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颌面外科学习题测试——涎腺疾病(20210221154540)

口腔颌面外科学习题测试——涎腺疾病(20210221154540)

口腔颌面外科学习题自测——第九章涎腺疾病【A型题】1•舌下腺腺泡由:A. 浆液性腺泡为主构成B. 单纯浆液性腺泡构成C. 粘液性腺泡为主构成D. 单纯粘液性腺泡构成E. 混合性腺泡构成2. 腮腺的腺泡由:A. 粘液性腺泡为主构成B. 浆液性腺泡为主构成C. 单纯粘液性腺泡构成D. 单纯浆液性腺泡构成E. 混合性腺泡构成3. 舌神经在口底与颌下腺导管的关系:A. 平行B. 横过导管走向外侧C. 内下方D. 外下方E. 横过导管下方,走向内侧4. 涎石病的典型症状是:A. 炎症症状B. 阻塞症状C. 神经症状D. 全身症状E. 口干症状5. 临床上涎石病最常见于:A. 颌下腺腺体B. 腮腺导管C. 颌下腺导管D. 腮腺腺体与导管交界E. 颌下腺腺体与导管交界处6. 单纯涎石摘除术适用于:A. 涎石发生在导管内B. 涎石发生在导管与腺体交界处C. 涎石发生在腺体内D. 涎石发生在导管内,腺体尚未纤维化者E. 涎石发生在导管内,腺体已纤维化者7. 唾液腺炎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是:A. 血源性B. 逆行性C. 淋巴源性D. 损伤E. 邻近组织炎症波及8. 颌下腺炎长期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颌下能触及硬块,导管及腺体交界处证明有结石,应采取:A. 结石摘除B. 颌下腺摘除C. 全身抗生素应用D. 拔除邻近龋坏及松动牙E. 物理疗法9. 治疗慢性颌下腺炎可采用:A. 药物治疗B. 导管冲洗C. 导管扩张D. 导管结扎E. 颌下腺摘除10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多数是由哪种感染途径引起的:A. 牙源性B. 血源性C. 逆行性D. 外伤性E. 医源性11•慢性腮腺炎行导管扩张术的主要适应证是:A. 有涎石者B. 导管或管口狭窄者C. 腮腺不肿大者D. 无明显炎症者E. 有阻塞症状者12. 急性腮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A. 金黄色葡萄球菌B. 链球菌C. 肺炎球菌D. 文森螺旋体E. 厌氧菌13. 腮腺淋巴结炎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的主要鉴别诊断是:体温升高A.B. 腮腺区肿大C. 有明显压痛D. 唾液腺分泌正E. 口干14. 腮腺区肿胀、压痛,导管口正常,抗炎治疗有效,分泌物清亮、通畅,应初步考虑为:A. 流行性腮腺炎B. 假性腮腺炎C. 良性腮腺肥大D.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E. 腮腺良性肿瘤15. 流行性腮腺炎的好发年龄:A. 婴儿期B. 5〜15岁C. 中年人D. 老年人E. 无明显年龄差异16. 最容易发生囊肿的唾液腺是:A. 腮腺B. 颌下腺C. 舌下腺D. 唇腺E. 腭腺17. 舌下腺囊肿的内容物是哪种性质的:A. 白色凝乳状物质B. 灰白色角化物质C. 五色透明黏稠液体D. 豆腐渣样物质E. 淡黄色含胆固醇结晶液体18. 含有淀粉酶的囊肿是:A. 口底皮样囊肿B. 腮裂囊肿C. 舌下腺囊肿D. 甲状舌管囊肿E. 角化囊肿19. 俗浯称蛤蟆肿是指:A. 粘液腺囊肿B. 舌下腺囊肿C. 皮样囊肿D. 表皮样囊肿甲状舌管囊肿E.20舌下腺囊肿的处理目前常用:A. 袋形缝合B. 尽可能摘除囊肿C. 完整摘除囊肿D. 摘除舌下腺E. 引流囊液21•小唾液腺肿瘤发生最多的部位是:A. 唇部B. 颊部C. 舌部D. 口底E. 腭部22. 多形性腺瘤的好发部位依次是:A. 腭腺、腮腺、舌下腺、颌下腺B. 腮腺、腭腺、颌下腺、舌下腺C. 腮腺、颌下腺、唇腺、腭腺D. 颌下腺、腭腺、腮腺、唇腺E. 腮腺、舌下腺、颌下腺、腭腺23. 治疗腮腺浅叶混合瘤应采用:A. 肿瘤剜出术B. 保留面神经、腮腺浅叶摘除术C. 腮腺全切术D. 放射治疗E. 化学治疗24. 治疗腮腺深叶混合瘤最适合的方案是:A. 化疗B. 放疗C. 肿瘤摘除术D. 肿瘤及浅叶切除术E. 肿瘤及腮腺全叶切除术25. 味觉出汗综合征是:A. 舌下腺手术后并发症B. 颌下腺手术后并发症C. 小唾液腺手术后并发症D. 腮腺手术后并发症E. 与唾液腺手术无关26. 腮腺手术中不慎切断面神经,其修复方法应为:A. 舌下神经转移吻合术B. 腓肠神经移植术神经端端吻合术C.D.耳大神经转移吻合E. 颞肌瓣转移27. 唾液腺恶性肿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是:A. 腭腺B. 舌下腺C. 颌下腺D. 腮腺E. 唇腺28. 易发生面瘫的肿瘤主要是:A. 混合瘤B. 粘液表皮样癌C. 腺泡细胞癌D. 腺样囊性癌E. 腺淋巴瘤29. 粘液表皮样癌发生部位最多的是:A. 舌下腺B. 颌下腺C. 腮腺D. 腭腺E. 磨牙后腺30. 早期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方法宜选用:A. 包膜外摘除肿瘤D.放疗C. 肿瘤及腮腺摘除,保留面神经D. 化疗加放疗E. 肿瘤及腮腺摘除,不保留面神经31. 腺样囊性癌常沿什么途径扩散:A. 沿神经扩散B. 沿淋巴结扩散C. 沿血循环扩散D. 沿骨膜扩散E. 沿筋膜扩散32. 腭部的腺样囊性癌应作:A. 肿瘤摘除B. 上颌骨切除C. 单独放疗D. 单独化疗E. 手术加放疗33. 腺泡细胞癌主要发生在:腭腺A.B. 舌下腺C. 颌下腺腮腺 D.颊腺 E. —般恶性混合瘤的治疗手段以:34.,放射治疗为主A.化学治疗为主B,免疫治疗为主C.手术治疗为主D冷冻治疗为主 E.乳头状囊腺癌在唾液腺癌中的特殊表现有:35.生长速度快A.呈结节状B.与周围组织粘连C.肿瘤较软的部分能抽出血性囊液 D.能破坏邻近骨质E.单侧腮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史,丫球蛋白升高。

