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动态几何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中考数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动态几何》动态几何类问题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题目灵活、多变,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动态几何的概念,在很多资料上有说明,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本人只是用2005 年的部分中考数学试题加以说明。
一、知识网络《动态几何》涉及的几种情况动点问题?动线问题动形问题??二、例题经典1.【05 重庆课改】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点A(0,6)、点B(8,0),动点P 从点A 开始在线段AO 上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 移动,同时动点Q 从点B开始在线段BA 上以每秒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 移动,设点P、Q 移动的时间为t 秒.(1) 求直线AB 的解析式;y(2) 当t 为何值时,△APQ 与△AOB 相似24A(3) 当t 为何值时,△APQ 的面积为个平方单位5P Q【解】(1)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k x+b 由题意,得b=68k+b=03解得k=-b=643所以,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x+6.4(2)由AO=6,BO=8 得AB=10所以AP=t ,AQ=10-2t1°当∠APQ=∠AOB 时,△APQ∽△AOB.t 10 2t 30所以=解得t=(秒)6 10 112°当∠AQP=∠AOB 时,△AQP∽△AOB.t 10 2t 50所以=解得t=10 6 13(秒) (3)过点Q 作QE 垂直AO 于点E.BO 4在Rt△AOB 中,Sin∠BAO==AB5 OyyAP QOAQyBBBxxxPOAx P QEO在Rt△AEQ 中,QE=AQ·Sin∠BAO=(10-2t)·1 1所以,S AP·QE=t·(8-△APQ=224 24=- 2t+4t=5 5解得t=2(秒)或t=3(秒).85t)45=8-85t2.【05 青岛】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6 米,BC=8 米,动点P 以2 米/秒的速度从点A 出发,沿AC 向点C 移动,同时动点Q 以1 米/秒的速度从点C 出发,沿CB 向点B 移动,设P、Q 两点移动t 秒(0<t<5)后,四边形ABQP 的面积为S 米2。
(1)求面积S 与时间t 的关系式;(2)在P、Q 两点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ABQP 与△CPQ 的面积能否相等若能,求出此时点P 的位置;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1)过点P 作PE⊥BC于ERtABC中,AC =AB2 +BC2 =62 +82 =10(米)由题意知:AP =2t,CQ =t,则PC =10 2t由AB⊥BC,PE⊥ΒC得PE / /AB ∴PE =PCAB AC即:PE t ,PE t t=10 2 3 10 2 6∴=( ) =+6?6 10 5 5=1 ××=又QSABC6 8 24224 1 6 3ABC PCQ6∴S=S S=t(t+) =t3t+2422 5 5即:S =3 t t +2 3 245(2)假设四边形ABQP与CPQ的面积相等,则有: 35 t 3t +24 =12 2即:t2 5t +20 =0 Q b2 4ac =(5)2 4 ×1×20 <0∴方程无实根∴在P、Q两点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ABQP与CPQ的面积不能相等。
3.【05乌鲁木齐】四边形OABC是等腰梯形,OA∥BC。
在建立如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4,0),B(3,2),点M 从O 点以每秒2 单位的速度向终点A 运动;同时点N 从B 点出发以每秒1 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过点N 作NP 垂直于x 轴于P 点连结A C 交NP 于Q,连结MQ。
(1)写出C点的坐标;(2)若动点N 运动t 秒,求Q 点的坐标(用含t 的式子表示(3)其△AMQ 的面积S 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
(4)当t 取何值时,△AMQ 的面积最大;(5)当t 为何值时,△AMQ 为等腰三角形。
【解】(1)C(1,2)(2)过C 作CE⊥x 轴于E,则CE=2当动点N 运动t 秒时,NB=t ∴点Q 的横坐标为3—t|y 1Q+t设Q 点的纵坐标为y Q 由PQ∥CE 得 3=∴2 yQ=2 2t+32 2+t∴点Q(3 ,t)3(3)点M 以每秒2 个单位运动,∴OM=2t,AM=4—2t1 12 2t 2 2 2+S (4 2 ) =(2 t)(t1) =( 2) AM PQ=t+t t= 3△AMQ2 23 3当t=2 时,M 运动到A 点,△AMQ 不存在∴t ≠ 2∴t 的取值范围是0≤t<22 2 2 1 2 3(4)由S (t t2) =(t) +。
= 2△AMQ3 3 21 3当t=时,S=2 2mzx(5)、①若QM=QA∵QP⊥OA∴MP=AP 而MP=4—(1+t+2t)=3—3t1 1即1+t=3—3t t=∴当t=时,△QMA 为等腰三角形。
