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一:
滨海新城重点功能区规划
新城建设区
滨海新城总用地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8.6平方公里,水系(湿地)绿地等非建设面积78.4平方公里。
其中滨海商务区规划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滨海游憩区规划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滨海生态居住区规划用地面积31.6平方公里;科技研发区规划用地面积6.2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规划用地面积18.6平方公里;内海湖面旅游区规划用地面积16.1平方公里。
滨海新城建设成为服务黄河三角洲的现代服务产业区(MSD)。
将防潮堤围合区域海水利用与海水分级净化淡化处理相结合,按照海水净化淡化处理的不同阶段进行水面区域划分,根据不同的水质设计不同的项目与活动,实现对滨海土地的海陆统筹及水域空间的综合利用,形成集行政、商务、金融、信息服务、旅游休闲、科教研发、海水净化淡化等为一体的东营滨海现代服务产业区。
空间功能划分为四大板块:
滨海商务板块•滨海游憩板块•滨海生态居住板块•科教研发板块
1、滨海商务区
充分依托滨海新城海水梯度利用的空间区划,将黄河路延伸线与现状防潮堤交叉口周围区域建设成为东营现代服务产业区,规划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
将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集中,配套完善的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等设施,形成东营滨海商务区。
集中运作新金融产业,主要包括地权、水权、海权、碳权、排污权等的交易。
以金融街、投资服务中心、广场及绿化带构成核心区,承担新区最核心的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功能,旨在为各金融机构及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提供国际化的发展平台。
核心区内的国际甲级写字楼及配套商业;周边拓展区域的甲级写字楼及配套商业。
行政中心:将黄河三角洲、东营及新城区相关行政机构集中于滨海新城商务板块,实施行政推动城市发展,同时,相对的集中办公能有效提供效率。
金融中心:以金融街为龙头完整区域性金融中心,集合各大银行、交易所、投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现代典当公司等,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的投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方面服务。
商业中心:集酒店、文化娱乐、公共服务与商业为一体,与商务生活同步的个性化商业中心。
商务中心:以写字楼为主,包括甲级写字楼及乙级写字楼。
2、滨海游憩区
利用海水净化处理后的水体及其周边环境,形成亲水、浴水、临水、戏水、入水、借水、
观水、听水、滨水、游水等利用水体、进入水中、借用水景的方式,打造东营滨海游憩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
内海湖面旅游区规划用地面积16.1平方公里。
水心:内海区域打造岛屿、沙洲、建筑景观等核心标识系统和游戏目的地,休闲模式包括:水上屋创意风吕、温泉水上度假屋等休闲度假场所;景观小品、艺术建筑等景观标志。
水面:蓝海(内海)本身就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可以打造滨海观光环。
水面上还可以船、筏(非机动)等为交通及游憩工具,以漂浮结构形成大地艺术景观。
其休闲模式包括:滨海水上乐园的水上游乐设施设备展示和推介,充气类水上游乐设施设备,“水上嘉年华”的滑水、船筏、帆板、冲浪等;在漂浮物上进行的休闲验性活动;漂浮结构的景观小品等。
水中(水下):水中(水下)是一个新的世界,可以潜水、游泳、戏水,也可以建设水下世界。
休闲模式包括:水中的游泳、潜水等戏水游乐项目;海洋温泉浴等水中休闲项目;滨海国际温泉会都酒店的水下餐厅等。
水空:水空是水面上的空间,可以创造凌空游乐的广泛内容,包括水上热气球、水上伞翼等游乐项目;栈桥、浮桥、水上平台、水上空中花园等景观小品;水上空中花园茶室、酒吧等休闲项目。
水滩:水滩是水岸边浅水区域,为亲水戏水区,是水景制造最有价值的区域。
可以使用水榭、船屋等滨水建筑小品打造水上园林;可以开展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橄榄球、沙滩网球、沙滩风筝、沙滩田径、沙滩运动车、沙滩拔河、沙滩舞蹈等滨海金滩的水滩游乐项目;开发沙雕艺术、日光浴、散步、沙滩浴等休闲项目。
水岸:水岸是近邻水体的陆地,也是护堤区域,可以形成生态堤、艺术堤、水岸花园、滨海花园、滨海道路、水城建筑体系等多种景观,也是水城的建筑互动关键。
滨水区可以看到水体的岸上区域,是室内游乐、陆地游乐的区域。
