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高效初中历史课——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初探关键词:高效历史课堂素质教育教学创新内容提要:初中历史学科首先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
“历史终将指导人生!”面对这八个字的素质教育学科使命,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历史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探索:怎样的历史课堂才能真正践行这一使命?迈入21世纪,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学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教学方法不断被研究出来。
时代在进步,改革在深入,“创新”已经成为时髦的词了。
我们初中历史教学也就不能还停留在“传道授业解困上”,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给历史课堂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我们要真正地构建高效课堂,首先必须要学习先进的高效课堂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正文:初中历史学科首先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
“历史终将指导人生!”面对这八个字的素质教育学科使命,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历史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探索:怎样的历史课堂才能真正践行这一使命?素质教育是理想,应试教育是现实,在这教育的夹缝中,教师怎样才能两者兼顾、悠然自得呢?我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五年,这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我也一直试着尝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对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和变革。
现在将此写下来,供同仁们探讨和指正。
一、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必要性迈入21世纪,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学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教学方法不断被研究出来。
时代在进步,改革在深入,“创新”已经成为时髦的词了。
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2岁至18岁是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换言之就是中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的最佳时期。
我们初中历史教学也就不能还停留在“传道授业解困上”,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给历史课堂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1、从目前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现实状况看2012年暑假,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市级的历史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研讨会,会上一位历史教授曾讲到并认为,我们历史学科应该有和语文、数学学科一样的地位和作用。
可是事实上呢,初中历史学科,不受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的重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副科”。
在几年的历史一线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
在很多学校,课程安排中所开设的历史课往往是走过场的形式,把历史课大多都放在学生状态较差的下午,或是历史课教学课时的随意缩减。
历史期中、期末考试大都放在语数外等学科考试的前一周,考试成绩不参加评比或者大打折扣后再参加评比。
光是这一点,就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大大减小。
另外,学生在自习课的时间里从来不会看看历史,最多就是在考试前突击一下。
笔者所在的城市,目前初中历史是会考考查科目,考试还是开卷的形式,这样不论是学校、家长或是学生就有了更加不重视历史的所谓理由了。
学生即使到了初三,也不会占用平时时间学习复习历史,只是寄希望老师在考试前划划范围,考场上临时抱佛脚应付而已。
大的教育教学环境或是现状我们无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我们只能通过提高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来尽量使我们的学生多学习到历史知识,多提高学生的认知方法和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
总言之,初中历史学科的艰巨任务的实施,就集中在提高历史课堂效果上了,而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就很有现实意义。
2、学生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教师们普遍感觉就是,学生们不读书,不爱读书,基本上很少看书。
十几年前或是更早些时候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途径主要是书籍,可是现在的学生不是了。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电视电影、电脑网络等电子媒体在家庭得到了普及,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了解外界事物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促使现在的学生懒得看书,懒得求真。
比如我在上七年级起始年级历史导言课时问学生,你们都知道哪些历史知识呢,又引导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哪些历史事件。
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是事件大都反映了他们的年龄,乃至性别喜好等:像男生,多半是三国、水浒等,而女生多半知道西施,貂蝉,武则天,慈禧太后等。
我如果再进一步问学生,就不难发现,他们头脑中现有的历史知识,主要是来源于电视电影或是网络游戏。
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有限,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的认识,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中故事性强的有兴趣,而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漠不关心。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
我觉得,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而以上所说的一些,在现阶段,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靠教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来实现了。
二、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我们要真正地构建高效课堂,首先必须要学习先进的高效课堂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近几年,我学习了一些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
下面运用这些理念,结合我们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想法和做法。
1、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说,教师对历史学科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对所教学生接受能力的预测和掌握,是形成一节高效历史课堂的最关键因素。
所以我觉得,一堂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关键在于教师的备课。
教育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决定着对于教学素材的选择取舍。
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标准与依据。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底细和教学目标,恰当地添删内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以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为例,来讲述一下我的备课后的经验和得失体会。
这一课的历史容量无意是很大的,无论是视频资料、文字资料还是图片资料都很丰富,可是由于我们初中历史教学课时,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所限,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这节课后隐含的大量历史信息进行整合和取舍。
比如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离不开《马关条约》,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决不能删减掉。
为此,我的教学环节中就有一项是,提出问题: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中有哪些相似的内容?由于学生对前一个条约比较熟悉,很容易总结出答案:割地、赔款、通商。
随后,我分别出示了两个条约割地的示意图,赔款的两组数据,通商口岸位移的动态效果图。
紧接着,我提问:在共有的内容中《马关条约》有哪些特点?比较之后学生回答:割地面积更大、赔款数额更多、通商口岸向内地更加延伸。
进而,提出第三个问题:对比前者《马关条约》中哪些是新增加的内容?为什么会有这些新内容?提示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加以分析。
由于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相关资料的补充,学生的讨论渐入佳境。
而关于甲午海战本身,前后有好几场相关联的战争,这就需要我们在通读并理解本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去进行删减。
我把本课的黄海海战、邓世昌、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做为教学重点。
而其他的内容做了必要的删减。
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
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教师们要注意,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工具,能否从新的角度去处理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其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是实现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
2、规范课前读故事,从倾听中学习历史课离不开一个一个的小故事,正是小故事才有可能构成大的历史事件。
为此,我在自己的历史课上借鉴了学科组集备时总结出的好的教学创新尝试:每节课安排了课前3分钟读历史故事,以学生们的语速,三分钟可以讲500字左右。
课前安排学生读故事,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搜集、筛选、删减资料的能力。
起先的一学期,我没有给学生的演讲内容划定要求和范围,结果因学生找的历史故事太广泛而不利于每节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后来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我对历史故事进行了规范,选材要和课本贴近,主题要和本课学习内容结合,可以选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或一个片段展开。
演讲完请同学进行点评,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一些创新,如几人配合演课本剧等。
每月评出月度演讲之星,每学期评出学期演讲之星等。
从实践后的反映来看,学生们已经对课前读故事形成了一种期待,偶尔一次我忘记了直接开始上课,学生居然郑重其事地提醒:“还有故事呢”。
我们真的不能小看初中学生的主动创造力和预见力,有时候学生搜集的故事恰好可以当做本节教学内容的导入,甚至是帮助了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到了课堂教学情境中。
比如:我在讲授《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在课前三分钟的故事里,班里恰好有个同学在百度上搜到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简介。
他声情并茂地朗读孙中山先生的故事,从他的出生,童年,青年时期的出国求学,以及后来的弃医从政投身革命,这样使原本设计想自己给学生们讲述孙中山先生生平的时间就节省下来了,提高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3、多媒体课件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会有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我们初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
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运用得当的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程序的设计,适时地播放各种媒体,诸如静止的图片,动态的视频,图文并茂的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和运用,可以把一些用语言不好表述或表述不了的历史现象、历史知识用更加形象生动且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减轻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劳动强度,同时节约了上课时间,增强了知识的训练力度,加大了课外知识的传授容量,教师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传授的知识相对丰富,学生真正学习的东西也相应地增多了,提高了课堂效率。
比如:我在讲述战国七雄地理位置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整个战国的地理位置都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在辅以教师教授的口诀:“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
”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
4、运用古诗词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诗史同源,文史不分家,适当联系古诗词,利用学生已有的表象,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气氛,其实历史课有时可以更诗意一些的!我在带领学生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讲到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曹操时,事先备课时无意中看了一下学生们的语文书,发现在必备诗句中有曹操的《龟虽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