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分析

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分析

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分析
中国医药零售市场现状
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医药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我国医药商业相应发展较快,2007 年全国医药市场销售总额达到4026 亿元,比2006 年3360 亿元增长19.82%,创历年新高。

纵向来看,药品从制药厂家经过医药流通的各环节流向医药终端,并提供给患者。

人们将医药终端分为第一终端、第二终端、第三终端3 类。

第一终端指医院;第二终端指各种药店;第三终端则包括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个体诊所等。

第三终端也属于医疗机构,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普药为主。

在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中,第三终端将成为金字塔的最底层,也是覆盖面最广泛的一层。

作为医疗服务的第一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

从药厂到终端,医药商业公司的作用不可替代。

制药企业难以自己组织庞大的销售团队到全国范围的药品终端去推销药品,同时医院、药店、第三终端也不可能独立完成成千上万个品种的药品采购。

横向分析,我国医药商业内的企业可以分成5 大类:
从2007 年全国医药商业百强企业名单统计,2007 年全国医药商业百强企业销售总额2734 亿,占同期全国医药商业销售总额的67.91%;2007 年全国医药商业毛利率7.89%,费用率6.48%,利润率1.21%;前20 家企业销售总额达到1704.56 亿元,占全国销售总额的42.33%;前20 家企业的利润占医药商业利润总和69.17%;市场集中度和经济效益集中度显著提高。

政府政策的变革有利于零售药店的发展
·零售药店获取大量市场份额
·零散形产业需要整合
·连锁药店大量增加
提高药品流通企业集中度
在我国,从药厂出来的产品到最终的消费者,往往有5~7 个流通环节,而在国外的成熟市场,药品流通环节一般为2~3 个。

目前国内医药商业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以上,而美国医药批发商仅为2.6%。

2005 年,美国前三家医药商业占据整个美国市场份额96%;日本前三家医药商业占整个日本市场的67%;而我国前532 家医药商业企业的销售额占整个医药行业的84%,前三家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占据整个中国医药市场份额的20%,和日本1995 年的水平比较接近。

可见,流通环节多是药费虚高的原因之一,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距离,在缩减流通环节,提高集中度上还有很大的整合空间。

我国医药商业销售额前10 名的企业占全国医药商业销售额的比例虽然只有24%,但利润总额占比已经达到72%;而占有76%销售份额的其他企业,利润总额只占行业的28%。

十强企业的利润率达到1.23%,而剩余中小企业的利润率仅为0.22%,其中大批企业已经处于亏损境地。

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势在必行,使小企业向医药流通龙头类公司集中,使医药流通龙头类的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药品零售市场预期
Euromonitor的统计表明,中国的药品(西药、中成药和保健品) 消费71%是通过医院和诊所销售的,零售渠道仅占 2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随着医药分离,零售渠道的发展空间巨大。

相对与整体药品市场的平稳增长,连锁零售药业的市场在未来10年的增长是爆炸性的。

资料来源: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经营报,PwC Analysis 图:中国OTC零售市场规模
来源:中国零售药品用药分析系统
通过对近期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各大类别份额的比较,发现结构发生较大的调整,其中化学类、药材类销售比重下降,中成药类、保健品及医疗器械类比重上升。

表: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各大类别品种变化
WHO对OTC药物的定义和认识是:对无需医疗咨询的症状提供快速有效的缓解手段;缓和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压力;向农村和边远地区人民提供更多的保健机会。

在我国,GDP 每增长1%,医疗保健市场便增长1.7%,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GDP的良好发展趋势为政府创造了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医药产业。

目前我国OTC品种达到4488种,已基本满足消费者自我医疗的需要,其中OTC中成药品种占所有中成药的35%,OTC西药品种占所有中成药的20%。

零售终端的商品以OTC中成药品种为主。

截至2007年,我国OTC产品销售额达537亿元。

与OTC药品共同组成自我药疗产业的保健品,中药OTC配方等产品2007年销售额也超过500亿元,合计中国自我药疗产业市场已超过1000亿元,其中OTC产品约占医药市场的38.5%,预计未来几年OTC将与中国医药市场一起保持快速成长。

图:零售市场OTC产品大类占比
零售终端地位逐步提升
2006年,中国药品总体销售约达3600亿元(按零售价),其中零售市场大概占20.87%,2007年上升到22.03%,预测未来几年市场份额将不断上升。

图:中国医药销售渠道分布
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上图所示,美国药品主要渠道是连锁药店独立药店等。

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纵观美国药品销售渠道的演变,可以预测中国连锁药店在未来数年将逐渐成为药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零售终端扩张速度加快,市场集中度提高
目前,中国连锁药店总数为319655家,中国现有连锁零售企业大约1826家,连锁分店近121579家,占全国总门店数的38%,较前两年有大幅度提高。

日前,美国为60%,中国连锁经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从前100强连锁药店分析,2006年百强企业销售额增长速度(19.64%)高于零售市场增长
速度(15.9%)。

2、前100强连锁企业市场集中度2002年起得到快速提升,到2006年,百强连锁销售占整
个零售市场的45%的比重,接近一半。

图:百强连锁药店集中度分析
来源:中国药店
近两年连锁百强无论是在销售额上和门店扩张速度上,均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中国药店的市场集中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药店经营水平上,全国药店店均销售额平均水平维持在40万元左右,连锁药店店均销售额自2002年后逐年提高,2006年已经突破了100万元。

图:中国百强连锁药店经营分析
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零售药品分析系统”
未来中国连锁药店发展趋势
有实力的医药商业公司将在扩展业务规模的同时向上下游渗透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只有规模经营,才有规模效益,合纵、连横大势所趋。

“合纵”的策略配合“低水平、广覆盖”的医改大方向,压缩流通环节,并实现向上下游延伸;采取委托制药企业加工并贴牌销售,提升毛利率。

从国际医药分销业的发展轨迹看,分销企业和连锁药店介入上游生产或者采取OEM 贴牌生产方式已成趋势。

“连横”是指区域内、区域间的商业合并、结盟,整合资源、扩大销量、降低成本。

通过发展商业品牌为核心的医药连锁经营,为连锁药店设立统购配送中心将有利于产生规模效应和
组合效应,从而在降低费用和价格的同时,控制市场,保证药品市场的垄断地位,提升医药商业利润。

中国药品零售连锁行业的发展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

而借助资本市场,拓展经营实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同济堂连锁与同济堂联盟品牌为先导的终端客户拓展战略,以发展高毛利产品与贴牌产品为核心的商品线战略。

它的成功取决于企业强大的网络化服务支持能力,包括商品支持能力、物流配送支持能力、品牌与营销支持能力、教育训练支持能力、计算计系统支持能力和经营管理支持能力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