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保健室制度和隔离室制度
幼儿园保健室制度和隔离室制度篇一
隔离室制度
幼儿隔离室是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隔离,降低传染病的传染率,以确保儿童的健康而设置的临时隔离患儿专用设施,有卫生保健老师负责,外人不得擅入。
1.隔离室的常规要求:
(1)隔离室位置应相对远离健康班,通风、采光、保暖设施齐全,有独自的通向园内的出口。
(2)每周对隔离室内的桌椅、床围栏、玩具用1:200的洗消灵消毒一次,不能浸泡的玩具、图书需放在阳光下曝晒3—4小时。
(3)开窗通风,以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
(4)隔离室每周紫外线消毒一次,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并及时记录。
(5)建立患儿登记本。
(6)一室内不能同时隔离两个以上病种的患儿
(7)保健医生或教师进入隔离室时必须穿隔离衣,出室时脱下挂在规定处,并做好手部的消毒。
(8)隔离室物品专用,保健医生负责对隔离室进行消毒、保洁,做到物品摆放整齐无杂物、无污染、无安全隐患。
(9)隔离室消毒药物由保健医生负责保管,对所有非处方药物进行登记管理,严禁使用不符合要求的药品。
2.隔离室内有患儿时要做到:
(1)隔离室内的用品专用,用后彻底消毒,进入隔离室必须穿好隔离衣。
(2)儿童患传染病应立即隔离,并遵医嘱进行预防给药。
(3)隔离期间不要使患儿有孤独感,在室内提供一些玩具,图书及开展游戏,使患儿在快乐的氛围中等待家长接患儿离园。
3.患儿离开隔离室的要求:
(1)开窗通风,保证空气的流通和室内空气的新鲜。
(2)用1:200的洗消灵擦拭床围栏、小桌椅和患儿接触密切的物件,不能浸泡的玩具、图书放在阳光下曝晒3—4小时。
(3)用1:200的洗消灵消毒地面,并用紫外线照射30分钟。
(4)将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按胃肠道传染病(包括各类肝炎)的消毒方法处理。
保健室管理制度
幼儿园保健室承担着全园幼儿及教职员工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重任,是保证幼儿园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处室之一。
一、认真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按章办事。
二、每学期(学年)卫生工作要有计划,有检查评比,有总结汇报。
三、做好一般伤病事故的医疗用品、药品管理。
对幼儿的外伤能及时处理。
四、搞好幼儿的每年体格检查,建立和健全幼儿健康档案。
建立幼儿病假、因病缺课登记制度。
五、建立传染病上报制度。
发现疫情,立即上报当地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并及时做好消毒、隔离和转诊工作,严防扩散传染。
六、认真开展健康教育。
上好健康教育课,向幼儿传授卫生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七、健全晨检制度。
坚持对幼儿实行晨检制度,发现幼儿身体不适,应密切注意观察并及时送往医院检查就医,同时通知家长和老师。
八、督促幼儿搞好个人卫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做到常剪指甲.勤洗手、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
篇二
幼儿园并不是只要有教室与游乐设备就能足矣的,一个幼儿园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准备,比如保健室与隔离室等。
因为一般幼儿园接待的的孩子基本都在3-6岁的孩子,他们正处于一个好动及抵抗力比较弱的年龄阶段。
特制定如下保健室与隔离室的管理内容:
保健室、隔离室人员配备
保健老师:xxx
安保:xxx、xxx
后勤:xx、xx、xxx
二、负责全园幼儿及职工的保健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
三、负责每天晨检,做到一看、二摸、三问、四检查。
对患病幼儿及时做好妥善处理,指导体弱幼儿的护理工作。
四、认真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一旦发现传染病一定要立即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并严格进行消毒及检疫工作。
应指导保育员做好消毒工作并及时报告防疫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蔓延。
五、指导各班做好卫生与消毒工作,定时检查各班体育锻炼及户外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负责保管医务室一切物品、用具、药物,做好卫生知识宣传、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灭蚊蝇工作,协助后勤园长检查、评比、落实各项卫生保健工作。
七、配合防疫部门,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做好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消毒、隔离、检疫工作。
八、按照卫生保健要求配备药柜、观察床、桌椅、消毒灯、体重秤、消毒液、视力灯等物品,并由保健老师负责管理。
九、隔离室内备有专用的床、被褥、玩具、食具、盥洗用具和便具、诊察用具等,还必须与各班级严格分开使用并经常消毒。
十、非保健人员、健康幼儿和保教人员不得随便进入保健室。
上班时不得在保健室内会客、干私活,中午休息时不得睡在幼儿保健床上,下班前检查门窗、水电是否关好。
十一、建立健全各种卫生保健台帐,做好分类登记统计,记录规范,不错记漏记、随意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