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镀镍技术

镀镍技术

镀镍------周超光亮镀镍的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法故障现象 可能原因纠正方法1.低电位漏镀或走位差a)光亮剂过多 b)柔软剂不足a)将PH 调低至3.0-3.5后电解消耗 b)添加适量柔软剂 2.低电位起雾整平度差a)光亮剂不足b)有机分解物多c)PH 位太高或太低 a)适当补加光亮剂 b)双用氧水活性炭处理 c)调整至工艺范围3.低电位发黑,发灰a)镀液中有铜,锌等杂质等 b)光亮剂过量 a)加入适量FJ-N2除杂剂或低电流电解 b)将PH 值调至3.0-3.5后电解消耗 4.镀层有针孔 a)缺少润湿剂b)金属基体有缺陷或前处理不良c)硼酸含量及温度太低 d)有机杂质过多 a)补加R-2润湿剂b)加强前处理c)分析硼酸浓度,将镀液加温 d)用双氧水活性炭处理5.镀层粗糙有毛刺a)镀液中有悬浮微粒b)镀液受阳极泥渣污染 c)铁离子在高PH 下形成氢氧化物沉淀附在镀层中a)连续过滤b)检查阳极袋有否破损,将镀液彻底过滤 c)调整PH 至5.5加入FJ-N1除铁剂;防止铁工件掉入槽中.6.镀层发花a)十二烷基硫酸钠不足或溶解不当或本身质量有问题b)硼酸不足,PH 值太高, c)分解产物多a)检查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如质量没问题应正确溶解并适当补充.b)补充硼酸调整PH 值. c)用双氧水活性炭处理d)前处理不良 d)加强前处理7.镀铬后发花 a)镀液中糖精量太多b)镀镍后搁量时间太长,镍层钝化a)电解处理,停加糖精,补充次级光亮剂b)缩短搁置时间或用10%的硫酸电解活化处理8.镀层有条纹a)镀液中锌杂质过量 b)镀液浓度太低c)PH 值太低,DK 太大 d)有机杂质污染 a)加入FJ-N2除杂剂 b)提高硫酸镍含量c)调整到工艺规范d)对症处理9.镀层易烧焦a)主盐浓度太低 b)镀液温度太低c)硼酸含量不足,PH 高 d)润湿剂过量 a)分析成份后补充 b)提高温度至55-60OCc)补充硼酸调整PH 值 d)采用活性炭吸附10.镀层脆性大a)光亮剂过量b)有机杂质污染 c)金属杂质过高 d)六价铬污染 a)调整PH 值3.0—3.5电解消耗 b)用活性炭双氧水处理c)加入FJ-N2除杂剂d)用保险粉处理 11.阴极电流效率低a)主盐浓度不足b)PH 值过低 c)阳极钝化阳极面积不够 d)镀液被氧化剂污染a)提高主盐浓度 b)调整工艺范围c)提高氦离子含量,增加阳极面积 d)对症处理光亮镀镍故障处理针孔1.针孔、麻点呈癣状。

大多在镀件下面 产生原因镀液中铁杂质积累过多。

处理方法去除铁杂质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用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2~4 mL/L,将镀液中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再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或碳酸镍溶液调高pH值至5.5~6.0,静置8 h以上,使Fe¨成为Fe(on)沉淀,过滤除去。

