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汽车噪声法规和标准介绍
机动车辆噪声实际上一方面对在外界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制造影响,另一方面也对驾乘人员健康有直接的危害。
因此,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自60年代起就对机动车辆噪声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制定了许多法规和标准来控制。
如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EEC)、日本、美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从70年代起每3~5年就修订一次相关的法规或标准,各种车辆噪声的限制有了大幅度的降低。
这显著促进了汽车降噪技术和测量分析技术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减轻了其影响和危害。
一、国外汽车噪声法规的发展
1. 欧洲
在欧洲涉及汽车的法规实际上有三个大方面:1.各国自己的法规;2.基于1985年日内瓦协议的ECE法规;3.基于1957年罗马协议的EEC法规。
随这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两个组织的法规不断地发展协调一致。
关于汽车噪声的法规两者在内容上很大的相似性。
但ECE的法规在成员国内是自愿执行的,各国再自己的法规中不一定必须规定执行,而EEC法规在成员国内是强制的各国在自己的法规中要明确规定执行。
ECE最早发布的噪声法规是ECE R9«机动车辆在噪声方面型式认证的统一规定»。
它于1969年3月3日首次发布实施,当时内容涉及两轮、三轮和四轮的机动车辆。
后来将有些车型单立法规,则其本身改为«车辆在噪声方面型式认定的统一规定»。
其它法规中影响最大是ECE R51«至少有四轮的汽车在噪声型式认证的统一规定»,它规定了汽车加速行驶外噪声的限值及测量方法,1982年7月15日生效。
其各类汽车的噪声限值的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
1980年由24个主要工业国组成的欧洲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曾召开一次降低交通噪声的大会,形成了一个决议:要求在1985-1990年间降低车辆噪声5~10dB(A)。
结果,ECE和EEC后来都进一步降低了噪声限值。
由表1可见,82年以后,对于M1类的小客车,其限值80dB(A)降到了现在的70dB(A),即降低6dB(A)。
M2/3类客车,同期下降了5~6dB(A),而N载货车则同期下降了5~8dB(A)。
由表1可见,80年代后期,对装用直喷式柴油机的同类车辆的限值相对放宽了对高功率车型和非道路车辆也放宽了。
ECE R51中也规定了汽车定至噪声的测量方法,但没有规定限值,测得的声级是为该车型投入使用后在用车主管部门检查时提供一个参考值。
如果检查测得值超过参考值一定的值,则该车就要维修或淘汰。
现在,该法规还规定了装有空气制动系统车辆的压缩空气噪声限值,即72dB(A)(7m处)
表1 ECE R51号法规汽车加速噪声限值的变化
但是:
第1和第2条包括的车型装直喷式柴油机时,增加1dB(A)。
非道路用的车型,GVM>2t时:
P<150kW,增加1dB(A);
P≥150kW,增加2dB(A).
第1条包括的车型,装多于4个前进档的变速器,P>140kW,且P/GVM之比大于75kw/t 时,若用第3档测试,其尾端出线时速度大于61kw/h,则该车型的限值应增加1dB(A)。
说明:M1-3 -- 载客汽车;N1-3 --载货汽车;GVM -- 最大总质量(t);
P --发动机最大额定功率(kw)(ECE);S -- 包括驾驶员座位的座位数。
EEC最早颁布汽车噪声法规是在70年代初,即70/157/EEC«欧共体型式认证指令--汽车噪声»,其相关内容与ECE R51是等效的,各阶段的限值变化和实施日期与ECE R51基本上同步。
其修订版本号和新限值的实施日期是:77/212/EEC,1980.4.1实施;84/424/EEC,1988。
10.1实施;92/97EEC,1995.10.1实施
2. 日本
日本对汽车噪声控制较早,1951年就制定了«道路车辆法»。
那时对车辆等行驶噪声和排气噪声就作了规定,笼统规定崽5dB(A)以下。
