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指导

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指导

201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以课标为导向,以教材为主体,注重知能迁移,着眼整体发展。

”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对第三学段学生能力、水平的具体要求和现行六年级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要求训练的项目、要求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为依据进行命题。

做到既重视知识技能的考查,又适当增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的检测。

同时,兼顾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加强知识的覆盖面,使试题的内容、形式和要求符合考查目的。

二、命题原则1.开放性原则,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保持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2.综合性原则,即积累与运用相结合。

既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规律的掌握,又关注学生将语言应用到语言实践的能力。

3.层次性原则,即基础与发展相结合。

基础题紧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语言的积累;发展题注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试卷结构四、命题思路、考察范围及近两年试题分析(一)卷面卷面分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评价学生每天十分钟练字的效果,主要方式为文字片段书写;一部分为卷面考查,指从积累运用到作文的整个卷面,考查卷面的工整度、洁净度和书写安排的合理程度。

近两年,书写部分的考查力度持续加强,旨在通过这种方式推进落实教科局对学生每天练字十分钟的书写要求,使之成为学校常规教学的一部分,能够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地落实下去;成为学生能力的一部分,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2014年试卷由原来写字考查变为独立的卷面考查,现在又调整为书写考查和卷面考查两部分,不仅仅是分值和试卷结构的改变,更是教科局对学生书写常规的重视,对学生提笔即练字的学习常规要求的提升。

(二)积累与运用1.识字与拼音能正确地拼读、拼写音节,根据拼音拼读词语语音并书写积累的词语;对要求认识的常用汉字要做到读准字音,对要求会写的常用汉字既要读准字音,又要认清字形(笔画、笔顺、结构、部首等),能判断词组中的错别字并做相应的修改,了解字义,达到听写、默写的程度,实现正确运用;能按汉字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汉字;能正确运用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

主要考查学生对拼音、常用字的掌握情况,主要题型有:读拼音写字词、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选字(词)填空、词语辨析等。

2013年试卷中设置的拼音辨析试题,从学生试卷得分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拼音掌握情况并不乐观,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失分现象;2014年试卷中设置词组正误判断题,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字形的判别尚有一定差距,有失分现象。

复习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科学识字、辨析识字,实现生字词掌握的开放性,在对比识字中提高识字效率和效能。

可通过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再以组词造句、正误对比、猜字谜等方法巩固识字。

切忌借助机械抄写生字词、“错一罚十”等方法识字。

2.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考察学生课内外词语、成语的积累量:能从词义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进行词语辨析(为正确、规范绘制思维导图做好思辨训练);对于学习过的词语要能正确地读出、写出;要懂得词语的意思;具备将词语准确地运用到语言实践中的能力。

主要题型有:把词语补充完整;按要求写词语;词语造句;选词填空;词语辨析归类并排序等14年的词语归类排序题,学生答题情况喜忧参半。

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范例对所剩词语划分类别并分类排列;部分学生仅能够划分出类别,在排序环节却无法区分词语的内在时间顺序,排列顺序混乱。

复习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思维辨析能力的提升,把阅读理解和思维导图绘制相融合,提高学生提炼关键词并客观排序的能力。

3.句子部分(1)连续几年的句子考察基本集中于阅读理解中,目的在于分散应试的复杂性,强化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同时,也在于引导广大教师明确单一的句式、关联词、释义等等训练是不存在的,都是为有效阅读做铺垫的,平时的训练也应当和阅读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如14年阅读短文第二道第3题:“当一扇门关上了”在文中指的是;第5题:怎样理解“世界上不止一扇门,一定还有另一扇门,你要做的就是去寻找并打开这扇门。

”教学建议:强化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把字、词、句、标点、修辞、句式等都融合于阅读教学当中,让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阅读文本,从框架阅读进入品词析句、感悟表达、体验情感的细致阅读。

(2)仿写句子。

这种形式的试题,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旨在考查学生感受语言、分析语言、将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筛选、组合、运用到语言实践中的能力,即语言的积累量、感受力、分析力、想象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是对学生语言功底的综合考查,也是区别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能力发展题。