开发海洋温泉公园、滨海温泉水上度假村、滨海国际温泉会都酒店、旅游房地产等。
3、滨海生态休闲居住区
依托围海而成的滨海景观资源及游憩、商业、金融等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中高档住宅,在满足临港产业区及现代服务产业区人口对居住的需要的同时,考虑滨海旅游度假、滨海休闲的需求,规划用地面积约31.6平方公里。
居住区以中低层建筑为主,注重建筑的节能与生态能源的使用,注重与城市水系景观的结合。
滨海旅游度假区要以低层、低密度住宅为主,以水为脉,将水与生活相结合,打造独具风格的水城居住群,形成西班牙风情区、美式风情区等各种特色组团。
4、滨海科教研发区
科教研发区位于滨海高等级公路以东,与滨海居住、滨海游憩区及临港产业区相邻。
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
提倡生态办公引领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由具备高度信息化处理功能的楼群构成,是关注企业行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功能区。
从功能上来说是集中展示城市产业文化和形象的基地,满足企业研发、会议、教育、培
训等功能。
优先考虑从亊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的高科技企业及相关研究的科研院所入区。
作为产业升级基地、合作基地、创新基地项目,形成综合性的以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生态产业研发办公区;同时,联合高校建设可研基地和实践基地,促进产学研集聚联动,成为滨海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聚集地和增长点。
科教研发区将建设产业升级技术支持中心、培训中心、运营中心等,并引进相关的企业入区落户,成为一个以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总部、部分分支机构及研发中心为龙头,关联产业为支持的综合性、国际性产业升级基地。
5、滨海新城核心建设区基本设计要求
水系与城市空间融合:通过滨海新城内部水系网络将水库、河流、海洋连接形成城市水景观与城市水生态系统。
重点对内海区域、观海栈桥、黄河路水系、滨海商务区、游憩区、新填海区域进行特色设计。
低碳与城市设计融合:应用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LED照明等技术,以清洁能源作为城市的主要能源。
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源、海水淡化,加强城市供水节水、雨水及中水综合利用等。
采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建设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低能耗建筑,重点包括社区、公共服务建筑等。
突出城市核心区的海岸天际线:通过高层集聚、多层过度、低层围绕的布局方式,集中建设高层数、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区域打造城市中心区。
广利港区及临港产业区
1、广利港区
建设面积:港口建设区面积41.2平方公里。
建设规模:5000吨级散货泊位2个、3000吨级通用泊位1个、2000吨级码头1个,到2020年吞吐量达到300万吨。
发展定位: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商贸港,集商业贸易、旅游码头等多功能港口。
将广利港迁至广利河入海口外侧深水区域,有效扩大广利港吞吐能力。
对广利河入海口附近进行综合整治河口拦门沙和内河航道疏淤,重点建设5000吨级集装箱泊位、5000吨级散杂货泊位及5000吨级件杂货泊位,建成中心城区的建筑材料、生活日用品和零散集装箱海上运输集散地,到2020年吞吐能力达到300万吨。
同时,建设旅游码头,发展海上观光旅游。
2、临港产业区
建设面积:35.4平方公里。
发展定位:黄河三角洲生态临港产业基地
功能定位:滨海新城重要的产业支撑,新城区科技研发的成果转化基地。
重点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生态技术、海洋装备制造、先进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临港商贸仓储与物流等。
新防潮堤选线方案
新防潮堤位于渤海负两米等深线,新堤长30.03公里,线型整体规整、局部灵活。
新防潮堤内侧为300米绿化带和200米水系。
方案二:
相同点:
1、整体布局结构与方案一相同。
2、四大功能板块与方案一相同。
3、水系分割、生态优先、组团布局与方案一相同。
不同点:
1、新防潮堤采用外环环抱式布局方式,利用采油岛和观海栈桥形成外海海湾。
2、水系布局更加灵活,水系面积更大。
3、水系分隔组团更加注重用地与水的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