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针对目前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诸如学生实验缺乏目的性,实际应用缺乏熟练性等情况,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如何增加实验吸引力、应用性,改进课程考核环节等5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课程考核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蓬勃兴起,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学科领域,因此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辅助知识学习,成为了每个大学生必备的技能要求,同时也正是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因而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之前都或多或少对计算机有些了解,但大多都比较局限,知识了解缺乏系统性,而且当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又缺乏综合能力,因此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常常会面临教学时学生轻视学习,考试时学生又叫苦不迭的尴尬局面,针对此种情况,笔者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几个环节的探讨。
1 明晰阶段目标
计算中心在实验环节开始之前下达任务通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明白要完成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
比如在打字环节通常会让学生通过打字测试软件进行一到两周的自由练习,同时告之学生优良、中等、及格的标准,即每分钟需要达到的字符数,使得学
生能够在平时的练习中及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水平,从而提高练习的动力,因为清楚目标,学生由被要求练习,到自己主动练习,学生的打字速度和正确率达标情况会明显优于以前的实验效果。
而在正式的实验环节通过对学生练习效果进行小测验,会让学生更重视平时的练习,通过近两学期的教学效果检验,约有25%左右的学生会在第1次检测中达到优良的水平,约有85%的学生会在复测中通过测试,较好地完成实验目标,而在未采用此种方式之前仅有30%的学生能在第1次实验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2 增加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让学生能在实验中收获更多的知识,能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更深的体会,计算中心对部分实验进行了调整,如在计算机系统实验环节中增加了硬件参观环节,使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计算机主机的内部构造,通过对内存条、CPU、主板等内部部件的观察来具体了解计算机硬件的构造及功能,很多学生第一次从实验过程中看到了实际的机箱内部构造,激发了对硬件学习的兴趣。
在网络实验环节中,除了传统的对网络的浏览、下载、发送邮件等操作外,实验增加了双绞线的制作,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理解局域网中传输介质的作用,网络的拓扑结构等理论知识,学生在学完课本知识后,对局域网部分的知识理解感觉很抽象,对传输介质的连接方式更是一头雾水。
但通过实验,学生自己动手使用压线钳制作、剥线、线序排列等,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双绞线的T568A和T568B两种标准,而且通过使用测线仪和使用网络ping命令,学生在看到网络连接成功后,纷纷
表示很喜欢这样的实验课内容。
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但实践证明,能让学生收获技能和成功喜悦的实验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完成实验和自发补充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
3 将学习难点和实验相结合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针对学生往往在毕业阶段完成毕业论文时无法生成目录,无法在不同页面设置不同格式的页码等情况,计算中心在实验环节中增加了部分学习难点的综合任务,如在Word的实验部分,在完成简单的文档录入、文字及段落格式设定、表格绘制、计算等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给文档设置
标题样式,生成目录操作,利用分节符完成不同页面的版式设置,为学生独立完成文章、论文排版奠定基础。
在完成Excel第2个实验后,能够结合本班情况,完成一个教务处实际下发的成绩表单样式,完成数据的录入,成绩的函数计算,各分数段人数统计的图表生成,通过这些带有一定难度的实验任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和融合相关知识点。
4 利用课程设计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让学生具备更全面的综合应用能力,计算中心在整个实验的最后环节设置了综合性的课程设计,设计题目通常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应用,比如近几年的题目是建立网站,设计对网站的内容、主题、字数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网站主题,包括
人物风景、热点赛事等多方面主题,设计题目今年不断增加已达到40多个,以较大的自由度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开放性选择,学生通过网站的设计来完成主题选择、素材收集、网站布局设计、超级链接设置、网站发布、设计报告书写等系列任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够全方位的获取知识和得到能力的锻炼。
5 布置课外作业进行补充
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需要通过不断操作和应用方能较好做到熟练掌握的特点,计算中心针对有些系和专业实验学时不足的情况,采取布置课外作业,学生将完成的作业上传到中心的ftp服务器上,然后通过教师逐个检查或抽查的形式,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如在操作系统环节,由于实验时间不够在实验学时中安排命令行操作,而学生由于缺乏指导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因此在学习完命令行操作方式后,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完成批处理文件的任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熟悉一些基本命令如创建多层目录结构、创建文件、复制文件、显示文件夹及文件信息,同时又通过批出理文件的创建及执行,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批处理文件的含义、作用,在创建目录里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相对路径及绝对路径的概念,同时也能初步接触通过程序来执行命令的思想。
学生通过完成课外作业一方面更好的检验了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6 采用过程考核机制
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计算中心在实验环
节引入了过程考核机制,改变了过去仅在学期结束时才进行的期末测验,在整个实验环节穿插了若个单元测试,比如在实验两周后进行指法测试,引导学生加强盲打指法的训练,加快达标进度;在表格结束后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际的成绩表格制作,来巩固格式设定、公式计算等知识点;在Word学习后增加Word综合测试等等,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增加学习动力和压力。
通过分散评价机制的确定,强化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热情和学习内在驱动力。
总之,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计算中心始终秉持着“以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来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用会所学内容。
在教学和实践中贯穿系统化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形成脉络,从而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夏建川,张秀娟,方芸.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9(2).
[2]何丽.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硅谷,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