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末考试试题 国际贸易理论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末考试试题 国际贸易理论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卷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国际贸易原理》课程 A卷专业年级:2007国贸,经济,工商命题老师:董春柳审题老师:王秀娟考生姓名:学号:考试成绩:一、填空、(填空每空1分,10分)1、如果B国的TK/TL 大于A国的这一比例,我们说B国是资本充裕的。

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相对)比率小于 A国的这一比率(r/w值的大小)我们说B国是资本充裕的。

2、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3、在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是一个线性方程式,表示A、B两国的PPF曲线是一条直线段。

4、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5、罗伯津斯基定理说明,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

6、H—O理论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前提条件: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二是不同产品在生产中使用要素的比例不同,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说明贸易的基础。

7、在H-O理论中,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二、选择(每题2分,8分)1、Factor-intensity reversal: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产品。

( C )A、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B、资本密集型资本密集型C、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2、越南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是为主,日本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是为主。

( A )A 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B 产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C 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3、开放条件下,如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

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

( D )A 、上升恶化 B、下降改善 C、上升改善 D、下降恶化4、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是指如果不考虑增长原因与类型,只要增长在不变价格下国家的贸易量,该国贸易条件。

( A )A、增加恶化B、增加改善 C 、减少恶化 D、减少改善三、判断(每题2分,T或F,8分)1、Capital-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 是指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资本的生产效率的增加,资本/劳动比率下降。

( F )2、印度是软件生产大国,拥有的资本绝对量大于新加坡,但人均资本占有量小于新加坡,印度是劳动丰富的国家,新加坡是资本丰富的国家。

( T )3、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的贸易是产业间贸易;国家间要素禀赋越相似,他们之间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所以H—O理论适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

( F )4、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比率(P K/P L= r/w)大于A国的这一比例,我们说B国是资本充裕的。

( F )四、名词解释和简答(39分)1.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其公式为:T = PX / PM。

这里,T代表贸易条件,P X 表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 M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2.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中的一大部分包含了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的交易——产业内贸易。

3.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国利用最优技术充分使用其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4.机会成本变动有那三种情形?它们用于解释那些贸易模型?答:机会成本变动会出现三种情形:递增、递减和不变。

在分析国际贸易的基本动因时,古典学派的斯密、李嘉图的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不变的假设上的,新古典学派的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递增的假设上的,当代贸易理论在解释产业内贸易时,则假设机会成本是递减的。

5.要素禀赋: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

6.要素密集度:产品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或着说是不同要素的密集使用程度。

五、模型题(20分)请看图1回答问题:(1)图2(a)中的线段BB’、AA’、Ⅰ、Ⅱ、PA 、PB和点EB 、EA 分别代表什么?(2)图2(a)是如何反映A、B两国的比较优势的?(3)在图2(b)中,哪些线段表示A、B两国的进出口量和两国的贸易三角?(4)图2(b)是如何说明H-O定理的?什么条件下两国贸易达到平衡? Y YP BB ⅠⅡ B ⅡQ BB国E B O B E B C A = C BA A国 AE A E AO A Q AP A P W0 B’ A’ X 0 B’ A’ X(a) (b)图1 H-0模型答:(1)图2(a)中的线段BB’、 AA’、Ⅰ、Ⅱ、P A 、P B和点E B、E A分别代表什么?AA’、BB’为A、B两国的PPF线;Ⅰ、Ⅱ为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社会无差异曲线;P A 、P B为封闭条件下的两国的相对价格线;E B、E A为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线。

(2)图2(a)是如何反映A、B两国的比较优势的?由于Pa<Pb说明A国在商品X上有比较优势,B国在产品Y上有比较优势。

(3)在图2(b)中,哪些线段表示A、B两国的进出口量和两国的贸易三角?O A Q A为A国的出口量,O B Q B为B国的出口量,O B E B为B国的进口量,O A E B为B国的进口量;O A Q A C A为A国的贸易三角, O B Q B C B为B国的贸易三角。

