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应用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1、信息化三项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2、数据处理发展的三阶段:(1)人工管理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一对一的关系)不足:没有独立性、数据缺少共享、数据冗余很大(2)文件管理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文件之间的接口)、优点: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足:独立性不强、共享性差、冗余量大(3)数据库管理阶段(多个应用程序对应一个数据库)优点:完全独立、共享性强、冗余量少3、数据库技术4个概念——知道相互间的关系(1)数据(数字化)Data(2)数据库(文件化)Database(DB)(3)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注意: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员4、数据库系统的特点(1)数据共享性好(可以减少冗余,节约存储空间)(2)数据独立性强(3)数据结构化(数据是按一定的逻辑结构存放的)(4)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包括安全性控制措施、完整性控制措施、并发操作控制措施)5、数据库系统的组成6、数据库系统的抽象级别(1)逻辑模式:描述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所有关系(2)物理模式:描述逻辑模式中的关系在磁盘和磁带等二级存储设备上是如何实际存储的(3)外模式:用户所看到的可使用的那个模式注意:任何给定的数据库只有一个逻辑模式和物理模式,但可有多个外模式7、数据模型——熟记三种常用模型的特点数据模型描述的三部分:数据结构(基础)、数据操作、数据约束(1)概念模型——用于数据库设计(2)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了解)、对象关系模型(了解)熟悉三种常用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表示(根结点、父结点、子结点)网状模型——用网状结构表示关系模型(Access是基于关系模型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二章关系数据库一、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1.关系模型组成:数据操作、操作集合、完整性约束2.数据结构:关系、元组、属性、键、域、分量、关系模式3.关系操作:(1)查询:选择、投影、连接、除、并、交、差(2)更新:插入、删除、修改4.关系的完整性约束:(1)实体完整性(对主键的约束)(2)参照完整性(对外键的约束)(3)用户自定义完整性(自定义的删除、更新、插入约束)二、关系代数1.传统的集合运算:并(∪)、交(∩)、差(-)、笛卡尔积(X)。
(1)并(∪)R∪S:产生一个包含R、S中所有不同元组的新关系R∪S。
关系R和关系S必须要有相同的属性,并且对应属性要有相同的域。
(2)交(∩)R∩S:属于R也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新关系(3)差(-)R-S:所有属于关系R但不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新关系(4)笛卡尔积:R中每个元组与S中每个元组连接组成的新关系,记作R×S。
如果关系R中有m个元组,S中有n个元组,则R×S中有m×n个元组。
2. 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σ)、投影(∏)、连接( )和除法(÷)(1)选择从关系R中选取符合条件的若干元组(行)。
(2)投影选择关系R中的若干属性(列),并去掉重复元组。
(3)连接从两个关系的笛卡尔积中选取满足连接条件的元组。
连接操作是对两个关系进行连接,同时生成一个新关系。
注意:等值连接、自然连接(4)除法(不考)第三章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简单看书)1.Access数据库对象:表:存储数据的对象,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源,其他对象的基础。
查询:是一个表窗体:报表:数据库的数据的输出形式之一宏:一个或多个操作命令的集合,其中每个命令实现一个特定的操作页:实现internet与数据库的相互访问模块:不考2.创建数据库(1)直接创建空数据库(2)利用向导创建数据库第四章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是基于关系模型设计出来的若干张二维数据表的集合。
表是关系数据库用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对象,是整个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也是数据库中其它对象的操作依据。
要点:掌握表结构的定义的方法,掌握创建表的操作方法,掌握表中数据输入的操作方法,掌握表中数据编辑的操作方法,掌握表的使用方法,掌握建立表间关联关系的操作方法。
4.1 表的构成与创建设计表主要是对下列内容进行定义与规划:(1) 表的名字;(2) 每个字段的属性,包括字段名、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和约束条件等;(3) 确定索引字段;(4) 确定与其它表的关联;(5) 向表中输入数据。
以上设计中前四个步骤称为表结构的设计,第五个步骤为表的数据操作,包括数据的插入、删除和修改等。
确定表的结构还需要确定表中各字段的约束条件、表的索引以及与其它表之间的关联。
(1) 约束条件:数据表的约束条件是对数据库数据的约定,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从作用范围来看,约束主要分为列级约束和表级约束。
列级约束:仅对表中指定的字段起作用的约束,如非空约束、检查约束、唯一约束等。
表级约束:对表中多个字段起作用的约束,如由多个字段构成的主键约束等。
主键,外键,唯一约束都是列级约束或表级约束一般定义某字段为外键的表称从表,其所引用字段所在的表称为主表。
(2) 索引:数据库中的索引与书籍中的目录类似,在一本书中,利用目录可以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无须从头到尾顺序查找整本书。