如果不能停产,可用电解法,增大阴极面积,用0.1 A/dm2阴极电流密度电解处理一段时间,问题得到缓解。

2.针孔、麻点在镀件棱边和面向阳极的一面产生原因(1)阴极电流密度过大;(2)金属杂质积累过多;(3)硼酸含量过低。

处理方法(1)降低阴极电流密度。

(2)参照上述相关处理方法除去。

(3)根据化学分析结果添加硼酸。

镀液中硼酸含量过低,必然使pH值升高,产生氢氧化物,与镍层一起沉积,使镀层出现针孔、麻点。

光亮镀镍层产生针孔与麻点的基本原因,是镀镍时阴极有氢气析出,吸附在镀件表面上,阻碍镀层金属的沉积。

如果氢气泡在镀件上停留的时间长,就形成针孔;停留的时间短,就形成麻点。

因此,针孔、麻点往往混杂在一起。

结合力不良1整个镀层从基体脱落产生原因(1)工件前处理不良;(2)钢铁件阴极除油或化学浸蚀的时间长,基体渗氢,电镀后氢气外溢。

处理方法(1)加强对工件在预镀前的除油、除锈和清洗工序,确保基体表面洁净。

(2)适当缩短阴极电解除油、酸洗时间,防止工件基体渗氢。

2镀镍层起泡、脱皮产生原因(1)复杂零件或挂具涂料绝缘层破裂而夹带溶液引起起泡;(2)镀液中十二烷基硫酸钠含量过高。

处理方法(1)对于复杂零件,操作时必须认真清洗所夹带的溶液;整修绝缘层破裂的挂具。

(2)采用粉状活性炭3 g/L,将镀液进行大处理除去过量十二烷基硫酸钠。

据文献L6论述:油污带入镀液时,由于十二烷基硫酸钠分子的定向排列,能将油污包围成一层吸附膜,此时,油污进入胶束内部的憎水基之间,成球形或层状胶束。

随着十二烷基硫酸钠浓度升高,这些吸附有油污的胶束数量也增多,在电镀过程中它们被夹杂在镀层中就会起泡。

3镀层脱皮至底铜层产生原因(I)工件镀铜(包括氰化物镀铜、酸铜)后,清洗不干净或在空气中存放时间长,表面氧化;(2)镀液中糖精含量过高(指镍层粉状脱落);(3)丁炔二醇过多(指镍层块状脱落)。

处理方法(1)加强镀铜后清洗和镀镍之前的活化工序;尽可能缩短镀铜件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

(2)低电流密度电解处理,或用活性炭吸附。

(3)参照上述相关处理方法除去。

4镀层从边缘脱落产生原因(1)拉应力大;(2)阴极电流密度过大;(3)铁杂质和有机物多。

处理方法(1)添加应力减少剂,如适当提高糖精含量,能使镀层具有压应力,增强镀层的延展性能。

(2)降低阴极电流密度。

(3)参照上述相关处理方法除去。

镀层脆性大产生原因(1)金属杂质积累过多,尤其是铬酸根离子;(2)硼酸含量过低;(3)(次、初级)光亮剂过多;(4)pH值过高;(5)镀液温度过低;(6)阴极电流密度过大。

处理方法(1)去除六价铬一般用保险粉或硫酸亚铁还原。

如六价铬的质量浓度为0.5 g/L时,加硫酸亚铁0.16 g/L,将pH值调高到6,温度70~C,搅拌,可将cr3沉淀,过滤,最后把pH值调至工艺规范。

(2)按分析结果添加硼酸至正常范围。

(3)用低电流密度电解或活性炭吸附。

(4)调低pH值至工艺规范。

(5)升高镀液温度至工艺规范。

(6)降低阴极电流密度。

覆盖能力差1低电流密度区无镀层产生原因(1)六价铬的影响;(2)(次、初级)光亮剂过多;(3)pH值过低;(4)挂具接触不良;(5)有机杂质过多;(6)前处理不良;(7)氯离子含量过低。

处理方法(1)参照上述相关处理方法除去。

(2)用低电流密度电解或活性炭吸附。

(3)调高pH值至工艺规范。

(4)整修或更换新的挂具。

(5)参照上述相关处理方法除去。

(6)检查前道镀铜后表面清洗状况,并加以彻底清洗干净。

(7)按分析结果添加氯化镍至工艺规范。

氯化物能减少阳极钝化,使镍阳极正常溶解,提高镀液导电能力和改善镀液的覆盖能力、分散能力。

2镀不上铬或铬镀层局部“露黄”、发花(1)镍镀层表面钝化;(2)镍层上光亮剂吸附或有凝结物;(3)镀镍液中金属杂质过多。

处理方法(1)对镀镍后放置较长时间的镀件,可用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溶液或用铬酸浸渍后镀铬。

(2)适当减少光亮剂,必要时用活性炭处理。

在冬季时,为了防止工件带出液在表面形成凝结物,难以在冷水中洗净。

因此,镀镍后应先在温水中清洗,然后经活化处理后镀铬,就可以消除发花现象。

(3)参照上述相关处理方法除去。

镀镍溶液pH值调整方法不当引起的故障镀镍溶液的pH值偏高,调低时用浓硫酸,结果浓硫酸虽加入不多;pH值即直线下降,后又用浓的氢氧化钠溶液由低往高调,结果pH值又调过了头,经多次反复,最后不但pH 值未能调合适,还破坏了整槽镀镍溶液,先是引起溶液中不少硫酸镍的结晶析出,后又成为稠稠的浆状。

