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义。
豁然俨然阡陌造诣2.熟读课文,运用工具书,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大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疾一起折磨着他,63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
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诱学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
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或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开朗:开阔明亮。
穷:穷尽。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舍:舍弃,放弃。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怡然:喜悦,心满意足。
悉:全。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皆:都。
先世:祖先。
延:请。
妻子:妻子儿女。
语:告诉(他)说。
邑人:同乡人。
既:已经。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诣:拜见。
叹惋:感叹,惋惜。
遣:派。
不足:不值得。
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样。
四、归纳点拨1.古今词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今义:这样。
缘古义:沿。
(“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舍:①舍弃。
“便舍船” ②房子。
“屋舍俨然”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 ②不久。
“寻病终”志:①做标记。
“处处志之”②标记。
“寻向所志” 向:①以前。
“寻向所志” ②对着。
“眈眈相向”3.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布置作业l.课后练习三、四。
2.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 渔人甚异之B. 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C. 具答之D. 闻之,欣然规往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导语: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节,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故事的结局和尾声)3.提问、讨论与点拨: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
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
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⑩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而作者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
作者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三、课堂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中心思想)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补出文中加括号的地方省略的主语。
②文中加点的“间”读作_______;加点的“要”读作______,“要”的意思是_____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___。
③“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_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___,是个________短语。
④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附: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
(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
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
(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的人了。
板书设计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屋舍、田池、阡陌、鸡犬(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隔世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寻志,遂迷,不复得路;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