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试题4

气象学试题4

第四章水分
一、名词解释题: 1. 饱和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

2. 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3. 饱和差(d):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4. 露点温度(td ):在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5. 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6. 干燥度:为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7. 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8. 降水距平: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

9. 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
10. 辐射雾:夜间由于地面和近地气层辐射冷却,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所形成的雾。

二、填空题: 1. 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1) 。

2. 蒸发量是指一日内由蒸发所消耗的(2) 。

3.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3) 。

4. 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有(4) 冷却、接触冷却、(5) 冷却和(6) 冷却。

5. 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7) 。

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则相对湿度是(8) 。

答案:(1)减少,(2)水层厚度,(3)相反,(4)辐射,(5)混合,(6)绝热,(7)高,(8)100%。

三、判断题: 1. 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饱和差则等于零。

2. 相对湿度在一天中,中午最大,早上最小。

3. 甲地降水相对变率较乙地同时期的相对变率大,说明甲地降水量比乙地多。

4. 形成露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上,出现霜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下。

5. 当干燥度小于0.99时,为湿润,大于4为干燥。

答案:1. 错, 2. 错, 3. 错, 4. 对, 5. 对。

四、选择题: 1. 当饱和水汽压为8hPa,相对湿度为80%,则水汽压为( )。

①6.4hPa,②4.6hPa,③8.0hPa,④4.0hPa
2. 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则( )。

①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0;
②气温=露点,饱和差大于零;
③气温=露点,饱和差=0;
④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

3. 中午相对湿度变小,主要因为气温升高,从而使( )。

①e增大,E不变;②E比e更快增大③E减小,e更快减小;④蒸发量增大,E降低。

答案:1.①;2.③; 3.②。

五、简答题: 1. 何谓降水变率?它与旱涝关系如何?
答: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

它表示降水量变动情况,变率大,说明该地降水量距平均值的差异大,即降水量有时远远超过多年的平均值,这样就会出现洪涝灾害;相反,有时降水量远远少于平均降水量,则相应会出现严重缺水干旱。

2. 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如何?
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

最大值出现在凌晨,最小值出现在14~15
时。

年变化一般是冬季最大,夏季最小。

但若受海陆风及季风影响的地方,其日、年变化,有可能与气温相一致。

3. 影响农田蒸散的主要因子是什么?
答:有三方面:(1)气象因子。

包括辐射差额、温度、湿度和风等;(2)植物因子。

包括植物覆盖度、植物种类、生育状况等;(3)土壤因子。

包括土壤通气状况、土壤含水量、土壤水的流动情况等。

六、论述题: 1. 试述雾的种类及成因,并分析雾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答:雾的种类:
辐射雾:夜间地面和近地面气层,因辐射冷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而形成的雾。

平流雾: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使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而形成的雾。

雾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不利方面:雾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日照时间减少,改变光质成分;雾影响土温和气温日较差,使日较差变小;雾使空气湿度增大,减弱农田蒸散。

对作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等均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雾为病虫害提供滋生和发展条件。

有利方面:在寒冷季节,雾可减弱地面有效辐射,减轻或避免作物的冻害;雾对于以茎、叶为主要经济价值的作物有利,如茶、麻等,还可延长营养生长期而提高产量。

七、计算题: 1. 当饱和差为1hPa,相对湿度为80%,求饱和水汽压是多少?
解:已知d=E-e =1hpa U = e / E=0.8
则:e = E-1
又(E-1)/E=0.8
∴E= 5 (hPa)
答:饱和水汽压为5hPa。

2. 当气温为15.0℃时,饱和水汽压为17.1hPa,在气温为26.3℃时,饱和水汽压为34.2hPa,现测得气温为26.3℃,水汽压为17.1hPa,试求相对湿度和露点是多少?
解:∵U = e / E×100%,据题意当t =26.3℃,
则:E=34.2hPa,e =17.1hPa
∴U =17.1 / 34.2×100%=50%
又当t=15.0,则E=17.1hPa,此时t=td (露点温度)
答:相对湿度为50%,露点温度为15℃。

3. 温度为20℃,水汽压为17.1hPa的一未饱和气块,从山脚海平处抬升翻越1500m的高山,凝结产生的水滴均降在迎风坡,求该气块到达山背风坡海平面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已知rd =1℃/100米,rm=0.5℃/100米,且温度为10℃,15℃,20℃,25℃时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12.3,17.1,23.4,31.7hPa,忽略未饱和气块升降时露点的变化)。

解:∵e=17.1hPa 当t =15℃时,
则水汽饱和:E15 =17.1hPa
凝结高度为:Zd =(20-15)×100=500米
t2000米=20-(1.0×500/100)-0.5(1500-500)/100=10℃
∴t山背脚=10+1×1500/100=25℃
U = e/E×100%=12.3/31.7×100%=39%
答:背风坡海平面上的气温为25℃,相对湿度为39%。

4. 温度为25℃,水汽压为22hPa的空气块,从迎风坡山脚处向上爬升,已知山高1500
米,凝结产生的水滴均降在迎风坡。

试求空气块的凝结高度、山顶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气温为19℃和25℃的饱和水汽压依次是22.0hPa和31.7hPa,忽略空气上升时露点的变化。

解:(1)to =25℃td =19℃rd =1℃/100米(td -to )/Zd =-rd
凝结高度为:Zd =(to -td )/rd =(25°-19°) /(1℃/100米)=600米
(2) 已知rm =0.5℃/100米
(t山顶-td )/(Z-Zd )=-rm
t山顶=td -rm (Z-Zd )
=19°-0.5°/100米×(1500-600)
=19°-0.5°/100米×900米
=14.5℃
(3)因气块到达山顶时水汽是饱和的,所以相对湿度r=100%
5. 某地夏季(6-8月)各月降水量及平均温度资料如下表:
月降水量(毫米) 平均温度(℃)

6 209.5 25.7
7 156.2 28.8
8 119.4 28.3
试求夏季干燥度,并说明其干湿状况。

解:K=0.16∑T≥10 / R
=0.16(30×25.7+31×28.8+31×28.3)÷(209.5+156.2+119.4)
=0.16×(771+892.8+877.3)/(209.5+156.2+119.4)
=(0.16×2541.1) / 485.1=0.84
K<0.99 故为湿润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