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井下沉专项施工方案

沉井下沉专项施工方案

沉井下沉专项施工方案目录一、工程概况 (3)二、工程地质条件 (3)三、沉井工程施工方案 (4)四、夜间及高温等工作的施工安排 (12)五、附表一.主要施工机械 (15)六、附表二. 进度计划安排 (16)七、附表三.组织管理网络 (17)一、工程概况某污水处理厂由闸板井、污水提升泵站、变配电间组成,其中污水提升泵站为框架结构,单层,高8米,地下为钢筋砼池,池深9米,变配电间为一层,框架结构。

二、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资料分析,本段的沉井涉及主要土层为1层素填土,2 -1层、2-2层、、2-3层粉质粘土,3层强风化粉砂岩。

各亚层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1层素填土:灰-灰黄色,黄灰色,湿,松散,土质极不均匀,主要为耕植土及新迁回填土,高缩性厚度 1.5~4.5米,底板标高3.80~6.70米。

2-1层粉质粘土:黄灰色,以可塑状态为主,局部软塑,中~高压缩性,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厚度1.10~2.3米,底板标高3.51~4.83米。

2-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灰褐色,流塑状态,高压缩性,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厚度11.50~13.3米,底板标高-8.69~-8.28米。

2-3层粉质粘土:深灰色,饱和,以软塑状态为主,局部流塑,土质不均匀,中偏高压缩性,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该层具中偏高压缩性,7.7~8.1米,底板标高-16.39~-15.80米。

3层强风化粉砂岩:砖红色,风化成沙土状,密室,遇水易软化。

(一)、施工方案的说明1、根据招标文件及现场勘察,本工程设计泵房井2个,平均深17米,本次沉井采用排水下沉和不排水下沉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考虑先采用排水下沉,最后视具体情况采用排水或不排水下沉。

预计不排水下沉深度2~3m。

沉井采用水力冲土,泥浆泵排土。

2、施工降水:沉井施工时,根据基坑内地下水情况可采用强排水法,以确保工作井中施工时无积水。

3、沉井砼浇筑时,在沉井内离井底约4m左右的位置四周设置若干小牛腿,以便设置下沿工作平台,同时在该位置内隔墙上设置进人孔,使沉井内各格间形成通道,便于操作人员相互沟通。

在井壁内侧设置插筋,以便搭设爬梯,形成垂直通道。

本工程沉井高度较高,为保证平稳下沉,分节制作分节下沉,第一次制作待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即进行沉井的下沉,下沉时一次沉放到位。

4、沉井下沉前,在沉井外壁涂冷底子油,并画出标尺及轴线控制点,以便在下沉时进行测量,控制井体倾斜,偏移。

沉井在下节强度达到100%,其余各节达70%后即可一次下沉。

首先将沉井四周与下沉无关的机具、设备(包括钢管、钢模板)均搬离施工现场,清除杂物;在沉井四角设立指针,并埋设高程点和水平位移标志,架设测量仪器进行首次测量;检查维护降水井点并确保其运转正常;搭设井内作业平台及上下作业爬梯;并在沉井面上搭设操作平台、栏杆。

泥浆泵、水枪配备到位(每格内配泥浆泵一台、水枪一支);井内取土的原则是:从中间往周围,尽量使土体成漏斗状,让刃脚周围的土体自然下挤。

控制各隔仓内土体高差不大于0.5m。

正常情况下,距刃脚50cm范围内严禁取土,除非因沉井刃脚土体问题出现沉井不沉或沉井纠偏的需要。

准备二台4吋水泵,以备非常情况下(井内出现大量流砂、沉井突沉等),对井内进行灌水。

(三)、不排水下沉在距下沉底标高2~3m 时,在正常情况下仍可采用排水下沉,如需采用不排水下沉,具体如下:利用距井底4m的小牛腿搭设工作平台,泥浆泵用葫芦挂在工作平台作业面,在泥浆泵吸泥口下方设置一根长约2m的硬管,增加泥浆泵的吸程,水枪枪口采用2m钢管或毛竹杆接长直接进行冲沉,工作人员直接在工作平台上作业,其他机械设备及工序同排水下沉。

(四)、设备及人员配置在每一沉井配备水枪2支,泥浆泵3台。

泥浆泵采用葫芦悬挂便于移动取土,由于取土较深,泥浆泵需要进行接送。

每支水枪配1人,每只井配2人进行泥浆泵管理,每组另配2人管理泥浆泵、2人管理高压泵。

(五)、沉井的接高沉井制作:经过下沉后的沉井此时处于暂时稳定状态,如上部接高,相当于对沉井进行加载,沉井将有可能自然下沉。

为保证安全对沉井外围及井内进行土方回填。

上部沉井砼高3.9m,自重3.9×34×25=3315KN。

此部份荷载需由土体摩阻力来平衡。

此时需要回填土高3315/(105.6×20)=1.57m。

为方便施工,计划将井内外的土方均回填后进行接高施工。

二级井点待井内土方回填后方予以拆除。

接高沉井高3.9m,砼计划一次立模浇筑。

其他工作同第一节沉井施工。

此时沉井内为水土混合状态,井内上部接高施工时,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保证安全。

(六)、下沉施工监测要点1施工过程的控制沉井下沉过程的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刃脚高差控制;②下沉速度控制;③平面位移控制。