利用索引可以加快数据查询的速度。
(3) 关联:一个关系数据库一般由多张表组成,表与表之间可能是相互联系的4.1.2 Access中的数据类型1、字段标题与输入输出格式设置:1. 字段标题设置 2 /出格式设置3. 自定义格式化输入/输出格式4. 输入掩码的设置2、有效性规则与有效性文本(掌握)字段设置这两项主要用来避免一些输入错误。
当输入数据时,系统检查该字段新输入数据是否满足“有效性规则”表达式,如果满足则可接收此数据并存入数据库。
如果不满足“有效性规则”表达式,则系统给出错误提示,要求重新录入。
4.3 表数据的输入与维护建立表的目的是存储数据,因此建立表结构后对表的主要操作就是数据的录入与维护。
数据录入与编辑1. 数据修改修改表中的数据最简单的方法是选择相应记录的要修改的字段,直接输入新值即可。
但为保证数据安全、提高效率,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采用数据替换方式进行数据批量修改。
②用SQL查询语言进行数据单个或批量修改。
③设计专门用于数据修改的窗体,让用户在窗体中进行数据修改。
2. 数据复制与一般的复制相同。
但注意定义了主键或其它字段的唯一性约束,则插入不成功。
3. 数据的查找操作(1) 按记录号查找数据使用记录定位器指定记录号,或到首末记录。
(2) 查找指定内容使用查找替换的方法。
查找操作较多采用的是SQL语言。
导入与导出数据及链接外部数据:1. 导入表操作可以导入其它Access数据库文件、Word文档、Excel等多种符合Access规格的文件。
2. 导出表操作导入的反操作。
3. 链接表操作4.4 记录操作包括对表中数据记录的排序、筛选、查找等操作。
1、记录排序:在数据表中查看数据时,数据的顺序是其输入顺序或按主键升序。
而在数据库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依据不同需求排列数据。
2、排序记录时所依据的规则:1..中文按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序。
2..英文按字母顺序排序。
大、小写视为相同。
3..数字由小至大排序。
3、四种方法筛选记录:1. 按选定内容筛选2. 按窗体筛选3. 输入筛选目标4. 高级筛选/排序当涉及到条件复杂的筛选情况时, 使用“高级筛选/排序”窗口筛选记录可以方便地在同一界面中设置筛选的准则和排序方式。
4.5 表的索引与关联索引相关知识:1. 索引的概念索引是非常重要的属性。
在一个字段上建立索引后,可以以索引作为入口对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访问。
建立索引的目的就是加快查询的速度。
2. 索引的分类索引一般分为聚集索引(又称主键索引)、非聚集索引(又称非主键索引)两类。
1) 聚集索引其主要特点是索引的顺序与数据表中记录的物理顺序相同。
在一般数据库系统中每个表只能有一个聚集索引。
字典中的拼音查找目录就是聚集索引,因为它的顺序和字典中内容的顺序相同(2) 非聚集索引非聚集索引不会改变表中的记录的物理顺序,一个数据表可以拥有一个或多个非聚集索引。
字典中的部首查找法就属于非聚集索引。
另外,索引还可分为唯一索引与一般索引。
唯一索引并不是对于索引存储类别的分类,它表示该列的值唯一,它既可以是聚集索引也可以是非聚集索引。
而一般索引列的值可以是重复的。
3. 索引的创建方法(1) 主键索引的建立方法进入表的设计视图,选中某个要做主键的列后,右击表中最左端。
(2) 在单个字段上创建索引的方法在表的设计视图下,选择索引条目,选“有(有重复)”,则建立一个允许重复值存在的索引;选“有(无重复)”,则建立一个唯一索引。
(3) 输入SQL语句的方式创建索引1. 关联分类(1) 一对一(1:1)关联(2) 一对多(1:n)关联(3) 多对多(m:n)关联注意:Access只支持1:1、1:n关联,不支持m:n联系。
所以m:n的联系要考虑转换成1:n 联系。
2. 关联的建立方法建立数据库中表之间的关联,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表与表之间两个字段是有关联的,其次是主表相应字段已建立了主键。
主表指被关联的表,而关联到主表的另一表称为从表。
建立两张表之间关联的过程如下:(1) 打开工具菜单/关系;(2) 将要建立关联的表选择添加到“关系”窗口;(3) 将从表中的相关字段拖到主表的相关字段位置,则系统弹出“编辑关系”对话框。
在此对话框中选中“实施参照完整性”,然后单击“创建”按钮。
子表:当两个表之间建立关联后,两个表的数据就通过关联字段联系起来。
此时在查看一个表时,可以设置显示另一个表中关联字段上取相同值的记录数据。
Access中这种关系通过建立子数据表来实现。
方法是打开父表,在“插入”菜单中选择“子数据表” ,选择子数据表并填写关联字段信息,完成建立子表的操作。
第五章数据库设计一、数据库设计概述广义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狭义数据库设计:设计数据库本身1.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新奥尔良方法,基于E-R模型的设计方法,ODL方法2.数据库设计的步骤:1.需求分析阶段:是最初阶段,也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2.概念机构设计阶段:是数据库设计的关键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4.物理结构数据库: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5.数据库实施阶段6.数据库运行维护阶段注:以上步骤既是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也包括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二、需求分析(详见书本)1,调查内容2,调查步骤3,调查方法三、概念结构设计(核心:E-R模型)1,E-R模型:即实体-联系模型,是描述概念模型最常用的工具。
1.实体、属性和实体集2.联系和联系集(联系集是反映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非各自的属性)注:详见书本2,E-R图:实体-联系图,用来表示实体集、属性及实体集之间的联系另外:(○)(1)E-R模型中包括三类元素:实体集、属性、联系集E-R图中相应的表示:矩形、椭圆、菱形(○)(2)联系的类型可在实体集与联系集之间的线段上用1,n,m表示四、逻辑结构设计1,E-R模型与关系模型的转换:(1)6个规则(详见书本)第六章数据查询一、查询概述1、查询是Access数据库中的一个重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