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一:有朋自远方来》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一:有朋自远方来》教案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一、交友之道
1、永远记住,你需要别人的尊重,和别人需要你的尊重一样多。

那些要求你改变自己才能和你做朋友的,可能对你并没有多少尊重。

当你需要朋友在身边的时候,她很可能并不会出现。

2、当你考虑改变自己去取悦朋友的时候,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些变化是我想要的吗?我是该变化了吗,还是现在的我就挺好?她希望我去改变吗——如果是,那么这份友情比我本人的个性还重要吗?
古代交友故事:
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与庞涓同窗学艺,结为至交。

两人学成先后下山,老师暗示孙膑,说庞涓心胸狭窄,不可深交,孙膑却不以为意。

庞涓知道孙膑才智超过自己,心存妒忌,惟恐孙膑会严重威胁自己的地位,就起了谋害之心,暗中诬陷孙膑私通外国,将其刖足黥面。

善良的孙膑被蒙在鼓里,在双膝膝盖被割去的情况下,还全心全意地为庞涓默写《孙子兵法》。

直到庞涓的一位家丁仗义执言,孙膑才获知真相,如梦初醒。

后来,孙膑诈疯逃出魔爪,最终报仇雪恨。

正因为孙膑误交了庞涓这样的恶友,虽然逃脱一死,但毕竟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武则天时禁止天下屠杀牛羊捕捉鱼虾,张德因其妻生子,私下杀羊宴请同僚,也请了杜肃。

杜肃赴宴后表面上很亲热,散席后却偷偷带回一个肉饼,暗中向武则天告密。

武则天问明情况后,宽恕了张德,并对他说:天下禁杀,红白喜事不在其中,不过,你今后交朋友,应该有所选择。

说罢,将杜肃的告密奏章公之于
众,杜肃臊得无地自容,满朝文武都欲“唾其面”。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才华横溢,但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且生活上有失检点,喜欢赌博。

他的好友诗人张籍并不因为韩愈才名远播,就对他姑息迁就。

他一再给韩愈写信,直言不讳地规劝忠告,终于使韩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幡然悔悟,他把张籍引为生平第一至交。

君子之交,同志之道。

在一起生活学习时间较长的同学朋友,必然会因相互了解的日益加深和志趣、追求、爱好等方面的相近或兼容而建立起一种较特殊的关系,这就是一种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友谊。

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唐朝大诗人李白与杜甫的友谊;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友谊;音乐大师贝多芬与舒伯特的友谊等都是志同道合的深厚友谊的典范。

张咏和寇准是好朋友。

当寇准要做宰相时,张咏却对同僚说“寇准奇才,可惜学术不足”。

并直言劝说寇准“《霍光传》不可不读”,劝寇准不要做霍光那样不学无术的人,寇准顿然大悟,勤奋学习,后成为一代名相。

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真正的好朋友才能这样直言相告。

二、向朋友展示自我
班上组织一次活动,向同学展示最好的自己。

活动结束后,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平心,静气。

沉淀下来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思考,总结。

实践下来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一、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老师执教课堂的内在的逻辑起点,虽然不全然外显出来,但却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和关键。

反思我在课前对这次教学的思考,现在看来存在的主要不足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教学课题缺乏宏观的总体的把握,对《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所属的中国传统文化板块没有充分的关注,比较注重了对学生交友现实问题的关注。

这就使得这堂课似乎有些“思品”的感觉,而“语文”的味道却“淡”了些。

二是教学环节的推进设计,比较注重了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层次,而对学生的学情,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尚未成熟”的年龄心理特点关照不足。

这是课堂氛围较为僵化而不够活跃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思路的外化和显现。

内容上,它是教学思路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它是教学理念的具体构成。

我这次教学的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改进:一是教学目标的呈现形式,没有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形式目标呈现。

虽然表达的内容本质上也体现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但是缺乏“三维”表现形式的规范。

(更能表现教学的维度之宽和程度之深)
二是一定程度地受到了“学教练”教学模式的束缚。

诚如光校长所言,任何模式都是正确理念指导下的方法和技术,模式本身并不是神秘的,运用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才是应该关注的根本。

就语文学科而言,机械照搬套用“学教练”的模式,可能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具体实际。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和最终结果,既是课前“预设”的,也是当堂“生成”
的。

反思我的教学,预设“有余”,生成“不足”。

师生的教学严格地按照此前的“设计”路线推进,缺乏对课堂中学生和内容“接触反应”的足够关照。

现在看来,有些内容还可以有进一步“深化”的余地,而也有些内容则可“浅尝辄止”。

根本上,还是近年来比较疏于课堂驾驭的深度实践和思考,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自信明显不足。

正所谓“流光容易把人抛”。

四、观课议课
感谢所有来到我的课堂观课的老师们。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师们都发表的自己的观课感言,但是他们一定都有自己对这一堂课的判断和评价。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没有你们的参与,我就不会有课后深刻的体会和收获。

综合老师们的观感发言,我的主要体会有:
对教材的全面理解和深度把握还要加强,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注重“点”上的挖掘,忽略了“面”上的拓展。

这堂课的“语文”味不足和“思品”气较重,我认为这是主要原因。

不能以“知识体系”覆盖“学生体系”。

虽说知识本身的严密逻辑也是“美”的,但是我们不能不顾及七年级学生的具体现实。

只有“教”,没有“乐”,不能“寓教于乐”,不自觉地用成人的眼光“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教学的效果实际上就会有所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