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4、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5、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7、环境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推测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10、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11、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13、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别。
•14、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i=mi/ci15、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17、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18、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9、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0、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 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21、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3、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行合理的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24、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域值。
•25、环境敏感区: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导致负面的环境效益。
•26、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或希望达到)的境地(结果)或标准。
27、生态环境:是指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所组成的生命系统.2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许多生物和生态概念和方法,预测和估计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果和功能所造成的影响,这些概念和方法也适用于人工改造过的系统,如农田和城市。
29、生物量:又称“现有量”,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
•30、生物多样性:系指某一区域内遗传基因的品质、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31、植被覆盖率: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32、社会经济环境:以人(人体或人群)为中心,由人类创造的一切产品和副产品及其关系、状态和过程的总体。
33、目标人口:是指受拟建项目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那部分人口。
•34、外部不经济性:是经济外部的一种表现形式。
35、机会成本:我们把其他使用方案获得的最大经济效益,称为该资源利用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
36、视觉影响评价:是指运用环境美学观点,依据不同功能区的美学标准,对建设项目引起的环境景观变化,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所进行预测影响分析与评价的过程。
37、文化环境: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关系,古文化遗迹、古墓葬、古建筑、石窟等,以及重要历史遗址、化石遗址等具有环境价值的文物,既是文物保护对象。
也是环境保护的对象。
即所谓的文化环境。
38、文物环境评价:是指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史迹文物改变的程度,文物周围环境的改变程度,以及对这些改变导致文物价值的变化进行评价.二、简答题。
1、一种理想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应能满足以下条件?答:[1]•基本上适应于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作出识别和评估;[2]•对各种替代方案(包括项目不建设或地区不开发的情况)、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3]•生成清楚地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了解可能的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4]•包括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5]•及时、清晰的结论,以便为决策提供信息。
另外,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还应验甚至所评价活动开始及结束以后一定时段内的监测和信息反馈程序.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应包括的内容(要点)?答:[1]•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状况;•[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5]••环境影响经济效益分析;•[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答:评价具有四种最为基本的功能: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和导向功能。
评价的基本功能在评价的基本形式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1]•评价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已有的客观作出价值判断。
[2]•评价的基本形式之二,是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将形成的客体的价值作出判断。
•[3]•评价的另外一种基本形式,是将同样都具有价值的客体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中哪一个更有价值,更值得争取的,这是对价值序列的判断,也可称为对价值程度的判断。
•[4]•在人类活动中,评价最为重要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功能是导向功能,以上三种功能都隶属于这一功能。
4、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答:[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2]•知道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5、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答:[1]•具有法律强制性;•[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3]•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项目建设;•[4]•分类管理;•[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6、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答:1972年引入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开展研究。
•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首次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地位。
• 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具体规定。
• 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内容、编制和审批程序。
•1996年,《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应当从微观评价向中观、宏观评价发展。
• 1998年,国务院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专章的形式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规定,提出对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完善了申报、审批程序及法律责任。
• 200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展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两部分。
7、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答:[1]•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2]•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3]•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
8、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答;[1]•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2]•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3]•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9、环境影响评价是怎样进行分类管理的?答:[1]•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新建或扩建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可能的是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或以往尚未有过的。
•[2]•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新建或扩建工程对环境可能产生有限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是较小的或者减缓影响的补救措施是很容易找到的,通过规定控制或补救措施可以减缓对环境的影响。
•[3]•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对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10、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原则及要求?答:原则:•[1]•环境影响报告书应该全面、客观、公证,概括的反应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书,其重点评价项目另编分项报告书,主要的技术问题另编专题报告书。
•[2]•文字应简洁、准确,图表要清晰,论点要明确。
•基本要求:•[1]•环境影响报告书总体编排结构:应符合《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颁布)的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2]•基础数据可靠:基础数据时评价的基础。
•[3]•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合理;•[4]•结论观点明确、客观可信;•[5]•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文字简练、篇幅不宜过长;•[6]•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有评价资格证书。
11、环境影响识别包括哪些基本内容?答:环境影响就是要找所有受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组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2]•环境影响程度识别。
12、指数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答:环境现状评价中常采用能代表环境质量好坏的环境质量指数进行平价。
具体有单因子指数评价、多因子指数评价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等方法.13、地表水环境预测点怎样确定?答:[1].已确定的敏感点•[2].环境现状监测点,以利于进行对照;•[3]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地,重要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4].在河流混合过程段选择几个代表性断面;•[5].排污口下游可能出现超标的点位附近。
14、常用的消减拟建项目对地表水污染的措施有哪些?•答:[1].对拟建项目实施清洁生产、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最根本的措施其次是就项目内部和受钠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案的改进提出有效的建议。
•[2]推行节约用水和废水再用,减少新鲜水用量;结合项目有、特点,对排放的废水采用适宜的处理措施。
•[3].在项目建设期因清理场地和基坑开挖、堆土造成的裸土层应就地建雨水拦蓄池和种植速生植被,减少沉物进入地表水体。
•[4].试用农用化学品的项目,可通过安排好化学品试用率、试用范围、和流失到水体的途径等方面想办法,将土壤侵蚀和进入水体的化学品减至最少。
•[5]应采用生物、化学、管理、文化和机械手段、一体的综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