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峡库区三峡工程建在长江上游与中游的分界部位,渝东山地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
坝区在三峡东部,西陵峡内的三斗坪、中堡岛河段。
它与下游约40千米的葛洲坝工程,将万里自然长江分为三级四段。
即大坝以下的调节、控制河段,两坝之间的人工湖段,大坝以上的人工湖段和自然河段,显著改变长江状态。
特别影响大坝以上约660千米的人工湖段、库区水域,相应的行政辖区,自然区划,必须深入研究。
近代实验认识论,分析方法论,一分为二哲学的进步,推动部分科学迅速发展,不断细化,分支学科日益增多,加剧视野局限,认识片面,信息不对称。
随着科学发展,各学科又互相交叉、渗透、融合、回归整体性、综合化,合二为一。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成为联系、沟通各学科的纽带和桥梁。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万物一体,相生相克,天人之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一元论、统一性、综合化十分类似,近于殊途同归。
我们更应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昔日,宣传大禹治水以来四千多年的经验教训,强调疏导与围堵等工程治水的功过,轻视“随山刊木,以增五利”等生态治水的贡献。
现在,必须结合全流域实际,师法自法、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发挥整体、长期效益。
1958年3月,《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文件指出,长江流域治理开发工作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
同时,需要正确解决以下七种关系,远景与近景,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即有销路)。
这七种关系必须相互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和先后次序,进行具体安排。
”回顾近50年的实践,对照当时确定的原则,颇值得总结反思,发扬光大。
按照区域地理学要求,探讨三峡库区、自然区划的水文循环,分析外来、本地、外去水系,认识长江流域、中游区段的水文循环,研究大气、地表、地下水系。
即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开创现代科学治水的新时代,保卫祖国文化安全。
第一节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世界著名的巨川。
它的流程、流域、水量、水能,物产之丰,航运之利,都占全国首位,也居全球前列。
它是大自然的杰作,送给中华民族的珍贵礼物,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创造先进、辉煌文化的母亲河。
我们要巩固长江的重要地位,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根据“温故而知新”常识,只有深刻认识长江流域自然演变的规律,人类活动的历史,理解过去的启示,应用现代科技,化作创造新时代的动力;在充分完善水循环,切实优化水环境,合理再生水资源,有效防治水灾害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上做出新贡献,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一、名称长江干流有总体、分段名称、别称,并经历变化。
这些历代名称,表达明确的物质、能量对象,时间、空间范围,水量、水质、水能以及河道长、宽、深等特点,成为专属的地理标志,也反映不同时期华夏儿女对母亲河严谨、实证的认识、热爱、歌颂,留下宝贵的遗产。
即“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我们回顾长江名称演变,继往开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是凝聚炎黄子孙心思、力量的共同基础。
同时,更便于文人、墨客抒发思古之幽情,谱写创新之华章。
因为,它是地名学的主要内容,思想、文化的宝库,蕴藏历史的记忆,科学的哲理,实应好好保存,传之久远。
不可用不规范的演绎、戏说,不符合地名学要求,缺乏文化品位的大、洋、奇、俗名称替代,或沿用多地重复、名不符实、不合时宜的随意地名,以免造成不应增加的混乱、不该消失的遗憾。
(一)江西周时期,公元前1066年至前771年,先民传唱的歌谣,称长江为“江”。
约在东周春秋时代,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成书的《诗经》,正式记载为“江”。
如《小雅•四月》中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意思是说无边无际的长江、汉水,律理、总汇南方江河。
《周南•汉广》中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意思是说广阔的汉水啊,不可游泳;长大的长江啊,不能用竹排、木筏渡过。
周南是周朝南方的巴蜀荆楚等疆域,当时歌谣咏唱长江波浪壮阔,惊涛裂岸,仍符合现在实际。
成书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的《尚书》,是很早的书籍,古代的公文汇编。
先秦称“书”,汉初称“尚书”。
其中的《禹贡》记述夏禹平定水土后,九洲的自然状况、进贡的土特物产。
与长江有关的水运路线,扬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即船舶沿着长江、东海,到达淮河、泗水;荆州“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即船舶由长江、沱江、潜水、汉水,越过陆地,到洛水、达南河。
“江”是长江的专称。
如“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意思是长江发源于岷山,东边是沱江。
“河”是黄河的专称。
如“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意思是黄河发源于积石山,流到龙门。
江河以外的水流,则冠以名,如“汉水”、“渭水”、“汾水”。
这是当时人们对天然水流宽度、深度、流量等的初步认识,进行的起始分类,以后沿用,并有长江,黄河等变化。
一般江大于河、河大于水、水大于溪。
另外,还有川、曲、涧、圳、沟、渠等名称,分别研究不同的水流。
战国时期,公元前335年至前296年,楚国诗人屈原写的大量诗歌,多处提到长江等河流。
