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不良反应概论--讲义

中药不良反应概论--讲义


(七)误服误用 香加皮又称北五加皮,有的地区当五加 皮(南五加)用而发生洋地黄样中毒。朱砂、 木通用量过大可以造成尿血、肾功能损害。 (八)中药污染 中药保管不善引起的变质、霉变或种植 采收中农药有机磷污染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二)毒性反应 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人体功能或器官组织的 损害称为毒性反应。由于接近或超过极量用药 而发生的即刻毒性反应称急性中毒反应。 由于长时间用药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 应称慢性毒性反应。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 身的毒力、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因素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版)性味与归经项列 出的具有小毒、有毒、大毒中药如下: 小毒:雷公藤、九里香、土鳖虫、川楝子、小 叶莲、艾叶、北豆根、红大戟、吴茱萸、苦木、 苦杏仁、南鹤虱、鹤虱、蛇床子、猪牙皂、草乌 叶、鸦胆子、重楼、急性子、绵马贯众、蒺藜。 有毒:干漆、土荆皮、山豆根、千金子、制川 乌、天南星、木鳖子、水蛭、蜈蚣、甘遂、仙茅、 白附子、白果、半夏、地枫皮、朱砂、全蝎虫、 罂粟壳、芫花、苍耳子、两头尖、附子、苦楝皮、 金钱白花蛇、京大戟、蕲蛇、制草乌、牵牛子、 轻粉、香加皮、洋金花、常山、商陆、蓖麻子、 蟾酥。 大毒:川乌、马钱子、天仙子、巴豆、巴豆霜、 闹羊花、草乌、斑蝥。
我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试行) 的含义:“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 中产生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且与药品应用有因果 关系的反应。在一种新药或药品新用途的临床 试验中,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所有有害而非 所期望的且与药品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也应视 为药物不良反应”。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依据中药药性、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 良反应出现程度、病理机制及症候特点,可 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副作用 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防治作 用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作用,称 为副作用。
(五)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引起 如生半夏有毒,而经炮制后的法半夏则 毒性大减或甚微。但炮制不当则留毒可增加, 其他如马钱子、附子、巴豆等均与炮制有关。 (六)煎煮不当 一般认为长时间煎煮可以减毒,如附子先 煎一小时,则毒性可以减少许多,但也有相 反的情况,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则副作 用相应愈强。
(七)特异质反应 少数人因遗传原因个体酶缺陷导致用药后发 生与药物的药效、药理无关的病理反应,如有报 告口服常规剂量板兰根糖浆而发生溶血认为是与 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有关。也有服 用小檗碱引起小儿溶血性黄疸的报告。 (八)依赖性 个体表现出对药物的一种强迫连续或定期使 用该药的行为或其它反应,称为依赖性。某些中 药如罂粟壳类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停药后 会产生戒断症状。 (九)后遗反应 指停止用药后遗留下来的生物学效应。
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一)有效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如马钱子中含有番木鳖碱,具有士的宁样作 用,如用量过大即会产生士的宁中毒样反应。附 子中的乌头碱、洋金花中的东莨菪碱等。 (二)用量不当 即使药典未标明有毒性的中药,超量用药也 会发生不良反应,如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细辛 过量发生眩晕等。
(三)药性偏胜 药性偏胜又称偏性,指药物特有的性能如 寒热温凉,其偏性为治疗作用的基础,“寒者 热之,热者寒之”。纠正机体病理之偏,但运 用不当,寒者用寒药,雪上加霜则易出现不良 反应。 (四)来源品种不同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不同产地、品种会有很大的差别,如 云南腾冲附片的毒性比四川附片要大。桑寄生 药典未列入有毒药中,而桑寄生如果用寄生在 有毒植物株如夹竹桃上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 分而引起中毒。
中药不良反应概论
邓 毅 2006.5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论
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我国古代已有认识。神 农氏以亲身试验“尝百草之滋味、水果之甘苦, 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明,张景岳更有“无药无毒”的说法。认为“即 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或过用、误用 而能毒人。”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 都可以有不良反应,因此,中药不良反应不仅是 在于药本身的毒性,也在于用药不当所造成,可 以说凡是药品,就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的任务是要认识不良反应发生的条件、规律, 尽量防止和减少它们的发生,一旦发生就要对其 作出正确的判断,最大程度的减少它的影响。
第一讲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 中药临床上为治疗目的而发挥的作用称为 治疗作用,而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 称为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药 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或治 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 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超剂量、药物滥用或药物 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不良 反应。”
(五)致突变作用 我国对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进行了致突 变试验,也发现某些中药及其成分对致突变 有影响,如石菖蒲的主要成分α—细辛醚对鼠 伤寒沙门氏菌TA92有致突变作用,对染色体 有明显断裂反应。植物黄酮类槲皮素对小鼠 微核实验有明显致永久性形态结构异常称为药 物致畸作用。中药的致畸作用有待进一步观 察、研究。
我国卫生部将下列药物按毒性中药管理: 砒石(红砒、白砒)、砒霜、生川乌、生草 乌、红升丹、生马钱子、生甘遂、雄黄、红娘 子、生白附子、生附子、水银、生巴豆、白降 丹、生千金子、生半夏、斑蟊、青娘子、洋金 花、生天仙子、生南星、红粉、生藤黄、蟾酥、 雪上一支蒿、生狼毒、轻粉、闹羊花。
(三)过敏反应 又称为变态反应,某些中药也会发生抗原抗 体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其 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为皮肤荨 麻疹、红斑、紫癜等,严重时也会发生疱性剥脱 性皮炎危及生命,还可能引起呼吸困难、过敏性 休克等。 (四)致癌作用 实验发现,槟榔(槟榔碱、水解槟榔)具有 实验性致癌作用。另有些中药本身不致癌,但与 某些致癌物质先后起作用则具促癌作用,如巴豆 油、甘遂中的大戟二帖醇类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