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为坻为屿为宫室器皿B.之乃记之而去余闻之也久C.乃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D.尔尔远逝惟手熟尔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5小题,共225.0分)2.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4分)①伐竹取道伐:②下见小潭见: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④以其境过清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译文: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译文: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6.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1)环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2)清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7.给加线的字注音篁()竹卷()石底以出为坻()怡() 然不动寂寥()无人翕()忽幽邃()犬牙差()互8.理解填空(2分)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句子:理由:10.解释下列加线的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1.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1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答:13.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2分)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4.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15.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4分)16.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三、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17.《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18.文学常识填空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的第四篇。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答案】1. B2.①砍伐②看见③大约④凄清3.①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②四面有竹子和树木围绕,寂静空寥,没有一人。
4.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②顺着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流的岸势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有的地方露出水面,有的地方被淹没了,或现或隐。
5.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6.(1)玉环、环绕(2)清凉、凄清(3)大约、可能、可以、能够7.huáng quán chí yǐ liáo xī suìcī8.全石以为底俶尔远逝,往来翕乎鱼水9.(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1)表示约数,左右;(2)斗: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北斗星一样;(3)感到凄凉;(4)停留。
11.(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12.(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3.(2分)评分点:指出特点(1分),分析(1分)示例: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14.悲(由乐到悲)(2分),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5.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
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分)。
16.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7.柳宗元18.①抒情议论散文②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A项“为”的意思依次为“成为”、“做,雕刻”;B项“之”的意思都是“代词,代事”;C项“乃”的意思依次为“于是,就”、“竟然”;D项“尔”的意思依次为“……的样子”、“罢了”。
根据以上分析,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注意本题中“见”、“可”、“清”的解释。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或翻译能力。
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
本题中要注意“下”、“冽”、“环”、“寂寥”等词语的解释。
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
所学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字字落实。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此题翻译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佁然”“西南”“斗、蛇”。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文言文语句断句的原则一般有:借助语法结构划分、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划分、根据文意划分、按意义兼顾音节划分、由古文化知识划分等。
本题两句可按意义划分,注意主谓之间要停顿。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6.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主要是一词多义现象,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积累,定期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音的识记能力。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的积累,我们平时要经常把积累的内容拿出来读一读,写一写。
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此题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卷、差、坻、怡”。
8.本题考查学生对写景角度的理解能力。
写景的角度有很多,从人的感觉的角度一般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
多角度写景的作用有固定的模式,一般为:可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柳宗元在散文《小石潭记》中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乎”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写作特色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分析它写的是什么内容,采用这种语言起到了什么效果。
示例: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斗”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北斗星一样;“凄”意动用法,感到凄凉。
1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应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当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又没有一个好友,又没有实权,心中很是孤单寂寞,虽是游山玩水,但内心很是苦闷。
作者于是只好借景抒怀。
故本文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1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为某一景点写简介,一般可以从自然风光、特产资源、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来进行。
本题从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内涵方面介绍即可。
语言要生动、简洁,富有感染力。
1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品味赏析能力。
品味句子的精彩之处可以根据句子的具体内容,从表现的是什么或表达了什么两个角度来回答。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斗折蛇行”形象地描写出潭水流出,形成的小溪曲曲折折,若隐若现的样子。
作者准确地写出了自己所见景物的特点。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感及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
作者写作此文时(唐顺宗永贞元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
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
作者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