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琥珀》说课稿(最新)

《琥珀》说课稿(最新)

《琥珀》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来如意,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奇异的琥珀》。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奇异的琥珀》是六年制小学s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科学与发现”主题的一篇精读科学小品文。

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形象,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细读课文,字里行间显现着“奇异”。

2、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粘稠、详细”等词语,积累“美餐、热辣辣、淹没、冲刷”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人们推测的故事中,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

难点:明白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以及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篇课文是以自然科学密切相关,要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文中答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讨论、交流并播放多媒体(琥珀图片、动画展示形成过程)来深入理解课文。

在反复品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领会说明的道理,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我将本课分成两课时进行教学,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初读感知——简述形成——感受奇异——小结背诵。

爱因斯坦曾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又与文章中心紧密相连,因此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这块琥珀是奇异的?谁发现的?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感知。

这一环节包括:检查自学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分段。

在对文章有大致了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环节:可采用画箭头、文字描述等不同方式,简述琥珀形成过程。

(主要先由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指名上台板演或简述。

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意识而显得活泼生动。

第一课时宣告结束。

第四个教学环节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奇异。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

在设计这一部分教学时,我从课题中的“奇异”二字入手先理解“奇异”的意思:跟平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不同令人惊异。

再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层深导,感受“奇异”。

1、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引导观察课文中的图片,观察课件(琥珀图片)。

2、揣摩形成过程,感受“奇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先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化石。

把关键词“松脂球——化石”板书出来。

下面我们再认真地读读文章第一大段,看看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让学生边读边画。

第三步:先同桌互相说然后指名学生说说琥珀形成过程,再找学生补充,教师板书。

第四步动画演示形成过程。

3、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我们学习第二段,看看琥珀的发现是否也存在一种巧合呢?让学生齐读,引导找出答案“赤着脚”。

4、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那么我们是否也在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异呢?读第十八自然段,学生体会。

理解"推测"的意思:从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再让学生分析科学家推测的依据是什么?(松脂球形成化石等相关知识,琥珀的样子,发现琥珀的过程。

)第五个环节:小结课堂,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思考,讲述。

课后作业:用自己的话写写琥珀的形成过程。

《琥珀》第二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琥珀》是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

作者由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少见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文章布局严谨,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密,真实与想象相结合,使文章具有神奇色彩。

教学时,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真实情景描写的简洁翔实,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想象中的故事情节描写的生动传神,细致巧妙。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想象的科学依据。

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在上新课前我先对上课时的内容进行了一个复习。

提问上节课我们对琥珀有了一个了解,谁说说什么是琥珀呢?在学生说出琥珀的概念时,紧接着问本课中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琥珀?学生回答是同时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琥珀。

这时我又过渡性提问这块包裹着苍蝇和蜘蛛的奇异的琥珀又是怎么发现的呢?引起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进入第二环节。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1.学习琥珀的发现部分时让同学们读课文15-19自然段的同时。

提问: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渔民为什么说这块琥珀是很少见的?说明了什么?这时同学们说琥珀是渔民带着儿子在沙滩上经过时,儿子踩着了琥珀并把它挖了出来。

渔民认出这是一块琥珀,并说是一块很少见的琥珀。

我进行小结一块琥珀同时裹着两只虫子是很少见的。

说明这块琥珀是不可多得的,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

2.学习琥珀的科学价值部分学生读课文20自然段。

提问:这块琥珀有着怎样的科研价值?学生相互讨论后汇报: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的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苍蝇和蜘蛛了。

在学生汇报后理解词语“推测”。

通过理解推测导入琥珀形成部分的学习。

(三)学习琥珀的形成部分在学习琥珀的形成部分是我首先让同学们明白:一个事物的形成都是有条件的,琥珀也不比例外。

已经知道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要想知道琥珀的形成就必须知道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在讲解中让同学们理解松脂球形成必须的四个条件:1.松树林。

2.夏天---松树才分泌松脂。

3.凑巧---蜘蛛和苍蝇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

讲解的同时板书。

在学生理解松脂球的形成后再讲解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

化石的形成同样也需要四的条件:1.时间漫长。

2.陆沉水漫。

3.松树腐烂。

4.泥沙淹埋。

再讲楚松脂球形成化石以后这篇课文也就接近尾声。

于是我进行了总结。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课时的掌握情况。

我还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对学生进行了考察。

另外,在上本节课是我没按课本安排的顺序琥珀的形成,琥珀的发现,琥珀的研究价值去讲解,而是先讲琥珀的发现,研究价值,最后讲它的形成。

我个人认为这样更能引起小学生的球知欲,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大自然探索精神。

《琥珀》说课稿西渠完小白国本一、教材分析:《琥珀》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是一篇介绍琥珀的科普文章。

文章大致从琥珀的形成过程、被发现过程、科学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想象的准确;二是体会作者推测琥珀形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内容。

2、会读写“琥珀、飒飒、拂拭、澎湃、黏稠、松脂”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引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难点: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三、设计理念:1、、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引导学生多议、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1、琥珀欣赏:(课件出示琥珀视频)2、设悬,教师导入: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琥珀有一个初步了解,再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读课文中的字词。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新课时首先扫清课文中的字词障碍,并且强调学生易写错、难写的字,提醒学生在今后运用的时候不能写错。

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已经一定的自学能力,读课文后我提出了两个小问题(2、课文写的琥珀是什么?课文中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从而了解学生读书的效果和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情况。

(三)、学习琥珀特点部分通过学生的看,通过学生的读,通过学生的说,以及学生的概括从而充分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学习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2)、课件出示模拟动画——松脂球形成的过程(学生观看动画) 点拨学生朗读描写事情凑巧的段落。

学生默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3)、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出松脂球形成的相关条件。

2、学习形成化石部分(10—12自然段)(1)、过渡:松脂球的形成我们都了解得很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下面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由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0—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松脂球成了化石的原因,同桌之间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松脂球成为化石的原因。

3、小结复述琥珀形成的过程精读课文这一板块是本堂课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看、读、思、议、画等手段,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逐步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条件,体会科学家合理的想象。

](五)、谈体会、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六)、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力求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五、课后反思一、说教材:《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

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