仿写要求学生在感受例句语气、结构、表达手法的基础上,运用积累的语言仿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4年仿写句子为: 小时候,母爱在温暖的怀抱里,甜蜜而温馨;上学后,,;长大后,,。

实际上是把作文训练中的话题理解和句式仿写结合起来,实际是在贯彻提炼中心句的能力,为学生在有效时间内为有效写作确立中心做铺垫。

教学建议:仿写句子,就是仿照一种句式再造一个或几个与之一致的句子。

其重点是解析所给例句(包括句式特点、修辞手段、情感倾向、表述语气等),明确仿句与例句之间的内在关系及衔接点,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解读既定的表象事物,进行多元表述;其难点是弄清所给例句的表述倾向,把握例句的内涵,保持仿句与例句结构基本一致、意蕴相互吻合。

4.课文句段篇的积累和运用(1)语境填空改变对学生积累的评价方式,不强调死记硬背,基本以语境填空为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五六年级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为主;对教材中新增日积月累部分,依据教参的要求需要学生默写的,要作为考察内容。

)要求所填内容正确、准确。

诗词部分错、空不得分。

有关古诗文理解,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意思正确即可。

14年设计的结合语境划线或填空题,学生因为机械记忆文言文意思而不加理解,导致填空出现理解性错误,失分现象较为严重。

①请用“”从下面的诗句中划出和“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相近的诗句。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②《两小儿辩日》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中,一个从视觉出发,认为“,。

”另一个触觉出发,认为“,。

”(2)课内积累。

改变学生机械记忆的现状,整合课标推荐小学生必背的75首诗歌及小学三学段学习内容。

从近两年学生试卷得分情况来看,整体掌握情况较好。

考查形式:分类积累、语境填空。

对于古诗词的复习建议:继续采用分类复习,循环跟进方式。

学习阶段积累了的,一定要能正确书写。

根据学生基础掌握情况,教师采取相应的分层检测手段,稳步推进,敦促学生固本强基。

5.名著导读类型的练习题,旨在结合课标要求和学习力课题实施推进课外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常态化自主学习方式。

随着学习力课题和教材整合的有效推进,学生的课內、外阅读时空不断增大,积累越来越完备,测评素材越来越充分。

复习建议:把古典四大名著、课外阅读积累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结合起来复习,增加学生的阅读储备。

6、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掌握句号、叹号、问号、逗号、分号、冒号、引号、书名号、省略号的用法。

(考查方式:作文中体现;阅读中给某段话加标点;改正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

)如14年阅读短文第二当中第1题:请为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而综合试卷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对话状态下标点符号的运用尚有欠缺。

教学中要注意:①句号和逗号的区分。

句号和逗号使用的频率最高,错误也最多:一是句、逗不分,二是“一逗到底”。

对策是让学生明白重要性,让学生弄懂“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

②标点符号在行文中的规范书写,不要混淆。

如:逗号和顿号。

教学建议: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综合性学习等方式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及用法。

把标点符号的学习贯穿于学生的作文教学实践当中去,让学生在使用中形成统一认知,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阅读考查学生的阅读方法、习惯;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受、体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和思想价值取向;考查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和体验。

即通过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考查学生课内阅读的能力。

命题依据:课标修订稿对于第三学段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总的来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五种能力:提取信息能力—从文本中获取多元信息的能力;整体感知能力—形成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能在语境中捕捉关键词句的能力,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理解文章表达顺序的能力);推断解释能力—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论能力(包括结合上下文的理解,解释相关问题;考察学生对词句表达效果的感受力;理解关键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作用的能力。

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能力,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评价鉴赏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裕表现力的语言。

链接运用能力——阅读文章内容,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知识经验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运用。

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设计考查点:1.略读和浏览的评价略读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文章的大意;浏览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2.精读的评价精读重点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对内容的理解与评价,能否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掌握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能否就文章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阅读去解决问题。

精读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