如《湘君》中有“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哀郢》中有“将运舟而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安流”以后演化为“安澜”,是治理长江等河流的愿望。
(二)长江人们在许多实践中,逐步认识长江“看不到头,望不见尾”的主要特征,即因其长而别称“长江”。
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已见诸文献。
如郦道元著的《水经注》载“长江(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唐朝诗人李白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等名篇。
诗人杜甫也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赞叹。
《辞海》解释“长江在古时专称曰江,或称江水。
后世以江为大川之公称,乃称长江或大江”。
(三)大江人们在活动中还发现长江大的特征,雅称“大江”。
约于三国初期,公元220年至232年成书的《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全国河道水系的专著。
称“岷山在蜀郡氏道县,大江所出”。
宋代诗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
近人毛泽东写的《菩萨蛮•黄鹤楼》也有“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称长江为大江。
一些企业以大江冠名,弘扬长江精神。
(四)扬子江江苏扬州,镇江以下河段,古有扬子县,扬子津,得名扬子江。
早在隋代,扬州地区已有扬子津,扬子桥等地名。
扬子津为古渡口,在今扬州市南,由此南渡京口(今镇江市)为江滨要津。
到宋代,扬子江之名已散见于诗文。
如“闲观场子江心浪,静听金山寺里钟”。
更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之说,赞美三峡水质之好,四川茶叶之神。
清顺治15年,公元1658年,外国人纳瓦烈(NAVARETTE)来国内旅游,见长江广阔无际,类似海洋,称为大洋之子,意译“洋之江”。
因洋、扬发音相同,转为扬子江,全球通用。
近代通称长江为扬子江,或以扬子江代表通达大洋的长江。
即扬子江是古代国名,并非现代洋名。
一些单位以扬子江冠名,建设企业文化。
上述内容和相关资料,表达人们对长江的深厚感情,研究成果,荟萃大量自然、社会、科学知识。
现在认识长江,温故而知新,定有许多启迪。
例如,称江阴为“江尾海头”,即表明长江与大海的密切关系和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发展状况。
长江三峡演化出三峡工程,大坝、坝区、库区、高峡、平湖等词语,包涵丰富的经历、往事,供人评说。
兴建三峡工程,移民建镇、出现一些新的自然、人为地物名称,仍将变化。
它涉及地名的起源、含义、命名准则,词语结构、语间转译、分布、演化规律等地名学内容。
它也表明长江干流地物的正确命名与使用,对政治、经济、社会均有重要意义。
二、长江我们从三峡库区的水文循环来研究长江。
(一)河流从不同时期、书籍的河流定义、含意看,人们逐渐深入认识河流。
地表水受重力作用,沿着低洼沟谷流动,称为河流。
地球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如江河的总称。
河流是一种天然水流,由一定区域内的地表水(包括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并经常或周期性沿着狭长的凹地流动。
较小的称涧、溪,较大的名江、河。
由于流水的重力作用,不断冲刷、切割地表,使狭长的凹地、沟谷延长、加深、展宽,由小溪变成中河、大江。
石灰岩等可溶性基岩分布地区的部分河流,经裂隙、溶洞潜入地下,成为地下河流。
河流是流水与地表形态相互作用的自然水域。
流动的水和容水的槽,是构成河流的两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
流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削峰填谷,使地表发生均夷之变;河槽汇集径流,使水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经久不息。
显然,河流干涸,长期断流,生命终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黄河、尼罗河、塔里木河、科罗拉多等较大河流,由于人类过度开发,相继发生少流、断流。
这是现代治水由防洪转为抗旱,面临的重大新课题。
河流与分散的降水、雪水、泉水等比较,具有分布广、水量大、相对集中、展露地表、取用方便、循环更新周期短等优点,是人类依赖的主要水源。
对人类的影响,远大于冰川、湖沼、海洋等水体。
大江大河中游常是文明的发祥地。
河水多是液态淡水,宝贵资源。
河流在灌溉、养殖、航运、发电,以及城乡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影响人类、生物、水体、环境等生存发展。
中国的先民,择河而居,在长江、黄河两岸繁衍生息,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灿烂的农桑文明。
它是全球北纬30度古老文明密集地带的东方灯塔,大乘气象,真理远在中国。
数千年来,河流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作出不可磨灭的恢宏贡献。
随着时代进步,我们与河流的关系将更为密切。
河流将为人类提供更多服务,人类将对河流施加更多影响。
但是,江河流水的时空分布严重不均衡,超过地表的承受能力和人类的控制能力,也会给自然和人们带来水多、水少、水脏、水乱等灾害。
为了趋利避害,兴利除害,化害为利,主动地治理、利用、保护江河,必须承先启后,研究河流运动变化的规律,优化河流。
河水的时空分布常不均匀。
生物发育的自然节律也不需要均匀地水热条件。
普通农民也知道“不冷不热,五谷不结”。
过分强调水循环、水环境、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造成许多灾害的原因,采取不当措施的理由,容易忽略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轻视造成灾害的真正原因,降低防治水害的实际效果。
这是现代治水的又一重大新课题。
(二)干流由许多支流汇集而成的河流,或同一水系全部支流汇注的河流,称为干流。
它源远流长,水量丰沛,河床较低,下切速度高于支流,又称主流。
一条江河由两条以上支流汇合而成,一般以“河源惟远”、“流向顺直”二原则,即流程较长,水量较大,河床较直,发育时间较长的支流为干流。
不过,由于历史局限,勘测、统计疏漏,也有相反的情况。
例如,人们后来发现,大渡河的长度、水量、流域面积都大于岷江,仍误认为它是岷江的支流,甚至误认岷江为长江上游干流,将错就错,习以为常。
当然,这是鲜见的罕例。
另外,人们也将直接流入海洋或湖泊的单一河流看作干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