下唇腺活检有大量淋36.巴细胞,应诊断为: A.慢性化脓性腮腺炎B. 舍格伦综合征C. 腮腺混合瘤D. 腮腺淋巴结核E. 腺淋巴瘤唾液腺造影的禁忌证是:37.肿瘤A.慢性炎症 B.涎痿C.急性化脓性腮腺炎D.口干E.38.X线造影导管呈现腊肠状,主要是:A. 急性腮腺炎的表现B. 慢性腮腺炎的表现C. 淋巴上皮病的表现腮腺肥大的表现 D.腮腺肿瘤的表现 E.唾液腺良性肿瘤在唾液腺造影中的特征性表现是:39.A. 导管粗细不均呈腊肠状导管移位呈抱球状B.造影剂外溢呈点状或片状 C. D.导管变细腺泡充盈缺损 E. 40.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是:.A. 多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B. 最多见于腮腺的后下极部位C. 肿瘤质地硬D. 一般为单侧单发E. 无消长史41.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切开引流指征,下列哪项不是:A. 局部有跳痛及压痛B. 局部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C. 腮腺导管口有脓液排出D. 穿刺抽出脓液E. 腮腺区红肿发热42. 涎石病多发生于颌下腺的原因,下列哪项除外:A. 颌下腺分泌量小B. 颌下腺分泌的唾液较腮腺分泌液粘滞C. 分泌液钙的含量高,钙盐容易沉积D. 颌下腺导管自下向上走行,腺体分泌逆重力方向流动E. 导管长,全程较曲折43. 多形性腺瘤最常见于A. 腭腺B. 颌下腺C. 腮腺D. 舌下腺E. 唇腺44. 怀疑下颌下腺导管较前部的涎石,应该首选以下哪种检查方法?A. CTB. B超C. 下颌横断颌片D. 下颌全景片E. 下颌下腺侧位片45. Kutt ner 瘤是指:A. 腮腺腺淋巴瘤B. 慢性硬化性下颌下腺炎C. 多型性腺瘤D. 良性腮腺肥大E. 黏液瘤46. 可用于显像测定大唾液腺功能的是:A. 60CoB. 131IC. 99mTcD. X射线E. 以上均不是47. 唾液腺放线菌病,首选抗生素为:A. 青霉素B. 磺胺C. 甲硝唑D. 庆大霉素E. 制霉菌素48. Kveim抗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对以下哪种唾液腺疾病有诊断意义?A. 放线菌病B. 结核C. 结节病D. 舍格伦综合征E. 涎石病【简答题】1. 简述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

