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形象

探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形象

[基金项目]安徽电子信息学院院级课题
“就业导向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编号:DZXY1103)。

[作者简介]雍楠(1982-),女,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实用语文教学与研究。

探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形象
雍楠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摘要]余华后期作品多以苦难为主题,从个人先锋主义到民间关注,以小人物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却总是不断重
复的情节和对话中,
体现出小人物的善良、小人物的智慧、小人物的原则和小人物本身固有的悲剧。

文章将要从这几个方面探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以及其他的小人物形象。

[关键词]许三观;小人物;苦难
[中图分类号]I2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3)01-0005-02[收稿日期]2012-10-11
一、《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产生的背景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的中文版自序中写道“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
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

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

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
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1]余华是许三观的创造者,即使他自称知道的不如
别的人多,但是他赋予了这个人物一种时代感,一种宿命感。

余华自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这在余华80年代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当我们面对《许三观卖血记》时,在感叹那种人物生命的苦难时,透过作者的眼,看到了一种救赎和悲悯,看到一种在苦难面前让人肃然起敬的高尚和乐观。

所以许三观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有着文学作品中的创作和现实中的对小人物苦难的共鸣。

二、《许三观卖血记》小人物的
“小”(一)小人物平凡的存在分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形象,不可避免地提到这个人物塑造的
“小”的所在,许三观只是旧社会中成千上万的苦难人物之一。

许三观是一家丝厂的送茧工,同厂里的大媳妇小姑娘说着家长里短,干着日复一日的工作。

他以八角三分钱的零食,一瓶黄酒,一条大前门香烟娶了卖油条的漂亮姑娘许玉兰。

然后像众多家庭一样出现了家庭危机,但他最终还是圆满地有了三个能够传宗接代的儿子、可以安心养老了。

众多的中国人都是过着这样的日子,只不过这样的生活是许三观用血换来的,不管那是力气还是生命。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没有复杂的善和恶,没有
勾心斗角,一切都过于生活化。

许三观的计较和算计,许玉兰在门槛上的哭诉,方铁匠拉东西时候的劝说,何小勇女人在危机时候的解囊相助,这一切构成
了这个小人物身边的一切。

[2]
这里面有求婚、斗殴、男女私情、血缘亲情、捍卫名誉、卖血筹钱,但是这些正
在很多人的身上发生,这些便是小人物的
“小”。

(二)小人物的愚昧和计较他们是小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计较和算计。

《许三观卖血记》中处处体现着这些小人物的愚昧和计较。

从许三观用八角三分钱的零食,
一瓶黄酒,一条大前门香烟娶回许玉兰。

许三观直白地告诉许玉兰,你花了我的钱就要嫁给我,这是他近乎卑劣的算计。

方铁匠在儿子被打后,没有顾念邻居情意,上许三观家拉了东西,这是很直接的物质化的算计。

当文革来临,许三观靠卖血的钱要让家人出去吃一碗面的时候,他开始掰着手指头算计,他不能让一乐吃他卖血得来的面,只能让他吃一块地瓜。

这种时候,你可能觉出他的卑微,他的坏心,但是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他能想到的只是那点血脉关联。

每个人,每个小人物,都在这种简单重复性的话语中,算计着、计较着、真实着。

三、《许三观卖血记》中小人物的
“大”余华后期的作品中,一直贯彻着他说过的一句话,“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
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从《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见到了这种高尚,见到了苦难中的温情,它无处不在,却那
么自然,
让读者深深地震撼于小人物灵魂的爆发。

[3]
(一)小人物的善良《许三观卖血记》中这种小人物的善良无处不在,让我们动容,最后要抬起头仰视这些本来以为卑微到泥土里的人们。

第29卷第1期Vol.29No.1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3年1月Jan.2013
1.为人父的善良
这种善良已经超越了小人物的范围,这是一种人生大善,跨过了血缘的门槛,跨过了时间的隔阂,这种善良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父亲。