(4)图2(b)是如何说明H-O定理的?什么条件下两国贸易达到平衡?答:贸易中,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A国分工生产商品X,B国分工生产商品Y。

两国的分工将进行至A国达到点Q A,B国达到点Q B为止。

这时两国的PPF线与其共同相对价格线PW相切。

A国出口X以交换Y,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Ⅱ上的点C A。

同时B国会出口Y以交换X,最终消费组合为与C A点相重合的点C B。

六、论述题(15分)请分析李嘉图贸易学说与H-O理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①李嘉图比较优势是2×2×1模型,劳动同质,建立在完全专业化生产基础上;H-O模型是2×2×2模型,劳动不同质,在两个国家中,假设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建立在不完全专业生产基础上。

李:生产技术(函数)不同,H-O:生产技术(函数)相同。

②贸易产生原因不同:李:贸易产生原因为生产技术的差别,H-O:贸易产生原因为要素比例的差别。

③模型不同:李:由于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因此,机会成本不变,是个常数,表现在PPF线的模型图为一条直线段;H-O:由于生产要素有K和L两种,因此,机会成本递增,是个互为导数的经济变量(Px/Py = dY/ dX),表现在PPF线的模型图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卷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国际贸易原理》课程 A卷专业年级:2008国贸,经济,工商命题老师:董春柳审题老师:王秀娟考生姓名:学号:考试成绩:一、填空、(填空每空1分,10分)1、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2、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

3、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4、在H-O理论中,机会成本是递增5、在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是一个线性方程式,表示A、B两国的PPF曲线是一条直线段。

6、在X、Y两种商品的生产中,如果K X/L X < K Y/L Y,我们称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7、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二、选择(每题2分,8分)1、Factor-intensity reversal: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产品。

( C )A、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B、资本密集型资本密集型C、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2、开放条件下,如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

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

( D )A 、上升恶化 B、下降改善 C、上升改善 D、下降恶化3、下述属于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有:( ABDE )A、美国进口李宁牌服装,美国西装出口中国B、丰田轿车出口美国,通用轿车出口日本C、中国银行购买美国国债,中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合作投资洋山港D、中国女式皮包出口法国,法国路易•威登皮包出口中国E、上海牌手表出口欧洲,中国进口瑞士罗马、劳力士、梅花表4、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是指如果不考虑增长原因与类型,只要增长在不变价格下国家的贸易量,该国贸易条件。

( A )A、增加恶化B、增加改善 C 、减少恶化 D、减少改善三、判断(每题2分,T或F,8分)1、Capital-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 是指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资本的生产效率的增加,资本/劳动比率下降。

( F )2、印度是软件生产大国,拥有的资本绝对量大于新加坡,但人均资本占有量小于新加坡,印度是劳动丰富的国家,新加坡是资本丰富的国家。

( T )3、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的贸易是产业间贸易;国家间要素禀赋越相似,他们之间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所以H—O理论适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

( F )4、η< 1—低质消费品,η> 1— 奢侈品,1 > η> 0—日用品。

( F )四、名词解释和简答(39分)1.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其公式为:T = PX / PM。

这里,T代表贸易条件,P X 表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 M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2.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中的一大部分包含了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的交易——产业内贸易。

3.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国利用最优技术充分使用其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4.机会成本变动有那三种情形?它们用于解释那些贸易模型?答:机会成本变动会出现三种情形:递增、递减和不变。

在分析国际贸易的基本动因时,古典学派的斯密、李嘉图的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不变的假设上的,新古典学派的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递增的假设上的,当代贸易理论在解释产业内贸易时,则假设机会成本是递减的。

5.要素禀赋: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

6.要素密集度:产品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或着说是不同要素的密集使用程度。

五、模型题(20分)请看图1回答问题P SA BC E F GeH IP Sa b c d sP WP’WD0 Q3 Q1 Q2 Q4 Q图1 出口补贴效应图示(1)出口补贴对本国国内经济有哪两种直接影响效应?(2)图4是如何解释出口补贴对本国福利的影响效果的?答:(1)国内价格上涨;出口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