2. 如何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与流行性腮腺炎?3.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切开引流的指征是什么?怎样进行切开引流?4. 涎石病为什么多发生于颌下腺?5. 涎石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6. 试述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7. 多形性腺瘤为什么属于临界瘤?8. 舌下腺囊肿的分类及其临床特点,治疗原则是什么?9. 简述腺淋巴瘤的特点?【参考答案】【A型题】1. C2.D3.E4.B5.C6.D7.B8.B9.E 10.C 11.B 12.A 13. D 14.B 15.B16. D17. C 18.C 19.B 20.D 21.E 22.B 23.B 24.E 25.D 26.C 27.B 28.D 29.C 30.C31. A32. E 33.D 34.C 35.D 36.B 37.D 38.B 39.B 40.B 41.E 42.A 43.C 44.C 45.B46. C47. A 48.C【简答题】1.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常为单侧受累,早期症状轻微或不明显,腮腺区轻微疼痛、肿大、压痛。

导管口轻度红肿、疼痛。

进一步发展,则可使腺组织化脓、坏死,轻轻按摩腺体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溢出。

腮腺炎形成的脓肿多为散在的多发性脓肿,分散在小叶内。

不易扪及波动感而呈硬性浸润块。

2.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系慢性腮腺炎急性发作或邻近组织急性炎症的扩散所致,病原菌是葡萄球菌。

腮腺区轻微疼痛、肿大、压痛。

导管口轻度红肿、疼痛。

轻轻按摩腺体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溢出,有时甚至可见脓栓堵塞于导管口。

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体温可高达40°C以上,脉搏、呼吸加快,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上升,核左移。

流行性腮腺炎,大多发生于儿童,有传染病接触史,病原为副粘液病毒。

常双侧腮腺同时或先后发病,一般一次感染后可终身免疫。

腮腺肿大、充血、疼痛,但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唾液分泌清亮无脓液。

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急性期血液及尿淀粉酶可能升高。

3. 切开引流指征:局部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局部有跳痛并有局限性压痛点,穿刺抽出脓液,腮腺导管口有脓液排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

切开引流的方法:局部浸润麻醉。

耳前及下颌支后缘处从耳屏往下至下颌角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腮腺咬肌筋膜。

脓液积聚于筋膜下者即可得到引流。

如无脓液溢出,可用弯血管钳插入腮腺实质的脓腔中引流脓液。

因常伴有多发性脓肿,应注意向不同方向分离,分开各个腺小叶的脓腔。

冲洗后置橡皮引流条,以后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更换引流条。

4. 涎石病多发生于颌下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颌下腺为混合性腺,分泌的唾液富含粘蛋白,较腮腺分泌液粘滞,钙的含量也高出2倍,钙盐容易沉积;②颌下腺导管自下向上走行,腺体分泌逆重力方向流动;导管长,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部,导管全程较曲折,这些解剖结构均使唾液易于淤滞,导致涎石形成。

5. 很小的涎石可用保守治疗,嘱患者口含蘸有柠檬酸的棉签或维生素C 片,也可进食酸性水果或其他食物,促使唾液分泌,有望自行排出。

能扪及、相当于下颌第二磨牙以前部位的涎石,可采用口内导管切开取石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