许三观经常跟许玉兰说,一乐这孩子像我。

但正是这个最像他的孩子,却不是他的亲生骨肉,是他被戴了绿帽子的证据。

当许三观找到离家出走的一乐时,这个“可恶”的父亲背着别人的孩子,当他骂道,“我养了你十一年,到头来我才是个后爹,那个王八蛋何小勇一分钱都没出,反倒是你的亲爹。

谁倒楣也不如我倒楣,下辈子我死也不做你的爹了,下辈子你做我的后爹吧。

你等着吧,到了下辈子,我要把你折腾得死去活来”时,他的手那么坚定地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当一乐问他,“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时,他只是温和地说,是的。

这便是许三观为人父的善良。

所以当许三观为了给一乐治病,千里卖血时,一切便那么自然,因为他在何小勇家说过,从此一乐便是他儿子。

这个父亲为了他儿子可以不惜一切。

2.为人夫的善良
他和许玉兰的一生磕磕绊绊,有第三者、有误解,但终能白头到老。

两人虽总是吵吵闹闹,计较盘算,但是文革批斗,当所有人都离许玉兰越来越远的时候,是许三观把肉埋在菜下,告诉她快吃。

[4]
那个家中的批斗会,一个没学问的老实男人,在儿子面前用近乎低俗的话说着自己与林芬芳的旧事:“我和林芬芳只有一次,你们妈和何小勇也只有一次。

我今天说这些,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其实我和你们妈一样,都犯过生活错误。

你们不要恨她……你们要恨她的话,你们也应该恨我,我和她是一路货色。

”他用如此笨拙的话,树立着妻子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却有着充满小人物智慧的大善。

(二)小人物的抗争
余华后期作品的风格还可以用另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温情。

[5]“依旧健全而温暖的心窝”是人们的渴望和追求,是对伤痕累累的世界的安抚,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温情和对民间生活的认同。

从《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从苦难的背后,也看到了一种小人物的抗争。

他们抗争的方式是对生命的出卖和宽容。

所以这个作品在磨难的人生中让我们看到了博大的温情。

1.透支生命的抗争
血在中国人的传统中,一直是忌讳。

余华却以重复的手法让你一遍遍去看,一遍遍去思考。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一共卖了十二次血。

第一次卖血是一切开始的序幕,一次证明身子骨结实的尝试。

许三观娶了许玉兰,展开了整个故事。

第二次是为了偿还一乐打人的医药费,许三观的父爱第一次明显的呈现。

第三次有些戏谑的兴致,是为了给林芳芬买肉。

第四次是故事悲剧性的真正开始,三年自然灾害中,许三观独自一人去卖血,是为了能让家人去胜利饭店吃一顿面条。

第五次是为了争取一乐早日回城。

第六次是一个月之后,为了招待二乐的队长,许三观的生命开始在苦难中濒临崩溃。

第七次到第十一次:许三观为了给一乐筹备药费,先后在通往上海的林浦、百里、松林、黄店、长宁等地方卖了五次血,他在生与死的边缘苦苦挣扎。

最后一次,是许三观退休之后,许三观觉得十一年没卖血了,以前都是为他人,今天要为自己卖次血。

但是他太老了,血站都不收了。

他为了自己的家庭,一次次透支着生命,卖血是小人物进行抗争的仅有的财产。

2.以宽容的方式对抗苦难
许三观的十二次卖血,竟然有七次都是为了一乐,这个别人的骨肉,让他带上绿帽子,做了一辈子乌龟的孩子。

有人说,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

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

许三观是这么一个英雄,他卑微到泥土里,连一个小小的血头都可以呼哧痛骂,但是却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当他对一乐温和地说“是”的时候,他宽恕了一乐,宽恕了何小勇,宽恕了自己。

他拿着刀在脖子上划出血口子,说道:“你们中间有谁敢再说一乐不是我亲生儿子,我就和谁动刀子。

”苦难早就低下了头,这个小人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去拯救这个不幸的人生。

从《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看到了众多小人物的悲与善。

故事的结尾,我们沉浸在许三观因为再不能卖血而惶恐悲痛的大哭中,关于人、关于苦难、关于小人物,生出了更多思考,这个以鲜血为代价的救赎之旅,充满了大善和温情。

这些小人物,在苦难中诠释了一个叫做“高尚”的词汇。

[参考文献]
[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2]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J].当代作家评论,2004,(6).
[3]王世诚.向死而生:余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余华.灵魂饭[M].上海:南海出版公司,2002.
[5]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白彩霞]
6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9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