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伊犁州建立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项机制”
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长效机制,注重规范化,突出长效性,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活动的关键。
近年来,我州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着力在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常态化
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项机制”,保障了创建活动规范、有序
开展。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成立了由州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于1998年设立了创建活动办公室统筹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各县(市)、各
部门、各单位层层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任务,配备专兼职干部,做到县(市)有机构,部门有专人,建立了州、县(市)、乡镇(街道)、村队(社区)四级创建活动体系,形
成了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将各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划拨专项经费,有力保障了创
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健全宣传教育机制。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特点、规律,坚持把
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宣传教育工作重点由州、县(市)层面向乡镇(街道)、村队(社区)转移,由普遍性宣传教育向普遍宣传教育、重
点人员宣传教育相结合转移,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宣传内容,拓宽教育范围,使宣传
教育活动覆盖到各行各业和各族群众,贯穿于各族干部群众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起
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健全协调配合机制。
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伊犁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的实施方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和相关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措施落实,做到了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
创建活动办公室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服务职责,定期不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和解决
创建活动中的问题,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齐心合力抓创建的工作局面。
四、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制定完善了《伊犁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评选标准和条件》、《伊犁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评选标准和条件》,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团结进步模
范单位验收标准;制定出台了《伊犁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创建表彰管理办
法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的管理;编制完成了民
族团结进步创建长远规划,进一步确定创建目标;各单位、各部门分别制定了民族团结公约,各乡镇(街道)、村队(社区)制定了乡规民约,进一步规范了民族团结行为准则,
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健全动态管理机制。
坚持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市)、模范行业、模范单
位作为创建精神文明单位的必要条件,按照“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动态管理、注重平时”的原则,切实加强对申报单位的培养、考核,严把入口关,并通过表彰先进、示范带动、
文明推动、上下联动的方法,加强分类指导,延伸创建领域,提升创建水平。
同时,对已
创建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单位实行动态管理,以三年为一届,届满的模范单位由相应的
创建办进行复验,对复验不合格的,由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对有关单位的主要领导进行谈话,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复验仍不合格的,则取消其荣誉称号。
六、健全考核验收机制。
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自治州绩效考评考核的重
要内容,由州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采取专题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定期下派检查考核组对
各县(市)、各部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与精神文明单位同步验收,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同时,各县(市)、各部
门定期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自查自纠,确保了创建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七、健全表彰激励机制。
围绕不断深化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自治州每四年召
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各县(市)每两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乡镇
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激发了更多单位和个人争创模范乡村、模范社区、
模范学校、模范企业、模范家庭和模范个人,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讲团结、人人争先进的
浓厚氛围。
自1982年以来,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共召开了10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一大批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受到表彰奖励,他们的模范行为已成为感召和带动各族群众共
同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巨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