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应如何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_(精)

作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应如何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_(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准则, 也是工人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 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 这一论述是对我们党八十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深刻揭示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的科学内涵。

我们党一直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党的行动准则, 历来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作为制定和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尺度, 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

党所制定和实行的路线, 纲领都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 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 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 党又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制定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历史充分证明, 只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我们党就会永葆生机与活力, 就会无往而不胜。

现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的理解。

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最根本的就在于, 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物质力量。

人类要生存,就要有吃、喝、穿、住、用等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而这一切,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

人们若不首先获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 就根本谈不上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

其次,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的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根源于和依赖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在精神财富的创造中, 知识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离开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整个人类的精神文明以至物质文明的发展史就会全部改观。

如我国古代著作的《本草纲目》就是历代的药物学家, 医学家总结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 不断丰富和发展, 而由李时珍加工整理而成的。

因而广大普通劳动群众不仅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 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且还对这些原料作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创造出精神财富的珍品。

所以说, 在社会精神财富创造方面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实践者和创造者, 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以平时的辛勤劳动培育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而且以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 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 实质上都是劳动人民自己起来摧毁那些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

奴隶们的英勇斗争冲垮了奴隶主的反动统治, 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上台创造了有利条件; 无数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使封建王朝陷于土崩瓦解,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工人阶级以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 取得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正如列宁所说:“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象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在这样的时期, 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纵观历史的长河, 人民群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人心向背, 始终是社会发展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人心的向背, 体现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代表着每一历史时代的时代精神,预示着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得人心者昌,逆人心者亡,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必然丧失民心,这是一条颠仆不变的真理。

二、是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

它要求党的一切工作, 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

它要求我们党任何时候都必须“ 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 这种利益的一致性,要求我们党无论观察问题还是处理问题,无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实施路线方针政策, 都必须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出发点。

江总书记在“ 七一” 讲话中强调:“ 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 党在革命战争年代,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浴血奋战, 前赴后继, 为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而英勇奋斗。

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 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 就是为人民谋利益, 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 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这是我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

党注意到, 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

我们所有的政策, 措施和工作, 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 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

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

应当看到, 这些新变化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 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这对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因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同时还应看到, 多样化趋势必然会产生不同阶层, 不同方面群众的特殊利益, 产生群众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我们应当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尊重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特殊利益,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又防止两极分化; 既坚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又积极引导和鼓励先富带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把不同阶层, 不同方面群众的特殊利益照顾好, 增强人民的团结, 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

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保持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急需解决的事情并不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并不意味着可以对这些事情置若罔闻。

也必须进行适当的,妥善的处理和解决。

比如,职工下岗问题,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 可以说也是党在实现最大多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

但随着下岗职工人数的增多, 这个问题就会转化成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

它关系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 2003 年底为止消除职工下岗问题, 就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包括经济利益, 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党和政府要正确地处理这些利益关系, 人民群众也要正确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

经济利益是人民群众经济生活中的根本需要, 政治利益是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根本需要。

我们党既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 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政治利益。

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 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 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党的一切工作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

三、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 它是奠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的。

党的群众观点, 就是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 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 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 帮助群众自己动手, 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 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

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也是它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以完成党的光荣历史使命。

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对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

其要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

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凝结起来,即为通常广义的群众路线,这就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

没有坚定的群众观点, 就不可能在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 反之, 单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 而没有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不能把工作做好。

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同最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在执政前, 党长期处于敌人的包围、压迫环境中,党的一切工作有赖于党员发动群众去做, 依靠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得以生存。

党在工作中以向人民负责的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真正成为人民的代表者。

党能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皆源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针对执政后的特点, 继续坚持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党制定了干部参加劳动、与群众实行“ 三同” 等具体制度,以密切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

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努力奋斗的结果。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的深入, 社会经济成份和利益日益多样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