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历史名人古今淮安历史文化名人前二十名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
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汉初中原南下,武帝闽越徙淮;到东汉董卓之祸、洛阳人大举迁淮;西晋永嘉之乱,北方士族纷纷南下避淮泗;再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
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
两千多年来,淮安大地以最大的热情和爱意,拥抱、呵护与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
八方汇来的儿女们,也创造了无数惊人业绩,为母亲增光添彩,给古老的大地带来青春活力,使淮安上空更加群星璀璨。
下面,我们从淮安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挑选出二十位最能代表淮安的历史人物,一一呈现给大家,看我淮安熠熠生辉的人文历史。
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第十名:经学大师——阎若璩第十一:建安七子——陈琳第十二:瘦马画家——龚开第十三:爱国志士——李公朴第十四:扬州八怪——边寿民第十五:清代名医——吴鞠通第十六:甲骨四唐——罗振玉第十七:大历才子——吉中孚第十八:古文大家——鲁一同第十九:历算学家——卫朴第二十:京剧宗师——王瑶卿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小名大鸾。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享誉世界的外交家。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为山阳县令。
大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居清江浦。
父亲周贻能,娶清河县令万青选之女十二姑为妻。
周恩来早年读家塾,先后赴日本、欧洲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举国同哀。
周恩来最能代表淮安人南北汇聚、外方内圆的性格特点,既有北方人豪爽果断、又不失南方柔韧细腻的江淮气质。
淮安的水土自古出丞相,除了周恩来以外,历史上知名的还有东吴丞相步骘(?-247)、魏大司马陈骞(211-292)、明礼部尚书蔡昂(1481-1541)、清代大学士汪廷珍(1757-1827)等。
今淮安驸马巷有周恩来故居、桃花垠畔有周恩来纪念馆、仿西花厅、周恩来遗物陈列馆;市区古运河北岸陈家花园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又称万公馆。
浙江绍兴有周恩来祖居、周恩来纪念馆,扬州宝应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天津有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辽宁铁岭有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日本有京都周恩来纪念碑,另在南京、延安、上海、重庆等地均有周公纪念馆。
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人。
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
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韩信在秦末大起义中原在项羽手下效力,因未得重用,于是离去投靠刘邦。
在楚汉争战期间,他率部队纵横沙场,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灭楚,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齐王、楚王,后降封淮阴侯。
明散文家茅坤称他为“兵仙”,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陈亮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国外专家亦有称他为“冷兵器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的。
由于他功高震主,终以谋反罪名被诛。
两汉时期,淮地居民以楚韩等国遗民、中原人为主,韩信个性善于谋兵、谋国、谋天下,不善谋己,最能代表淮安早期受楚文化的影响。
著名诗人李白、崔国辅、刘长卿、温庭筠、苏轼、梅尧臣、杨万里等,在路过淮阴时都曾留下凭吊的诗文。
一饭千金、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韩信点兵等成语皆与韩信有关。
今淮安城有兴文街有胯下桥遗址、向东三华里有瓢母墓,镇淮楼东侧有韩侯祠、韩信钓鱼台等,钓鱼台有联云:“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
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这是淮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促进了吴楚文化的交融。
吴承恩继承两淮文脉,最终以小说这种新式文学体裁达到了浪漫主义在封建时代末期的一次伟大高峰。
有趣的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元末张士诚兵败后,为避祸从江南举家迁徙到淮安,完成了《水浒传》的最后章节。
施耐庵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家乡兴化白驹场施家桥。
今淮安城河下古镇打铜巷有吴承恩故居,六小龄童先生兴建的“猴王世家艺术馆”藏有美猴王的大量艺术收藏品:脸谱、道具、音像和中外名人字画等。
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人。
西汉辞赋大家,汉赋的开创者之一。
早年游学广陵,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
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今仅存三篇。
《七发》是标志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全文两千余字,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去看望,通过反复问答,为其指出病源及治疗方法,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之言有益。