1965年以后,随着交通流量迅速增加,噪声问题突
3. 美国
美国的汽车噪声法规包括联邦的和各洲、市自立的。
60年代后期,美国一些洲出现地方性噪声
控制法规。
1967年首次批准制定了SAE J988«小客车和轻型载货车噪声级»,其中包括加速噪声的测量方法和限值。
1969年又批准制定了SAE J366«重型载货汽车和客车的车外噪声级»,其包括中、重型货车和大客车的加速噪声测量方法和限值。
在1970年批准的SAE J988修订版中对小客车和轻型货车规定的限值是86dB(A),在SAE J366中对中、重型货车和大客车的限值88dB (A)。
后来,这些SAE标准中取消了限值的规定,而改在相应的法规中规定。
1972年美国政府规定了«噪声法»(Noise Act of 1972),以后又制定了有关机动车辆的联邦法规(CFR)。
对于新型中、重型载货车(GVM10000 1b)的噪声限值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83 db(A),1978年1月1日生效;第二阶段是80 dB(A),原来规定1982年1月1日生效,但因技术开发周期较长和成本上升,一直推迟到1988年1月1日生效。
目前,这个限值标准仍保持在这个水平上。
后来这些法规中也包括了大客车噪声限值。
联邦法规实际上起到了用统一的国家法规代替地方法规的作用。
但美国联邦法规从来没有对小客车和轻型载货车的噪声进行限值,只是洲或市的地方法规对此有规定,有的即将把限值降到80 dB(A),方法是基于SAE J986的。
一些地方(如加利福利亚等)也将采用或建议限值是75 dB(A),甚至低到70 dB (A)。
70年代,美国环保局(EPA)建立了降噪控制的管理机构并开展了许多研究。
但1982年政府削减了噪声研究的预算,使这个管理机构关闭,基础上结束了美国汽车噪声法规的进一步发展。
这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较大差别。
二、国外加速噪声测量方法的发展
汽车噪声测量方法最早源于1964年制定的推荐性标准ISO R362«声学--道路车辆噪声测量法»。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该标准已经几次修订。
1981年修订后由ISO 362-1981«声学--道路车辆加速噪声测量方法--工程法»(第一版)和ISO 5130-1982«声学--道路车辆加速噪声测量方法--概测法»代替。
后来又制定了ISO 7188-1984«市区行驶条件下小客车噪声测量方法»。
1985年对ISO 362曾作过修正,1994年修订后为第二版,1998年又作了修订,现已经各国表决通过。
ISO 362测量方法的基本内容是:车辆以规定的档位和初速接近,然后加速通过20m的测量路段,在离行驶中心线7.5m处(1.2m高)测量其最大噪声级。
目的是再现和测量车辆在城市道路条件下行驶时有关动力装置产生的最大噪声。
过去该标准对测试路面的规定只是:应平整、干燥、不道应引起过大的轮胎噪声。
为使路面噪声测量的影响为最小,现又制定了ISO 10844-1994«声学--道路车辆噪声测量用路面»。
在ISO 362-1994中就规定测试路面应符合ISO 10844。
主要是:吸声系数a≤0.10;路面混凝土的残余空隙率≤8%;平均纹理深度(MTD)>0.4mm。
这是ISO 362较大的变化。
现大多数国家都已在有关法规或标准中引用了ISO 10844,并建造了符合要求的路面。
过去ISO 362中没规定车辆加速通过测量区发动机转速的限制,现在则规定超过额定转速时要逐步降低初始速度或转速,直至不在超速。
以前规定是每侧至少两次,结果取4次测量值的最大值。
而现在是每侧4次,然后取每侧4次平均值的最大值作为被测车辆的最大噪声级。
这也是该标准较大的变化。
国外法规或标准规定的汽车加速噪声限值大多是基于ISO 362的方法,有的根据实际有所变化,有的则直接等同采用。
对于测量中具体的条件和操作方法,ECE/EEC与ISO 362没有月多大差别。
但对于测量次数和结果取值,ECE/EEC规定每侧至少测2次,并用每次读数减去1dB,取4次测量最大值作为被测车辆的最大噪声级。
这与现在ISO 362是较大差别。
ISO与ECE对此已经协调过,尚未达成一致。
SAE的方法与ISO 362有较大的不同。
ISO 362要求的传声器测量距离是7.5m,而SAE J986规定是15m,并要求车辆在加速测量区时发动机必须达到额定转速。
所以,美国噪声的限值也不便与其它法规作比较。
日本TRIAS20-1988«机动车噪声试验方法»标准中的加速测量方法与ISO 362差别不大,。