水生植物景观,主要通过5个不同主题的专类园系列表现。

鸢尾园位于整个水生植物专类园的东南侧,东高西低,落差1.3m,结合矮墙形成了适合不同鸢尾——旱生鸢尾、湿生鸢尾及水生鸢尾——生长的3个典型生境,成为国内收集鸢尾种类最多的鸢尾专类园。

南侧及东侧设置小码头广场和木栈桥,满足游客集散、休憩的需求,加强鸢尾园亲水性。

蕨类专类园由富有变化的3个起伏的土丘围合成谷地地形,种植高大乔木,形成郁闭小岛,与对面的鸢尾园开敞空间形成对比,在林下结合造雾系统种植各种蕨类植物如树形蕨、荚果蕨等。

睡莲与王莲园池位于水生植物专类园的中心,通过木栈桥与蕨类专类园及特殊水生专类园相连,荷叶状游步道漂浮水上环绕成种植池,睡莲、王莲等沉水植物生长其间。

佘天昆公路以北为科研苗圃区,面积约30hm2,主要从事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鉴定、分类、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繁育以及技术开发等植物科研工作。

其中,科研中心与绿环融为一体,游客可以通过绿环进入该区,观赏科学实验和苗圃生产情况。

水生植物专类园设计上海辰山植物园水生檀物专类园区占地约20hm ,位于植物园中心展示区的东南湖区.北侧以滚水坝分隔为西湖和南湖.南侧紧邻绿坡。

由形状各异的5个小岛组成总岸线长度约4 500m,每个岛有一个主题.分别为阴生及蕨类植物园、王莲和睡莲园、湿生植物园水生植物品种园、鸢尾园等.展示湿生、水生植物.包括耐阴湿的蕨类植物独特的景观形态。

1.1 总体设计1.1.1 定位由于湿地植物专类园是辰山植物园中的一个区域,所以其规划设计首先应服从总体的定位和要求。

以展示多种湿生、水生、耐阴湿植物创造特色景观为主,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同时兼顾湿地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

1.1.2 规划形态模拟自然界的岛、半岛、溪、塘、泉、滩等多种湿地形态.创造相对的大、中、小水面及内湖、外湖景观,提高5个岛空间异质性.为湿生、水生,耐阴湿植物创造适宜生长的生境条件,引导、培育乡土动植物资源.最终形成丰富、多样、自然的湿地生态群落,形成“人造的自然。

1.1.3 水环境处理1)水体的流动贯通及水位控制。

为了防止挺生洪水时辰山塘的木进人园内水体带^污染物.园内水体与辰山塘的交汇处修建了高4 2m的水坝。

在植物园的西北侧设计了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净化水统一汇^辰山市河。

并通过3条溪流注^西湖中。

西湖水面控制标高为2.7m.再通过滚水坝流八湿地园所在的南湖。

南湖水面控制标高为26m。

求生融与辰山塘相连通。

当水位扭过2.6m日于可以将水排出园外;当水位不足时则通过污水处理后的净化水补充。

园此.全园的水体是流动贯通的.并通过人工控制水位。

2)创造不同的水深条件根据植物对水深的要求,通过详细的竖向标高设计,形成不同的水深生境。

以适应湿地植物陆生一湿生一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

专类园中除了外湖的水面以外,还特意设计了岛中湖、岛中溪,岛中池。

通过岛中大大小小弧形种植水池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水位和池底标高。

满足不同湿生植物对水位的不同要求,同时通过涵管沟通,形成活水。

减少单个的小水池,提高水的自净功能,便于后期养护管理。

3)尽量创造蜿蜒曲折的岸线。

在湿地岛形态设计时,尽量创造蜿蜒益折的岸线。

增加陆地--水体的界面及水与岸的自然过渡区域.为水生植物品种圈的植物设计创造条件。

1.1.4 交通组织根据水生专粪目5个独立的岛的形态,交通组织中充分考虑游人的便捷到达、最佳观赏角度、与目外绿环的变通联系等。

园内部的4岛交通成环,环绕中心的睡莲池3个主要出口考虑不同的景观和心理感受,增加可识别性和情趣。

1.1.5 观赏视线充分考虑水生专类园的观赏性,处理好看与被看的关系。

在睡莲池的中心处形成景观视线焦点、充分考虑空间的疏透。

留出相应的透景线、同时形成面向西北侧大湖面的围台空间。

1.1.6 湿地驳岸在驳岸处理中,既要考虑湿生一沼生植物在不同水位下的陆生、水生的两栖要求。

又要满足驳岸自身的稳定性功能。

还要处理好由于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的关系。

因而一定不能采用硬性的人工驳岸形式一刀切,它不但违背湿地景观的自然要求,而且将池底与陆地硬性分离,阻碍了其植物、水分、能量等因素的相互交换。

根据5个岛的不同标高特点和景观要求,分别采用了自然生态驳岸、杉木桩驳岸+局部块石驳岸、土石砌块软质驳岸、半自然退台驳岸和少量的直立式人工驳岸多种形式。

1.1.7 循环经济、生态建园通过水生专类园湿地的净化水质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