《七发》是从楚辞到汉赋的承前启后之作,后代作者群起模仿,在赋中形成“七”的专体。
枚乘幼子枚皋,字少孺。
自幼受父熏陶,爱好文学,善于辞赋。
17岁上书梁王,被召为郎。
汉武帝每行幸、巡守、游历,必诏枚皋侍从,如有所感,即令其作赋。
枚皋在长期奉制的过程中,练就了一腔急才,速度快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司马相如,当时就有“枚速马迟”之称。
他才思敏捷,一挥而就,人以“马上文”称赞他。
汉代文学繁盛于楚地,枚氏父子是淮安在汉代最有名的文学家。
今淮安肖湖畔有枚乘故里、河下古镇莲花街有古枚亭、枚公河、枚里街,与韩侯钓台东西对峙。
皆为纪念枚氏父子。
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淮安府山阳县人。
晚清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道光十四年任为广东水师提督,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
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
其后,他倾力于虎门要塞威远、靖远炮台的改建,设法加添了火力强大的“洋炮”200多门以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挑衅。
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
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口中仍然大呼杀敌。
他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致创痕遍体而战死。
他的英烈事迹被广为传颂,誉之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
淮安是一座充满英雄气质的古城,另一位抗日英雄左宝贵,在淮安河下古镇,左宝贵与河下回民陶氏女结婚成家,定居河下罗家桥。
左宝贵捐躯平壤后,尸骨无存,清军将士只觅得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他的第二故土淮,葬于河下镇罗家桥西圩河东岸。
清光绪二十一年,淮安人在墓地南侧建造“左忠壮公祠”。
“抗倭状元”沈坤(1507-1560),字伯生,亦是楚州人。
今淮安城东街有关忠节公祠,城东乡南窑九村有关天培墓,左忠壮公祠,古清真寺等。
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刘鹗(1857—1909):名鹗,字铁云,署名“鸿都百炼生”。
祖籍江苏丹徒,生于六合,寄籍山阳。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晚清著名小说家、实业家、金石家。
刘鹗早年在扬州从师太谷学派李广昕,在淮安开烟草店,未赢利而关闭,后去扬州挂牌行医,也是门可罗雀。
后往河南投身于治河,有功。
上书请筑铁路,主张并参与外国资本在国中开矿。
1909年死于新疆,遗体运回淮安,次年安葬于淮安东南曹围。
刘鹗一生思想活跃,才华横溢。
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他的治黄工作、开采山西煤矿、赈济北京灾民、发现甲骨文他在史地、河工、算学、医药、音乐、农商方面均有著作传世。
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等,诗歌创作《铁云诗存》。
明清两代由于运河漕运,淮安达到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高峰。
明清两代小说《牡丹亭》、《桃花扇》、《**》、《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都有以淮安作为背景的故事,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元杂剧大家关汉卿踏访淮安后创作的伟大悲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今淮安勺湖边地藏寺巷有刘鹗故居,藏有刘鹗弹的古琴一架、金丝楠木围棋桌子一张、刘鹗穿的皮袄一件;城南有窦娥巷、淮安府衙等。
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梁红玉(1102—1135):山阳北辰坊人(一说原籍安徽池州)。
南宋著名抗金女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代巾帼英豪。
北宋后期,金兵南犯,江淮兵乱,梁红玉随家人南迁,流落到京口为营妓。
后结识韩世忠。
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
韩赎其为妾。
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与金军、伪齐镇淮军战与山阳等地。
农历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军围攻,力尽伤重落马而死。
终年三十三岁。
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朝廷闻讯大加吊唁。
1151年,韩世忠病逝。
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今淮安北辰坊火神庙内有梁红玉祠,苏州灵岩山有“宋韩蕲王墓”,镇江金山妙高台为梁红玉抗金鏖战击鼓地。
淮扬名菜炒蒲儿菜即与梁红玉有关。
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赵嘏(810-856):字承祜,山阳人,唐五代著名诗人。
有《渭南集》。
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家于润州。
赵渭南嘏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
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
善七律,风格流丽新颖,情景交织,笔法清圆熟练,多奇普句。
名篇《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杜牧尝爱其“长笛一声人倚楼”句,吟咏不已,世称赵嘏为“赵倚楼”。
成语“抛砖引玉”说的就是赵嘏和常建两个诗人到苏州游灵岩寺的故事。
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
祖籍亳州谯县,后迁居楚州。
宋代著名诗人,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加之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