其中平面位移控制是通过刃脚高差控制和下沉速度控制来实现的。

2 刃脚高差控制排水下沉时,由于不带水作业,故刃脚高差锅底的形成和移动都比较直观,根据高差的大小可以有效地改变锅底的大小、深浅和平面位置,以此来达到对刃脚高差的控制。

3 沉井下沉速度控制沉井下沉速度控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讲对沉井下沉速度没有严格的限制,需根据施工经验和沉井下沉的具体情况而定,本工程施工中主要按以下原则进行:① 在沉井刃脚高差不大时(在水平间距的0.5%以内),沉井的下沉速度越快越好;② 沉井下沉速度均匀为宜;③ 沉井在粉砂土等易引起涌砂的土层中下沉时,应加快下沉速度。

4 沉井平面位移控制对沉井平面位移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控制沉井刃脚高差来实现,如果沉井刃脚高差不大,则沉井平面位移较易得到控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无定量计算,但有一些联系:① 沉井哪个角下沉得快(即刃脚较低),则沉井就会向哪个方向移位;② 沉井刃脚高差大时,沉井位移量大;③ 沉井始终在同一个方向的刃脚高差下下沉时,沉井位移量较大。

施工过程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决定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

5 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施工监控工作在沉井下沉前,将每个沉井各个角点处的高程及沉井轴线放样并做好标记,记录测量原始数据,绘制测量监控平面图,计算下沉具体高度。

下沉分三个阶段,即首沉2~3m,中沉,最后下沉1.5~2.0m。

首沉阶段,必须每30分钟观测一次并记录数据,汇总到监控小组,及时计算偏差情况,并由总指挥统一指挥确定冲沉部位及冲沉速度等;中沉阶段,进入正常下沉,正常下沉时,可每2h测量一次;最后下沉阶段必须增加观测频率,一般为30分钟左右观测一次。

通过对各阶段观测数据的分析,必须使沉井的对角高差不超过15cm,并观察沉井周围土质变化情况,将地下水位、涌土、沉降、沉速随时记入历时曲线表。

终沉阶段最后2m范围内要减小锅底的开挖深度,防止突沉及超沉事故发生,控制开挖深度及速度,以下沉为辅,纠偏为主。

当沉速8h不超过1cm即认为沉井已趋稳定。

测量监控相关表格:①、沉井下沉观测记录表(水准控制、轴线控制);②、沉井下沉累计统计表;③、沉井下沉监控平面图;④、沉井下沉纠偏、纠扭计算图表;(七)、沉井的质量控制标准根据有关规范的要求,沉井制作与下沉时的质量控制标准如下:(1)沉井平面尺寸偏差:长度、宽度为±0.5%,即长度方向为±6cm,宽度方向为4cm;两对角线差异为1%对角线长,即14.4cm。

(2)沉井壁厚偏差:±1.5 cm;(3)下沉后刃脚高程与设计高程的偏差不得超过10 cm;(4)沉井四角中任何两个角的刃脚高差不得超过该两个角间水平距离的0.5%,且不得超过15cm;水平距离小于10m时,其高差可为10cm;(5)沉井顶面中心的水平位移不得超过下沉总深度的1%。

(八)、常遇困难的预防及处理在沉井下沉各阶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

①沉井倾斜:即沉井垂直度出现歪斜超过允许限度。

此时应加强观测资料的校核和分析;分区、依次、对称、同步拆除砖模;或在刃脚高的一侧加强取土,低的一侧少取土或不取土,待正位后再均匀分层取土,还可以在高侧配重加载,设置空气幕等。

②沉井偏移:即沉井轴线产生位移现象。

此时应首先加强测量资料的校核,然后控制沉井不再向偏移方向倾斜,在刃脚高的一侧加强取土,低的一侧少取土或不取土。

③沉井下沉过快:即沉井下沉速率超过挖土速度,出现异常情况,则应控制底梁等处取土,井外塌方及时回填并夯实,以增大侧面阻力,同时保证井内水位。

④沉井难以下沉:用配重、泥浆护壁、井外射水等减阻办法。

四、夜间及高温等工作的施工安排(一)、夜间施工措施本工程为保证工程进度,经业主及监理工程师同意后,安排夜间施工,施工时采取以下措施。

1、现场设置足够的照明,保证施工断面内照明的需要。

2、现场在运输车辆经过的管沟边或其它危险地段设置红灯,以示警示。

3、对电焊等强光设施和机械,采取保护措施。

(二)、高温施工措施1、尽量避免在日最高气温时施工。

2、合理安排班组施工。

(三)、地下管线和周围构筑物保护措施1、调查清楚需要保护的原有管线的大致位置和走向,房屋及其它构筑物基础形式、深度等情况。

2、对施工影响的房屋和其它构筑物,根据影响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并加强对房屋和构筑物的变形观测,检查保护效果。

3、开挖过程中,遇有电缆、管道、其它构筑物时,及时与有关单位联系,会同处理。

(四)、水土保持1、树木、植被、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是施工中的环保重点。

2、对合同规定施工界限内、外的树木、植被等尽量维持原状,需砍伐的,应事先征得业主和所有者的同意。

3、不得向河流和设计范围外的场地弃土。

4、工程完成后,及时进行现场彻底清理。

附表一主要施工机械附表二进度计划安排附表三组织管理网络蓄浆池清水池排泥浆泥浆泵泥浆泵泥浆池沉井进水沉井下沉平面布置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