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文章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一、放开实验思路,实现实验教学的多样化
(一)实验器材选择的多样化。

实验设计的不同,决定了学生选择实验器材的不同。

就同一个物理规律的探究而言,同样的设计思路,实验器材的选择也可以不同。

老师们在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时,就应注意使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可选择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品与实验器材相结合,设计物理实验。

用一个小药瓶、一杯水和一个弹簧测力计,就能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漂浮特点。

一个气球内放人适量的细沙或大米、一杯水和一个弹簧测力计,就能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理的面积、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质量、物理进入液体的体积等因素是否有关系。

充分利用身边的瓶瓶罐罐完成物理实验也是新课程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

另外,创造性的使用器材也是老师们要经常研究的问题。

(二)实验变量的多样化处理。

一个物理量的变化,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常常与多个因素有关系,因此,控制变量法是物理研究常用的方式之一。

在《电阻》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学习了电阻的定义、单位及单位换算后,引导学生提出了决定电阻大小
的因素的问题后,学生的猜想是很多的。

如:导体的长度、导体的横截面积、导体的材料、导体的温度等因素。

而改变导体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是在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

长度与电阻的关系,也是本节课的另一知识点滑动变阻器的设计和使用的必要基础。

因此研究导体长度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

但是其他因素也非常重要,且学生已经提出,探究的欲望高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决不能被打击。

我们采取这样的措施:请同学们讨论,怎样选择合理的器材,设计合理的实验,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其他一个或几个变量进行研究。

二、将研究方法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
初中物理研究的方法有很多,运用最多的是以下两种:
(一)控制变量法。

当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就要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就要暂时保持
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
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

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规律的探索中经常使用。

在学习电阻的知识时,让学生分析:一段导线和一段电炉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白,电炉丝做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加电炉丝的长度,导线中的铜导线做成多股,是为了在保持柔软的情况下增
加铜导线的横截面积;电炉丝不用铜而用合金做成,是从材料选择
方面增大电炉丝的电阻值。

由于导线和电炉丝对电阻值的要求不同,它们在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上的体现也不同,这些因素共
同对它们的电阻值起作用。

(二)理想化方法。

例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采取了理想化的抽象思维和合理的外推方法,得出了“一切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那么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是理想实验物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理想实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实现,但实验表达了人类的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

三、实验方式的多样化
(一)演示实验形象直观。

演示实验应边讲边实验,这就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形式,但受仪器设备、时间、精力的限制,并非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能开展。

可以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于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而且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所以广泛应用电化教学、示范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及互联网等也是增强实验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演示实验还应注意:①紧扣教学目的,②重点突出,主题鲜明;③效果显著,有说服力;④简单明了,形象直观,富有启发性;⑤演示与讲授紧密配合。

(二)变演示为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往往越新奇的实验,学生越想亲自尝试,由于演示实验学生无法直接参与,使实验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

因此抓好演示实验的同时,应努力开拓实验教学的新构想,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

例如,探究“阳光透过树叶成像”的活动。

提出问题:观察阳光透过树叶产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通过
观察发现,太阳光透过树枝间空隙照在地面上的许多光斑,大量都
呈圆形,其明亮深浅不一,位置交错重叠。

培养了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

同时,为合理的猜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猜想与预测:猜想一,因为树叶是圆的,所以影子是圆的,因为树叶在空中交错重叠,所以地下的圆斑交错重叠。

猜想二,可能是透光的孔近似于圆形,所以地下的光斑是圆的。

猜想三,可能太阳是圆的,阳光透过小孔形成了光斑(像),光斑也是圆的。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这些猜想和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为学生明确了探究
的内容和方向。

指导其探究沿着预定目标展开,避免探究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
[2]刘现华.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初探[j].。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