这是因为开始浓硫酸加入过量,引起溶液中不少硫酸镍结晶析出(硫酸镍溶解度降低),后又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往回调时,由于浓氢氧化钠与镍盐起化学反应,生成胶体状氢氧化镍沉淀的结果。

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将溶液进行过滤,并通电处理,溶液中有关成分也应通过化验分析后进行调整,否则就会增加溶液的电阻,镀出镀层粗糙并出现针孔。

为了防止上述现象再次发生,无论在溶液的pH值由高往低调,还是由低往高调时,用的是硫酸溶液,还是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都要稀释至3%以下,且必须边搅拌、边慢慢加入,这样pH值才不会有大的波动,也不至于出现硫酸镍的结晶析出和氢氧化镍的沉淀而造成镍盐的损耗。

光亮剂过剩对镀层质量的危害光亮镀镍溶液中的光亮剂不宜过多,有的厂家为获得更为光亮的镍层质量,任意添加过多的光亮剂,其实这样做很不妥当,这时不但镀层容易发花,还可能引起脆性,结合强度降低,镀层暴皮等一系列质量问题的发生。

防备方法:根据镀层光亮度变化的需要添加,添加时应勤加、少加,由专人负责添加并做好记录。

镀镍溶液遭铅污染爆发性地出现下列故障:工件的尖角部位明显镀焦,调小电流也不起作用,均镀能力差,镀层结合力差。

用活性炭进行处理后再用电解法进行电解处理都未见有所改善。

怀疑是受到对镀镍溶液极为敏感的铅所污染。

采取较大的阴极面积、较小的电流密度(0.1~0.2A/dm2)进行长时间的通电处理。

光亮镀镍溶液中氯离子过高引起的故障,亮镍溶液中氯化镍含量过高会引起镍阳极溶解过快,阳极泥渣增加,放电概率升高,造成操作环境恶化,镀层出现毛刺、裂纹、电流效率降低,内应力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镀镍溶液因错用铁质加温管而被污染镀镍溶液尚较清澈,见工件上的针孔多在工件的上面,有别于受到有机质污染形成的针孔(多在工件的朝下面),测得豹pH值略有升高,但还在范围之内。

从以上现象分析溶液有可能是被铁离子污染,否则针孔不可能多誉出现在工件的朝上部位,加十二烷基硫酸钠也应该有效。

除去镀镍溶液中铁离子的方法比较简单,通过添加双氧水,提高溶液的pH值至5.5后过滤,经调整pH值至4.5后试镀针孔现象完全消失。

镀镍液中混入硝酸根的故障镀镍溶液中加入硫酸镍后镀出镍层即出现灰黑色,电流效率很低,这一症状是由硝酸根引起的。

硫酸镍是由硝酸镍转化过来的,若制造工艺不够严格,很有可能有未曾洗脱的硝酸存在。

为治理这槽溶液,以通人电流使硝酸根还原为氨的方法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初始以0.5~1A/dm2通电5~6h,然后将电流密度降至0.1~0.2A/dm2继续处理,总通电量为:0.19/L硝酸根,则需通电1A/h,可以达到除尽的目的。

镀镍溶液中氯化镍加入过量镍层起毛刺氯化镍添加过量阳极会出现异常溶解,溶液中泥渣增多,继而使镀层产生毛刺。

取出原使用的铸造镍板,改用电解镍板(电解镍板在高氯化镍溶液中溶解性比浇铸镍均匀),同时用的确良布包扎镍板,经此改进后,镀层出现毛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光亮镀镍电流密度过大引起镍层发雾、发花电流密度过大会引起镀层发雾,即我们所说的烧焦。

电流密度过小也同样不能获得满意的透明光亮的亮镍层。

这种情况常表现为:在一串镀件中的上下几个工件常是比较光亮,而中间的几个工件光亮度较差(这是因为一串工件中的中间部位工件的电流密度总是比较小。

镍槽中阳极面积过小引起镀镍层发雾、发花阳极面积太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引起镀层的阴、阳面,或是双面都出现雾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