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答案

[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

A: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B: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D: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参考答案:C[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A:归纳和演绎B: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D:动态和静态参考答案:C[单选题]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

A:交叉学科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C:辅助学科D:交叉学科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A:长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参考答案:B[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变化过程: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主要原因::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填空题]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

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

参考答案:潘季驯[填空题]清朝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决口,又重新注入渤海。

参考答案:铜瓦厢[填空题]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

参考答案:李固渡[填空题]元代后期、明代至清代末(1300-1900)在我国气候变化史上是一个气候()时期。

参考答案:寒冷[填空题]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仰韶文化时期是我国气候史上的一个气候()时期。

参考答案:温暖[填空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传统历史地理学[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参考答案: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达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比较大的有六次。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

这条河自宿胥口以下北流,至今巨鹿县东北流,走漳水水道,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即史书记载的“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

经过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较长时期内固定下来,黄河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北滑县东北)后从汉章武县(今黄骅市)东入海,史称“大河故渎”。

(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11-1047)。

莽始建国3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改道,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修渠筑堤,形成一条荥阳东至千承(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多里的东汉大河。

(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1048-1127)。

北宋庆历8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在檀州商胡埽(sào)(今濮阳市东昌湖集)决口,经一条至今天津入海,为黄河的北流;嘉?5年(1060)黄河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决口,分出一支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在冀、鲁之间入海,称二股河,为黄河的东流。

(5)金代黄河河道(1128-13世纪中叶)。

南宋建炎2年(1128)年冬,人为决河李固渡,使黄河由泗入淮入黄海。

从此黄河不再东北流向渤海,改为东南流入淮泗。

这是黄河历史上第四次重大改道。

(6)元代至明初河道(13世纪中叶-1390)。

元至元23年(1286)黄河在原武等地决口15处,黄河在原武或阳武境内分成3股,一股由徐州入泗,大致为古汴水河道;一股由颖水入淮;一股由涡水入淮。

至此,黄河下游自太行山东麓至黄淮平原西缘的华北平原上绕了一圈。

这算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改道。

元至正年间,贾鲁曾对黄河进行了治理。

元末明初黄河又多次决口,河道大致在颖水和泗水之间的地域范围内摆动。

(7)明至清咸丰年间河道(1391-1854)。

明洪武至嘉靖年间,河道仍有频繁的南北摆动,多股分流。

后由于人工治理,河道逐渐向单股入淮转变。

这一时期白昂、刘大夏、潘季训等人先后对黄河进行了治理。

(8)清咸丰五年年以后的河道。

清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携大清河入渤海,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

光绪元年(1875)黄河全线筑堤,黄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论述题]1、简述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过程?参考答案:(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3)西周时期,气候寒冷期;(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趋于寒冷;(6)7世纪至10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大幅度降温。

[论述题]1、简要叙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参考答案:1、(1)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先秦至清代;(2)近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3)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论述题]关于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目前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主要有四种观点:(1)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是地理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史部,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在我国当前的学科建设中,历史地理学划归历史学的二级学科。

全国高校中许多历史学的专业课设置中,历史地理学是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2)地理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同,属于地理学的范畴,这是目前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观点。

目前在中国地理学会下有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部分高校的地理学专业也开设有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课程。

(3)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理学的,而研究的材料和方法多是历史学的,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4)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学者提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到90年代更多的人将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纳入到历史地理学研究中来,进一步强调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

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设计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

[单选题]春秋时期,最早设置县级政区的诸侯国是()。

A:秦国B:楚国C:吴国D:晋国参考答案:B[单选题]以下所列沙漠(沙地)中,属于在地质时代已经形成,但在人类历史时期有所扩展的沙漠(沙地)是()。

A:科尔沁沙地B:塔克拉玛干沙漠C: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D:呼伦贝尔沙地参考答案:B[单选题]历史时期有“震泽、“具区”、“笠泽”之名的湖泊指的是()。

A:云梦泽B:洞庭湖C:鄱阳湖D:太湖参考答案:D[单选题]以下各时期在我国气候史上不属于温暖期的是()。

A:仰韶文化时期(距今8000年-3000年)B:春秋、战国、秦、西汉(公元前770-公元初)C:西汉、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公元600年)D:隋、唐至北宋初期(公元600-1000年)参考答案:C[填空题]长江河口的崇明岛最早大致出现于唐代()年间。

参考答案:武德[填空题]渤海湾位于()河口与滦河河口间,海岸的演变过程受到这两条河的很大影响。

参考答案:黄河[填空题]从时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是由西北向()逐渐推进。

参考答案:东南[填空题]从历史文献《禹贡》所记载的土壤等级来看,秦汉以前()的土壤肥力等级较高,而地处长江流域的土壤肥力相对较低,这与今天我国土壤肥力状况相反。

参考答案:黄河流域[填空题]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天然植被从东南向西北分为()、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

参考答案:森林[填空题]江汉平原上广义的云梦,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楚王的狩猎区,“云梦泽”主要指江汉平原以()为主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湖沼地貌[填空题]历史时期我国长江河段中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指的是()河段答案:下荆江[填空题]黄河下游的湖泊中,与文学巨著《水浒传》紧密联系的湖泊指的是()。

参考答案:大野泽(巨野泽)[论述题]简述毛乌素沙地的历史变迁过程?参考答案:秦汉时代毛乌素沙区是“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农、牧业兼有发展的地区。

413年赫连勃勃曾在现今流沙地区修建夏王朝都城统万城,“临广泽而带清流”,是风景宜人地区。

唐王朝建立后,曾在毛乌素沙地南部进行屯垦,唐中后期民族间纷争频繁,军事行动引起农田荒芜和渠道废弃,战火焚烧森林,战马践踏草原也使天然植被破坏,致使沙化越来越严重。

至994年夏州已深在沙漠中。

明代在陕北修筑长城,在边地屯田,开荒樵柴频繁,后因屯军逃死,所垦荒地几经废弃,于是边墙周围就地起沙。

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边防城镇已经四望黄沙,不产五谷。

18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以借地养民、移民实边政策开垦本区,草原破坏已达到极点,靖边地区无森林茂树水草肥美之地,而是遍布硬沙梁草地滩。

[论述题]简述历史时期鄱阳湖的变迁?参考答案:古彭蠡泽原与长江水面相连,西汉以后逐步脱离长江水道,因泥沙淤积而逐渐萎缩。

湖面在九江以南扩展成较大的水域,在湖口与长江相通,形成新的彭蠡泽。

唐代彭蠡泽继续扩展,从唐末五代到北宋时期,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

元明两代,鄱阳湖逐渐向西南方扩展。

清初松门山以南的陆地也相继沦没,鄱阳湖的发展至此达到鼎盛。

自清代后期以来湖底日益抬高,湖面不断萎缩。

20世纪60至70年代前期,不适当地围湖告造田,加速了湖面的萎缩。

到1976年短短的22年间,洪水湖面就缩小了1200多平方公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