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Windows Server 2012R2安装过程图解

Windows Server 2012R2安装过程图解

Windows Server 2012R2安装过程图解准备工作1、服务器:HPE DL360 GEN10(4块硬盘)2、安装介质盘或镜像文件(ISO):Windows Server 2012 R2 Standard x64(英文版)iLO的设置和使用iLO是Integrated Ligths-out的简称,是HP服务器上集成的远程管理端口,它是一组芯片内部集成vxworks嵌入式操作系统,通过一个标准RJ45接口连接到工作环境的交换机。

只要将服务器接入网络并且没有断开服务器的电源,不管HP服务器的处于何种状态(开机、关机、重启),都可以允许用户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管理。

简单来说,iLO是高级别的远程KVM 系统,可以将服务器的显示信息显示在本地,并且使用本地的键盘鼠标控制、操作服务器,并可以将本地的光盘镜像、文件夹作为虚拟光驱映射并加载到服务器中。

使用iLO,可以完成低层的BIOS设置、磁盘RAID配置、操作系统的安装等底层的工作,并且可以在完成系统安装后实现系统的远程控制与管理。

iLO有自己的处理器、存储和网卡,默认网卡的配置是DHCP。

管理员可以在HP服务器刚开始启动的时候进入iLO界面修改IP、添加或修改管理用户名与密码。

1、在服务器启动过程中按F9,进入HPE服务器系统实用工具的配置界面。

2、选择系统配置进入。

3、在系统配置中选择iLO5配置程序。

4、选择网络选项进入进行网络配置5、关闭默认设置的DHCP,根据服务器所处的网络环境配置相应的IP地址,确保可以从网络内的其他电脑访问到该IP。

设置完成后按F10保存变更。

6、返回到上一界面,选择用户管理。

7、服务器出厂默认只有一个administrator用户,初始密码在服务器前面板左侧的一个吊牌中,将其拉出就可以看到初始的用户名(Administrator)与初始密码。

用户可以自行修改管理员的密码或另行创建一个管理员用户,以便使用iLO登录管理该服务器。

选择新建用户选项。

8、根据需求选择新用户的权限,创建用户的登录名以及登录密码。

9、创建完成后可以按F12进行保存并退出配置界面。

10、保存完毕后系统会重启并使之前的变更生效。

此时用户就可以在网络内其他电脑上通过配置好的iLO地址访问并管理此服务器。

11、在用户电脑中打开IE并输入之前在服务器上设置好的IP地址,在登陆页面中输入添加好的用户名和密码。

12、iLO在默认情况下是不支持图形界面的远程管理的,用户需要从HP经销商处购买iLO 的License号码,并在“Administrator→Licensing”处输入该License号,才能实现图形界面的远程管理功能。

如图所示。

13、如果服务器死机,或者服务器没有开机,用户可以直接在管理页面的右上角找到电源的图标,点击后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相应的选项进行服务器的开机、关机或重启等操作。

如果是iLO4的话,这该功能可以在左侧栏的Power Management下找到14、在“Remote Console→Remote Console”中,可以实现远程KVM功能,一种是使用“.NET Integrated Remote Console”,另一种是使用“Java Integrated Remote Console”,前者使用需要.NET Framework的支持,使用后者需要安装JAVA运行环境。

不管使用哪种方式,在登录到远程控制台之后,可以直接显示服务器的当前状态,不管服务器是处于自检、启动中还是启动后,都能看到服务器的显示界面,和直接在服务器前查看服务器的控制台是一样的效果。

并且在远程控制中,可以将本地文件夹、镜像文件、URL地址镜像映射到服务器中作光驱使用,相关控制如图所示。

在“Power Switch”菜单中还可以更改服务器的电源状态,在“Keyboard”中发送Ctrl+Alt+Del 之后,使用本地键盘,输入管理员帐户、密码就可以登录到服务器了。

此时使用本地的键盘、鼠标就可以操作远程的服务器。

RAID的概念及设置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有“独立磁盘构成的具有冗余能力的阵列”之意。

磁盘阵列是由很多价格较便宜的磁盘,组合成一个容量巨大的磁盘组,利用个别磁盘提供数据所产生加成效果提升整个磁盘系统效能。

利用这项技术,将数据切割成许多区段,分别存放在各个硬盘上。

磁盘阵列还能利用同位检查(Parity Check)的观念,在数组中任意一个硬盘故障时,仍可读出数据,在数据重构时,将数据经计算后重新置入新硬盘中。

RAID 的两个关键目标是提高数据可靠性和I/O 性能。

磁盘阵列中,数据分散在多个磁盘中,然而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就像一个单独的磁盘。

通过把相同数据同时写入到多块磁盘(典型地如镜像),或者将计算的校验数据写入阵列中来获得冗余能力,当单块磁盘出现故障时可以保证不会导致数据丢失。

有些RAID 等级允许更多地磁盘同时发生故障,比如RAID6 ,可以是两块磁盘同时损坏。

在这样的冗余机制下,可以用新磁盘替换故障磁盘,RAID 会自动根据剩余磁盘中的数据和校验数据重建丢失的数据,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

数据分散保存在RAID 中的多个不同磁盘上,并发数据读写要大大优于单个磁盘,因此可以获得更高的聚合I/O 带宽。

当然,磁盘阵列会减少全体磁盘的总可用存储空间,牺牲空间换取更高的可靠性和性能。

比如,RAID1 存储空间利用率仅有50% ,RAID5 会损失其中一个磁盘的存储容量,空间利用率为(n-1)/n 。

磁盘阵列可以在部分磁盘(单块或多块,根据实现而论)损坏的情况下,仍能保证系统不中断地连续运行。

在重建故障磁盘数据至新磁盘的过程中,系统可以继续正常运行,但是性能方面会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