2 22 2 13+t②若AQ=AM AQ2=AP2+PQ2= 2 2 (1 )2(1 t) +( ) =+t+3 913 13AQ= (1+) AM=4—2t (1 )t t+=4—2t3 3t=85 ?1823 13 85而<?182313 <2∴当t=85182313时,△QMA 为等腰三角形。
2 t+2 85 154③若MQ=MA MQ2=MP2+PQ2= 3 ( )(3 t)2 2 = 2 ++t t3 9 9 85 2 154 85 49 2 10 59∴t+t t=t=(4 2t)2 09 9 9 9 9 959 59解得t=或t=—1(舍去)∵0<<249 4959∴当t=时,△QMA 为等腰三角形。
49 85 9综上所述:当t=12、t=85182313或t=5949△QMA 都为等腰三角形。
4.【05宜昌】如图1,已知△ABC的高AE=5,BC= 40,∠ABC=45°,F是AE上的3点,G是点E关于F的对称点,过点G作BC的平行线与AB交于H、与AC交于I,连接IF并延长交BC于J,连接HF并延长交BC于K.(1)请你探索并判断四边形HIKJ是怎样的四边形并对你得到的结论予以证明;(2)当点F在AE上运动并使点H、I、K、J都在△ABC的三条边上时,求线段AF长的取值范围.A A(图2 供思考用)H G IFB E KJ B E CC图1 图2【解】(1)∵点G 与点E 关于点F 对称,∴GF=FE∵HI∥BC,∴∠GIF=∠EJF,又∵∠GFI=∠EFJ,∴△GFI≌△EFJ,∴GI=JE同理可得HG=EK ,∴HI=JK, ∴四边形HIKJ 是平行四边形(2)当F 是AE 的中点时,A、G 重合,所以AF= 如图1,∵AE 过平行四边形HIJK 的中心F,∴∴HG=EK, GI=JE. HG/BE=GI/EC. HA BG IF∵CE>BE,∴GI>HG, ∴CK>BJ.B J E KC ∴当点F 在AE 上运动时, 点K、J 随之在BC 上运动, 图1如图2,当点F 的位置使得B、J 重合时,这时点K 仍为CE 上的某一点(不与C、EAH G IF重合),而且点H、I 也分别在AB、AC 上设EF=x,∵∠AHG=∠ABC=45°,AE=5,40 —5.∴BE=5=GI,AG=HG=5—2x ,CE=3∵△AGI∽△AEC,∴AG∶AE=GI∶CE. 图240∴(5—2x)∶5=5∶( —5)35 <AF≤4.∴x=1,∴AF=5—x=4 ∴25.【05漳州】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BC,顶点D,C 分别在AM,BN上运动(点D 不与A 重合,点C 不与B 重合),E 是AB 上的动点(点E 不与A,B 重合),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DE⊥CE,且AD+DE=AB=a。
(1)求证:△ADE∽△BEC;(2)当点E 为AB 边的中点时(如图2),求证:①AD+BC=CD;②DE,CE 分别平分∠ADC,∠BCD;(3)设AE=m,请探究:△BEC 的周长是否与m 值有关,若有关请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BEC 的周长;若无关请说明理由。
【解】(1)太简单,略。
(2)过点E 作梯形两底的平行线交腰CD 于F,则F 是CD 的中点,则EF 既是梯形ABCD 的中位线,又是Rt△DEC 斜边上的中线。
根据各自的性质:AD+BC=2EF,CD=2EF所以AD+BC=CD.由△EFD 是等腰三角形(FD=FE=1 CD)得∠FDE=∠FED2由EF∥AD 可得∠ADE=∠FED ∴∠FDE=∠ADE,即DE 平分∠ADC;同理可证:CE 平分∠BCD。
(3)设AD=x,由已知AD+DE=AB=a 得DE=a-x,又AE=m在Rt△AED 中,由勾股定理得:x2+m2=(a-x)2化简整理得:a2-m2=2ax ①在△EBC 中,由AE=m,AB=a,得BE=a-m因为△ADE∽△BEC,所以AD AE DE==,即:x m a x==,-BE BC EC a m BC EC-解得:BC a m m EC a m a x .(-)(-)(-)=,=x x所以△BEC 的周长=BE+BC+EC= a m a m m a m a x(-)++(-)(-)(-)x x=(a-m)1+m+a x = a m a m(-)=-+x x x a2m2-a2m2x②把①式代入②,得△BEC 的周长=BE+BC+EC=2ax 2a=,x所以△BEC 的周长与m 无关。
6.【05河北】如图12,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BC,∠C=90°,BC=16,DC=12,AD=21。
动点P 从点D 出发,沿射线DA 的方向以每秒2 两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在线段CB 上以每秒1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P D B 运动,点P,Q 分别从点D,C 同时出发,当点Q 运动到点B时,点P 随之停止运动。
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设△BPQ 的面积为S,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t 为何值时,以B,P,Q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B QC 三角形图10 (3)当线段PQ 与线段AB 相交于点O,且2AO=OB 时,求∠BQP 的正切值;(4)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Q⊥BD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如图3,过点P 作PM⊥BC,垂足为M,则四边形PDCM 为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