一些磁盘阵列在添加或删除磁盘时必须停机,而有些则支持热交换(Hot Swapping ),允许不停机下替换磁盘驱动器。

这种高端磁盘阵列主要用于要求高可能性的应用系统,系统不能停机或尽可能少的停机时间。

一般来说,RAID 不可作为数据备份的替代方案,它对非磁盘故障等造成的数据丢失无能为力,比如病毒、人为破坏、意外删除等情形。

此时的数据丢失是相对操作系统、文件系统、卷管理器或者应用系统来说的,对于RAID 系统来身,数据都是完好的,没有发生丢失。

所以,数据备份、灾备等数据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与RAID 相辅相成,保护数据在不同层次的安全性,防止发生数据丢失。

RAID 中主要有三个关键概念和技术:镜像(Mirroring )、数据条带(Data Stripping )和数据校验(Data parity )。

镜像,将数据复制到多个磁盘,一方面可以提高可靠性,另一方面可并发从两个或多个副本读取数据来提高读性能。

显而易见,镜像的写性能要稍低,确保数据正确地写到多个磁盘需要更多的时间消耗。

数据条带,将数据分片保存在多个不同的磁盘,多个数据分片共同组成一个完整数据副本,这与镜像的多个副本是不同的,它通常用于性能考虑。

数据条带具有更高的并发粒度,当访问数据时,可以同时对位于不同磁盘上数据进行读写操作,从而获得非常可观的I/O性能提升。

数据校验,利用冗余数据进行数据错误检测和修复,冗余数据通常采用海明码、异或操作等算法来计算获得。

利用校验功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磁盘阵列的可靠性、鲁棒性和容错能力。

不过,数据校验需要从多处读取数据并进行计算和对比,会影响系统性能。

不同等级的RAID 采用一个或多个以上的三种技术,来获得不同的数据可靠性、可用性和I/O 性能。

至于设计何种RAID (甚至新的等级或类型)或采用何种模式的RAID ,需要在深入理解系统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选择,综合评估可靠性、性能和成本来进行折中的选择。

常用的RAID分级以及优缺点RAID0RAID0 是一种简单的、无数据校验的数据条带化技术。

实际上不是一种真正的RAID ,因为它并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冗余策略。

RAID0 将所在磁盘条带化后组成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将数据分散存储在所有磁盘中,以独立访问方式实现多块磁盘的并读访问。

由于可以并发执行I/O 操作,总线带宽得到充分利用。

再加上不需要进行数据校验,RAID0 的性能在所有RAID 等级中是最高的。

理论上讲,一个由n 块磁盘组成的RAID0 ,它的读写性能是单个磁盘性能的n 倍,但由于总线带宽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实际的性能提升低于理论值。

RAID0 具有低成本、高读写性能、100% 的高存储空间利用率等优点,但是它不提供数据冗余保护,一旦数据损坏,将无法恢复。

因此,RAID0 一般适用于对性能要求严格但对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不高的应用,如视频、音频存储、临时数据缓存空间等。

RAID1RAID1称为镜像,它将数据完全一致地分别写到工作磁盘和镜像磁盘,它的磁盘空间利用率为50% 。

RAID1在数据写入时,响应时间会有所影响,但是读数据的时候没有影响。

RAID1 提供了最佳的数据保护,一旦工作磁盘发生故障,系统自动从镜像磁盘读取数据,不会影响用户工作。

RAID1 与RAID0 刚好相反,是为了增强数据安全性使两块磁盘数据呈现完全镜像,从而达到安全性好、技术简单、管理方便。

RAID1 拥有完全容错的能力,但实现成本高。

RAID1 应用于对顺序读写性能要求高以及对数据保护极为重视的应用,如对邮件系统的数据保护。

RAID2RAID2称为纠错海明码磁盘阵列,其设计思想是利用海明码实现数据校验冗余。

海明码是一种在原始数据中加入若干校验码来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的编码技术,其中第2n 位(1, 2, 4, 8, … )是校验码,其他位置是数据码。

因此在RAID2 中,数据按位存储,每块磁盘存储一位数据编码,磁盘数量取决于所设定的数据存储宽度,可由用户设定。

下图所示的为数据宽度为4 的RAID2,它需要4块数据磁盘和3块校验磁盘。

如果是64位数据宽度,则需要64块数据磁盘和7块校验磁盘。

可见,RAID2的数据宽度越大,存储空间利用率越高,但同时需要的磁盘数量也越多。

海明码自身具备纠错能力,因此RAID2 可以在数据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对纠正错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它的数据传输性能相当高,设计复杂性要低于后面介绍的RAID3 、RAID4 和RAID5 。

但是,海明码的数据冗余开销太大,而且RAID2 的数据输出性能受阵列中最慢磁盘驱动器的限制。

再者,海明码是按位运算,RAID2数据重建非常耗时。

由于这些显著的缺陷,再加上大部分磁盘驱动器本身都具备了纠错功能,因此RAID2在实际中很少应用,没有形成商业产品,目前主流存储磁盘阵列均不提供RAID2支持。

RAID3RAID3是使用专用校验盘的并行访问阵列,它采用一个专用的磁盘作为校验盘,其余磁盘作为数据盘,数据按位可字节的方式交叉存储到各个数据盘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